全力 全程 全覆盖
发布日期:2019-03-01   作者:特教研究所   

——构建静安区0—19岁优质特教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静安区教育局

三年来,静安区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家庭和社会联动”的一体化顶层设计,全力构建区域特教的管理格局;坚持“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实施策略,追求区域特教的内涵发展;坚持“个个不能少,人人都灿烂”的工作理念,聚焦和满足每一个特需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过去三年——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特需支持

2015—2017年,是新静安成立的三年。我们立足南北融合,强化政府作为;立足融合教育,提升特教品质;立足医教结合,深化课程建设。切实将区域的政策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对特需学生真正有利的教育优势。

一是优化区域“1+3”管理模式。“1”是指区政府各相关委办局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3”是指下设三个委员会: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协调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1+3”管理模式,确定了区域特教的领导机制、管理制度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使得区域特教事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据、有路可循。

二是架构区域特教服务高地。根据区域狭长形分布的地理特点,教育局对特教资源进行了片区式布局调整:建立南北两个特教指导中心;设立南中北3个学前教育特教点;义务教育阶段设点布局6个片区式资源中心;整合4所特教学校的资源,实现了特教由学前教育向义务教育,再向高中职业教育的部分覆盖。

三是完善学校内部执行方略。作为上海市随班就读教学有效性项目的试点区,我们引领各校强化医教结合研究,构建起随班就读有效管理与运行网络;修订了《静安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手册》,健全了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工作管理规范;优化分级课程,着力打造了区域共享课程、校本特色课程、个体成长课程的三级特需课程体系。

二、未来三年——共圆“四新”特教梦

2018—2020年,是静安区创建精品区域教育的关键三年,也是我区紧跟上海市特殊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三年。

未来三年,我们的行动口号是:共圆“四新”特教梦。即,深化机制改革,谋新特教管理保障体系;构建长效机制,焕新医教结合服务模式;聚焦实证科研,创新融合教育发展途径;提升专业水平,更新特教人才队伍建设。

1.延伸两头,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为了在夯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基础上,更好地关照到学前段幼儿和职高段学生,资源整合后的静安特教指导中心下设幼教部、义教部、高中部,进行分级分层管理,为0-19岁不同类别和程度的残疾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

一是向0-6岁特需儿童延伸。通过与卫计委等部门协作,及时发现0-3岁特需婴幼儿,并建立信息档案;为4-6岁特需儿童设点布局,在全区十四个街道(镇)各设一个特教班,满足轻度特需儿童就近入园的需求。同时积极开展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实践与研究,促进特需儿童在集体生活的适应与发展。

二是向高中阶段拓展。一方面依据残疾的不同类型和程度,努力为特需学生研发个性化课程;另一方面,拓宽各类残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渠道,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与残联合作,采取一对一跟岗实践的形式,为特殊学生就业搭设平台。

2.医教结合,强化普通学校融合教育

为了更好地统筹学校师资和各方教育资源,共同深入推进医教结合,我们将聚力推进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

一要加强合作。鼓励各学校继续加强与医疗机构、专业部门、专业机构之间的合作,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二要加强研究。在“十三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深化教育个性化:发达城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循证研究》引领下,以《基于特殊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真切关照并充分尊重特需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聚焦、关注和破解现实的教育症结。

3.素养为重,促进特教教师专业成长

在前三年配齐、配足特教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新三年我们更要配强特教教师,抬高专业台阶。

一是制定区域特教教师专业标准,建立引进、培养、评优、晋级的相关制度规定。

二是实施特教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整体提升区域特教教师专业水平。

三是开展全员培训,将课程计入区域继续教育学分。

四是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编制。为片区式学前特教点配备2名专职巡回指导教师,为有残疾儿童的普通幼儿园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特教教师。特教学校、特教学前班可以购买保育员服务。

五是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区特教联席会议决定继续对特教绩效津贴做相应提高。

全力保障、全程关注、全面覆盖,让每一位特需少年儿童受益,这是静安特教人执着的追求。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