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追逐梦想 再创辉煌——本市召开上海特教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发布日期:2019-10-11   作者:特教研究所   

插入会议照片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共叙特教发展成就,923日下午,市教委基础教育处与市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开展了以“不忘初心 追逐梦想 再创辉煌”为主题的上海特教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市教委贾炜副主任与市教委老领导张民生副主任、尹后庆副主任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市教育学会特教专委会主任陈东珍主持座谈会。上海特教老领导、老专家代表,华师大特教系、市教委相关职能处室、相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各区教育局分管局长、科长,各特教学校校长、特教指导中心负责人,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校长代表等共13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本期“关注”节选了与会者的部分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以飨读者。

 

贾炜(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贾主任70年来,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上海的特教事业也在历任老领导、同仁们的艰苦努力下,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上海特教在发展中始终保持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体现了高度的专业自觉,体现了一代代特教工作者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付出的心血。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的特教事业形成了几个特点:

首先,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形式,上海的盲、聋、智障、自闭症、脑瘫等各类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基本得到了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接近百分之百,学前高中乃至终身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努力让残疾学生也能和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公平教育。

第二,形成了医教结合的上海特色。我们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机制,形成了市—区—校联动的专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数据平台的信息流通,丰富服务平台的资源建设。我们把康复、保健、教育三个内容融为一体,建立了一生一档的相关内容,集全市顶尖医学专家和特殊教育专家资源,为每一个残疾学生量身定制适宜的教育方案,让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

第三,进一步拓宽了普职融通的发展渠道,为残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创造条件。从数据来看,20172018年我们中职在校生达到了511人,高中阶段的在校的残疾学生686人,2019年高中阶段录取人数是561人。残疾学生的高中入学率2017年是58%2018年达到了62%,今年预计达到66%

第四,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特殊教育评估中心,开展了特教中考学生的评估、入学前的评估工作。20172019年,评估中心特教中考评估人数达到264人,统一学业考合理便利的人员达到190人,新生入园评估1635人。更为重要的是在2019年专门启动了残疾学生保障服务规范的研究,2017年还正式出版了五大领域的评估工具。这些评估工具和相关的研究,使我们在特殊学生的评估方面有了科学的依据,为每个孩子不同的教育方案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

第五,上海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我们有不少的特级教师、特教专家,也涌现了上海的教育功臣,这些都为上海特殊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

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上海基础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特殊教育还要:

第一,切实抓好“三年行动计划”。尤其是面对新情况,更要有新举措。第二,要深化医教结合,彰显上海特殊教育特色,把一生一档做到实处,并把档案从静态变成动态,成为一种全流程管理的机制。第三,要全力推进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无障碍设施到无障碍环境,更强调帮助特殊孩子融入正常的生活。第四,深化特殊教育与普教、职教融合发展。在普教方面重点进行随班就读建设,职业教育关键是让这些孩子有生存的一技之长。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教育的老师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专业的支撑,甚至是跨学科的专业支撑。只有教师队伍增强了,教育资源能得到充分应用,特殊教育才会得到根本发展。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老专家和特教同仁在上海特教发展当中所付出的贡献与努力,希望我们共同秉持特教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张民生(原市教委副主任):

张民生上海特教发展的经验在哪里?第一,从领导到一线教师,对特殊儿童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这既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道德修养,更来自国家对教育的追求、要求,这份责任感从过去到现在,要传承,要弘扬,是这种责任感支撑着我们,支持着我。第二,我认为上海特教最大特点在于教师的科研能力。我以前总认为科研是高校的事情,但是上海特教的科研项目在全国是领先的。上海特教有科研的环境,高校与基层特教学校联系密切,共同从不同的视角来讨论、规划、研究,希望我们的年轻一辈要有这种科研意识,研究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第三,上海特教特别注重科技,这与上海这个城市的特点密切相关。科技的不断应用对特殊孩子的终身发展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这是上海特教事业发展所具有的特质。

但我觉得我们还有一些薄弱环节。比如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还需健全;早年在香港发现他们对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有规定程序的,但相信医教结合以后两个系统的沟通、衔接会更好;另外,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对特殊教育的关注、支持还不够;人工智能时代也要注意保护特殊儿童的信息安全。

特教的发展前景将是非常美好的,对上海特殊教育工作者作出的贡献表示钦佩与感谢。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明天会更加美好!

 

尹后庆(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尹后庆上海特殊教育是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不断积淀才造就了今天这张上海教育的名片,这是上海特教工作者共同用心血打造的。这支队伍具有四个特点:第一,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大爱境界。从我1980年开始接触特殊教育,我就感觉特教老师是非常热爱学生的,有大爱境界;第二,这支队伍具有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创业精神。当时特教的校舍、条件都很差,但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特教校长、老师都尽量创造条件,为残疾孩子提供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的教育。第三,注重实践,学研结合的专业情怀。上海特教起点不高,但是校长、老师们总是在一步一步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的编写……第四,永不满足、勇攀新高的人生追求。现在特教取得的成就都是特教校长、教师向国内国外学习、互相学习、研究而得来的,来之不易。所以今天我们感慨万千,同时展望未来也是信心百倍。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挑战,我们还需要发扬过去的这种精神,同时还要加强四方面工作:第一,要继续深化研究、实践特殊教育的特殊规律。当今特殊教育门类不断细分,对于特殊人群的个别性、差异性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化,我们要继续进行研究;第二,要更多关注技术的发展,在特殊教育问题的解决上,学科交叉与方法交叉可能比普通教育更重要和迫切,要共同运用于实践;第三,要不断关注国外特殊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要放眼看世界,向人家学习;第四,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锻炼意志,继承传统,开创未来。

我们一起共同把近代以来、特别是70年以来上海特教发展的传统保持下去,并开创一个全新的上海特殊教育的新局面!

 

顾爱玉(原上海市第四聋校校长、上海市特殊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顾爱玉在建国70周年之际,应邀参加上海特教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我心情非常激动,也非常荣幸。我是1966年到上海市第四聋哑学校当教师、校长。退休以后又担任了上海特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前后为特教工作了52年。 在这52年间,我所见所闻上海特教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上海的聋教育克服了许多困难,努力普及聋人义务教育,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口语教育。经历聋校从解放初期的破旧学校到如今每一所都是高质量、有规模、设备齐全、有特色的建设过程,在这段记忆犹新的历史中,我感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全面关心、支持与投入。其二特教师资队伍发生变化,从最初的中师生到如今本科、硕士、博士生的加入,推动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令我最为激动的变化就是学生的变化,从最初的教育让聋生会认字识词,到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特长,能融入社会,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追求的逐梦人。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就,印证了上海特殊教育发展的辉煌成果。

 

 

袁进兴(原上海市盲校校长):

袁进兴我主要谈上海市盲童学校70年的变化。学校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管、整顿,初步正规发展。人民政府要把外国私人办的慈善性质的学校办成人民的学校,学校努力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来培养残疾学生;第二阶段是积极推进,全面发展。1988年和1989国家和上海先后召开第一次特教工作会议,《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颁布,特殊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盲教育开始“零拒绝”,探索盲和低视力分类教学,探索多重障碍学生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第三阶段是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国家重视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强调按需施教,开发潜能,推行融合教育、医教结合。上海盲校努力办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学校,成为市特殊教育示范校。

我不会忘记刚进入盲校时的感悟: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部分,是造福社会的事业,需要我们尽心尽责。我和教师们共同献身办好学校。特殊教育正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我祝愿特殊教育有更加光辉的明天。

 

银春铭(原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特教部主任):

银春铭我是上海特殊教育战线上最老的一个兵。我是1961年分到上海第二聋哑学校,开始做聋哑启蒙教育。1979年,我在第二聋哑学校开启智力落后儿童辅读班教学。1983年,到市教育局主抓特殊教育学校。1990年,建立特教师资培训中心。从1981年至2002年,任上海市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对上海特殊教育是比较熟悉,今天着重讲一讲弱智教育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学校开始抓教育质量了。此时,小学出现了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辍学的现象,市教委领导十分重视,因知道我在莫斯科读过特殊教育,所以就把这个教育研究任务交给我所在的工作单位第二聋哑学校。经过筹备,19792月份,我们招了23个学生,分了两个班,于212号开学,从此在全国开启了弱智教育。

40年来弱智教育的发展可以从几个方面体现:一是从无到有、到普及的过程;从小学阶段向学前幼教发展,向职业教育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体系,这为弱智儿童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很好条件。从软件变化来看,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是节节高,现在不仅有专科有本科,而且还有硕士愿意到我们特教学校工作;硬件上,不仅有普通教育的一些通用设备,而且有特殊教育方面的特需设备。从发展的广度、深度而言,从招智障程度轻度学生起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我们招的不仅是轻度的,而且发展到重度的、中重度的、还有多重残疾的,提高普及率,实现零拒绝。

 

周美琴(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在我的从教32年经历和学校发展的历程中,我认为有三次跨越式的发展。首先是1992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我校开始招收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无法周美琴适合这些学生。于是学校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加强教师培训,改变课程设置,增添仪器设备,开始探索适合不同特殊孩子需要的快速发展之路;其次是进入新世纪后,学校的服务对象变得多元化,可以为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脑瘫、自闭症等多重残障儿童提供专业支持。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校本课程能够针对不同孩子的需要;教学形式包括了班级教学、个别化教学、走班、送教各种形式。我们有了各种专业的训练仪器,也有了专业的训练师、康复师。课程设置个性化、教育教学人性化,我们在不断实践特殊教育的专业内涵。再次是2007年之后,医教结合理念的提出给特殊教育涂上了一抹新色,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专业医疗机构进驻学校,多层次互动医教结合服务体系的建立,全国首家特殊学生教育评估中心的成立,特殊教育不再是仅限于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适切的安置,还科学化地为他们获得最大的教育机会和最好的康复服务提供专业上的支持以及深入的评估服务,大大地提升了特殊教育质量,也为每个特殊需求的孩子建立起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

作为我们祖国七十年沧桑巨变的缩影,中国的残疾人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现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特殊教育事业更加关注,给我们提供了更优渥的条件和更广阔的上升空间。我相信,在新的十年里,我们的特教事业一定会有更兴盛的发展,往更高的水准迈进!

 

王熙珍王熙珍(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教师):

很多人认为学前特教教师教教孩子们吃饭穿衣,这样的老师会有、能有怎样的发展呢?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心,我自己也曾有这样的困惑。2011年我成为上海市特级教师,2017年我成为正高级教师,回答了别人的担心也解了自己的困惑,教小小的特殊孩子是能有作为的、能有大发展的。我当教师的体会是,从最小的细节努力,向最高的目标发展。

二十一年前,学前特教刚起步,我成为了华师大特教系的本科生。虽然当时学前特教是低水平的,但国家已经有了发展的高目标,上海学前一体化教育的研究平台已经搭建。我们研究融合环境,融合方法,融合安置,融合教材。2007年我正式出版了《普特融合幼儿园对障碍幼儿进行分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全新的课程观使特殊孩子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课题获得上海市普教科研三等奖。我们还申报教科院规划课题“中重度自闭症幼儿医教结合康复实践的研究”,获得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我带领的徒弟有的成为了高级教师、市名师基地的学员、种子计划领衔人、区学科带头人等。回顾二十多年的学前特教工作,有成绩、有经验也有很多需要再思考。如设点布局框架下学校的管理,课程的设置,环境的创设,我们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面厚点亮的推进模式,牢记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发展的承诺,探索融合保教的有效方法,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何学锋(闵行区实验小学校长):

何学锋我校是一个公办的普通学校,四个校区6000多个学生,近年来我们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校就如何高质量地做好随班就读工作,做了一点探索和尝试。第一,为每一个随班就读的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班级里面只要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学生,就以班主任牵头成立一个包括所有任课老师的协作团队,随时全方位了解、沟通学生的情况,为学生的提供相对隐性、但又有针对性的帮助。同时老师们也会引导班级其他学生与随班就读学生互动和交流,尽量避免歧视。第二,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教专业能力。一方面送老师到华师大进行资源教师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研讨、个别化教育的指导来培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提供特殊支持的能力。第三,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比如“随班就读”学生阅读特设课程,即通过绘本阅读课程来促进随班就读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第四,建设资源教室,打造了一间集肢体训练、个别授课、心理访谈、自由阅读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专用教室,为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提供帮助。当然我们现在碰到许多困难,但我们会继续努力,“助力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杨莲芸(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副校长):

杨莲芸我校是一所公办的全日制的中等职业学校,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建立了一个特殊教育办学点。三年来,我们稳中有序、全面对接,做了一些尝试工作:首先加强特教点的基础建设,配备了专用教室和一幢独立的实训楼,通过跟残联合作,引入了校企合作的工作法,确保了学生有学习的对接,校园生活的融合,为今后的就业创业作准备。 第二是课程保障。我们为特殊学生开设了中餐烹饪和营养两个专业,又将专业课程分成四大类:一个是专业核心课程,二是专业技能课程,三是文化素养课程,四是选修课程。第三是师资保障,我们借调了资深的特教教师、引进特教专业毕业生来助力教学,专业课有两名高级技师,教学有一位学科名师,为特教点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第四是校企合作,打通特殊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相信我们这样一个办学点在市教委、在区教育局、区残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关心下,会越办越好,我们特殊孩子们能拥有走向社会的更加灿烂的明天!

 

吴筱雅(宝山区培智学校教师):

吴筱雅2009年从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已有10年了。当我第一次站在培智校门外时,我就对自己说:我要做一名称职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选择了在我看来最简单的方法——学习:学习前辈的经验与办法;学习解决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学习境内外先进理念与做法。只有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只有学习才能跟上中国特殊教育不断发展的步伐,让特殊教育充满智慧与专业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教师毕生不懈的追求!



 

张福娟(原华东师大特殊教育系主任):

张福娟1987年在国家教委的要求下华东师范大学开始筹建特殊教育专业,1988年招收第一届学生。最初特教专业只有四名老师,要承担这样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我们托人从国外订购特教专业书籍,结合国内的情况,进行本土化的运用。四个人要承担十几门专业课,真的是困难重重,幸亏那时候有一批特教老专家支持我们,帮我们承担了教材教法、手语、盲文等课程,不仅给学生上课,而且带学生去学校实践,同时无私带教我们青年教师。特教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老前辈的扶持和帮助。

1997年市教委作出了多校合并、资源重组的决定,盘活了高等特殊教育资源,壮大了教师队伍。通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的专业教师增加到近二十位,8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75%左右的教师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我们见证了上海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印证了上海的特殊教育发展。

现在我们的学生遍及上海的各个特殊学校,感谢上海市教委的关心和信任,让特教专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感谢各级学校的领导,对我们学生的关爱和培养。

特殊教育现在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更好地发展高等特殊教育,发展上海的特殊教育。尽管我们的任务重,压力大,但是我们会努力,不忘初心,追逐梦想,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