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德育理念构建上海聋人中职校德育体系
发布日期:2019-03-01   作者:特教研究所   

季蓉芳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各科之中。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对聋人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聋青技校)的培养目标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高尚、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社会适应良好”的人。要想真正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学校层面而言,需要树立“大德育”观,整体构建聋人中职校德育体系并切实付诸于行动。

一、聋人中职校德育工作理念与原则

(一)德育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育残成才”是聋青技校的办学理念。“育残成才”里的“才”指的不仅是业务精、能力强,而且也是指品德高、思想好。为了使培养出来的聋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又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际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聋青技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确立了“大德育”的德育工作理念。

何谓“大德育”?“大德育”的内涵要义在于构建联合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德育网络,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培育、情操陶冶、行为养成,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包括思想(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

大德育理念倡导“三全育人”。一是全员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就校内而言,要想让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倡导,而且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切实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二是全程育人。学校是育人的基地,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德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从入学、学习、毕业乃至步入社会这一全过程,都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三是全方位育人。就学校而言,德育应覆盖所有的教育管理活动,在学校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等服务部门倡导道德型服务,将“德言、德行、德风”贯穿于对教师、学生的各种服务活动中。此外,还需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到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去学习、体验、辨别和感悟,提高思想觉悟和鉴别能力,增强抵抗不良思想侵袭的免疫力,懂得如何区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等。

(二)德育工作原则

基于上述德育工作理念,根据聋人中职校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一般遵循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一是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又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和聋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思想性和时代性。

二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聋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聋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是知与行相统一原则。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聋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四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

五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聋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聋人中职校德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聋青技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学校实施“立德树人”行动方案;围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总目标,构建了聋人中职校德育体系。

德育体系由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中内容体系主要回答“育什么德”的问题,实施体系主要解答“怎样育德”的问题,评价体系解决“效果如何”的问题。

(一)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

其一是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内容有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其中在国家意识教育过程中,把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自强作为重点内容;在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内容;在公民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内容。

其二是生命教育,主要内容有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

其三是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内容有行为规范、职场礼仪、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二)实施体系

主要由德育工作网络和德育工作实施途径两方面组成。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两个结合:其一,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实施“立德树人”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育人,从而真正形成育人的合力。其二,认知、体验和实践相结合。既要从聋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课堂教学的认知教育,又要引导聋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达到知行统一。

1. 德育工作网络

上海聋人中职校德育工作网络详见图1。

图1 上海聋人中职校德育工作网络

2. 德育工作实施途径

上海聋人中职校德育工作主要通过行为规范教育、仪式主题活动等途径来实施,详见图2。

比如,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针对高中阶段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力逐渐增强的特点,学校一方面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各班学生对早晚自修、广播操与眼保健操、早上起床与晚上就寝、寝室内务、黑板报、就餐、教室与包干区卫生、升旗仪式等各项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以及班级值勤规定进行讨论,而后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团委及值周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由他们每天负责对各班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与反馈。此外,在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对聋生进行职场礼仪培训的基础上,每年九月下旬,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职场礼仪展示活动,使聋生在校期间就注意养成文明的职场礼仪,以便为将来毕业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图2 上海聋人中职校德育工作实施途径

在仪式主题活动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晨会、班会、年级会、校会等开展德育活动的主阵地,一方面开展以“十爱十讲”(即“爱自己,讲自强;爱父母,讲孝敬;爱他人,讲礼貌;爱学习,讲勤奋;爱劳动,讲自觉;爱同学,讲友爱;爱集体,讲进取;爱名誉,讲诚信;爱家园,讲环保;爱祖国,讲奉献”)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定期邀请全国聋人自强模范吴建寅、校历届优秀毕业生等来校现身说法;此外,还经常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举办有关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青春期教育、感恩教育、残疾人就业形势与应对策略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从而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勤奋好学,友爱同学,孝敬长辈,以诚信为本,严于律己,知行合一,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在集体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在学生党团建设方面,学校注重发挥共青团、基层党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引领和导航作用。一方面,以学生团建与学生业余党校为抓手,对非团员学生开展团前教育;对党章学习小组学生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组织党章学习小组学生与上海市教育党委组织干部处的领导结对,组织其中的入党积极分子与校内教工党员一对一结对;组织学生参加入团宣誓仪式和入党宣誓仪式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激发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永远跟党走、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的信念。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先后发展12名聋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学校还注重搜集整理优秀学生团员和优秀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事迹,在全校学生中予以弘扬,以充分发挥其榜样引领作用。

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以2月份“安全节能”、3月份“人文节”、4月份“法制教育”、5月份“心理健康教育”、6月份“技能展示”、9月份“民族精神教育”、10月份“读书节”、11月份“体育节”、12月份“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如艺术团、小记者团、口语朗诵小组、心语心理社团、英语口语社、武术队、篮球队等)活动为载体,做到月月有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年年有新意,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评价体系

主要由学校编制的《学生成长手册》和制定的各类学生个人与班集体评比办法组成。其中《学生成长手册》包含职业规划园、道德规范园、文化技能园、身心健康园、社会实践园、实训实习园、成果分享园,可记录聋生在校四年学习生活的成长轨迹。

对于学生个人的评比,学校制定有校明星学生、校三好学生、三好积极分子、进步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评选办法。对于班集体的评比,则有校行为规范优秀班集体、校良好班集体、校先进班集体等评选办法。

基于大德育理念构建起的德育体系为上海聋人中职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了扎实基础。近些年来,在招生基本“零拒绝”录取的情况下,学校点心烹饪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劳动技能等级考核,合格率都为100%;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劳动技能中级考核,合格率为95%以上;学生荣获局级及以上各类荣誉称号和奖项每年达近80项(近些年来学校每年学生总人数为100人左右),如赵胤同学荣获2016年度全国“最美中职生”称号。

(作者单位: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