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聋人中职校实行普职融合“3+1”双预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2019-03-01   作者:特教研究所   

杨七平

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聋青技校)是国内最早对聋人实施正规、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也是上海市唯一一所对聋人进行高中阶段教育的寄宿制学校。长期以来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育残成才”,即以聋生的终身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尽量地发展聋生天赋的才能,把聋生培养成“思想道德高尚、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社会适应良好”的人,使他们能自信走向社会,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近二十余年来,学校秉承这一办学理念,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出了能同时满足聋人升学和就业需求的普职融合“3+1” 双预备教育办学模式。

一、普职融合“3+1”双预备教育的内涵

聋青技校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从办学实际出发,实行的是四年学制。本文中的“普职融合”是指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3+1”是指前三年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最后一年即第四年实行升学与就业分流。“双预备教育”是指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聋生在校学习的前三年中,学校既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为他们将来升学深造和终身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做到一专多能。而高四第一学期一开学,则在学生自行选择的基础上实行分流。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学校推荐其到企事业单位去顶岗实习。对选择高考的学生,则继续在校学习专业技能和复习迎考。这一办学模式的流程可用下图1来表示。

图1 上海聋人中职校普职融合“3+1”双预备教育模式图

二、开展普职融合“3+1”双预备教育的意义

在当前情况下,实施普职融合的“3+1”双预备教育非常必要,主要表现在:

其一,普职融合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指出: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支持,越来越多的聋童通过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后,自小学开始就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与同龄健听孩子一起接受普通中小学教育,而后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如今及以后进入聋校就读的大都是言语语言康复不太理想的聋生,他们在聋校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后,一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就业,一是升学深造(一般升学报考的也都是高职院校)。虽然上述实施意见主要是针对普通高职院校的,但无疑也为聋人高中阶段的办学指明了方向,即在对聋生进行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为他们的升学和就业奠定基础。

其二,“3+1”的四年学制适合聋生学习需求。目前我国全日制普通高中和普通中职校的学制一般都为3年。上海聋人中职校实行“3+1”的四年学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听力障碍的影响,聋生的文化基础相比同龄健听学生总体要落后;二是虽然聋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不比同龄健听学生差,但听力障碍导致聋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减少,学习效率总体要逊于同龄健听学生。聋生要想和健听人一样达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相关要求,需要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其三,双预备教育可同时满足聋生多元需求。目前国内聋人高中阶段的教育,主要为两种模式:一为普通高中,另一为纯职业教育。前者注重对聋生综合文化基础的培养,但不能同时满足一些聋生就业的需要(包括及时解决高考落榜生的就业问题);后者注重对聋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助于聋生就业,但采用的“窄”基础(文化课)、“专”技能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后续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专业转换能力弱,难以适应当今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不了一些聋生升学的需要。而双预备教育不仅可以同时满足聋生升学与就业的需求,而且有助于培养聋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四,实施双预备教育适合我国当前国情。我国现阶段聋人高中阶段的教育大多实行区域化办学,即以区域划分(如以某县级或地区级或省/市级划分区域办相应的特殊教育学校)。相对同龄健听学生人数而言,同一区域内乃至是更高层级的区域内,聋生人数都比较少——而且就全国范围来看,各省市的聋生总人数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内既办普通高中班又办纯职业教育班,教育成本太高,难以落到实处,而双预备教育则相对容易实施,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三、实施普职融合“3+1”双预备教育的管理

从上述图1中可知,上海聋人中职校实施普职融合“3+1”双预备教育,需要对学生在入学评估、学籍、毕业分流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管理。

(一)入学评估

以初中毕业聋生报考聋青技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为例,一般需要进行四方面的入学评估:一是必须参加上海市聋校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随班就读的初中毕业聋生也可参加上海市普通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二是必须参加聋青技校组织的素描、色彩学科的美术专业加试;三是必须参加聋青技校组织的面试;四是必须参加聋青技校组织的相关心理测试。

1. 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

上海市聋校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专家命题,全市统一考试,主要考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目前国家尚未编制聋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因此该学科未纳入聋校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

2. 面试

对于报考工艺美术专业的考生,学校面试主要了解聋生个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并通过简单测试了解聋生的言语沟通交流能力(如手语、口语等)、身体协调性、是否色盲色弱等。对于存在色盲色弱问题的聋生,在面试时即告知不适宜进入工艺美术专业学习。

3. 美术专业加试

对于报考工艺美术专业的考生,学校组织的美术专业加试主要考素描、色彩两门学科。

4. 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主要有瑞文团体智力测试、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卡特尔人格测试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基本认知能力测验》。

对于面试与心理测试中反映出来的个别学生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学校会及时告知相关任课教师、生活老师与班主任,以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例如,在面试时了解到个别聋生身体体质特异的情况,则在军训前与开学时及时告知军训教官和体育老师,让该生在军训和上体育课时有选择地参与,以避免发生伤害事故。通过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到个别学生有心理异常情况,则及时告知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以及家长,家校齐心协力做好对该生的关心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基本认知能力测验,了解了该班学生的整体认知特点,则告知相关教师,以便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籍管理

聋青技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定了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从入学与注册、学籍变动与信息变更、成绩考核、奖励与处分、毕业与结业等五方面对聋生进行学籍管理。

(三)学生分流与管理

1. 学生分流

在高三年级,学校会专门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分类与岗位要求、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就业过程与相关建议、就业陷阱与应对策略、就业形势与职业定位、人职匹配与正确的就业观、如何求职面试、如何适应顶岗实习、如何创业等。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合理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制订个人生涯发展规划,为即将到来的升学与就业分流进行理性思考和准备。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放暑假前,学校招生就业处会向聋生下发升学就业意向调查表,请学生和家长利用一个暑期的时间充分商讨,权衡利弊,确定学生在校最后一年的努力方向。

到高四年级开学初,学校教导处会和招生就业处一起组织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召开升学就业分流会,请学生和家长正式明确学生的升学或就业的意愿。而后,学校根据学生意愿进行分流。对选择升学的学生,组织他们在校进行学习和高考复习;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则积极组织他们到企事业单位去顶岗实习。

2. 分流后的管理

分流后,选择升学的学生仍保持高一至高三年级时的作息规律,实行寄宿制管理。周一至周五在校学习,双休日及国定假日离校回家(对西藏籍聋生而言,则只有暑期返藏一次,其它时间都在校住宿)。周日晚上返校参加晚自修,并为下一周的学习做好准备。

分流后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学校会专门开实习动员会,在组织他们正式参加实习前,学校与实习单位、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协议。学生实习期间,基本住宿在家(如果家里离实习单位较远而学校离实习单位较近的话,则可选择住宿在校,但必须遵守学校住宿规定),根据实习单位的要求按时上下班。学生实习结束后,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完成学生实习考核工作,将学生实习考核成绩等情况记入学籍档案,实习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由于聋青技校坚持实施普职融合“3+1” 双预备教育,因而使得学校近些年来在招生基本“零拒绝”录取、多重残疾学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率每年仍都能保持在97%以上。

(作者单位: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