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读学校现场体验课程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长宁区辅读学校为例
发布日期:2019-10-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全桂红

根据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核心思想,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辅读学校的课程必须以学生的生活适应为核心,立足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自轻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以来,长宁区辅读学校的招生对象已经转变为中重度智障儿童兼伴有其他疾病或障碍,如何提高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面对教育对象的日趋复杂化,学校面临“教什么”和“如何教”等一系列严峻的课程与教学难题。学校倡导“生活教育”办学理念,坚持“以为了生活为目的;以学习生活为内容;以通过生活为方法;以适应生活为目标”,自 2010年以来,学校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了现场体验课程的一系列探索,始终致力于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实践,伴随学生残障程度的变化而实行按需施教。纵观国内现有的培智学校课程来看,“生活化课程”是众多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学校的现场体验课程融入了“生活教育”的思想,整合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艺术休闲学科的教学任务,尽可能把学科知识与生活技能相结合,拓展课堂外的时间、空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到现场,以现场实物为教学资源,以学生活动为教学途径,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中提高对学科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现场体验课程的内涵认识

从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无论是60-70年代提出特殊教育要“回归主流”,80年代提出 “融合教育”,90年代特殊教育要关注“生活质量”的观点,特殊教育都必须走向生活化,而学校现场体验课程的生态文化就是立足生活需要、走向社区融合、关注个别差异。同样,学校开设的现场体验课程提倡生活教育的理念,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石。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这个思想来开发并实施现场体验课程,目的是尽可能地让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在有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下,在真实环境中实施现场教学,掌握社会适应性知识与技能,为他们尽可能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为“学会自理,掌握技能,融入社会,享受生活”的公民。

基于生活教育的理念,现场体验课程要让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融入正常人群,融入社会,课程内容围绕他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展开,有效实施,提高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融入社区生活、掌握生活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整合,逐步构建“生活教育”进课堂、“生活教育”进社区、“生活教育”进家庭的校本支持系统,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顺利完成从学校迈入社会的转衔。

二、现场体验课程的要素分析

学校推行课程生活化,强调基于现场体验的教学。现场体验教学是教师协同现场有关人员,利用自然生活场景和现有资源,有计划地在现场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现场环境中真实地体验和实践,掌握最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认为开展现场体验课程有五个关键要素:(1)现场是课堂。超市、菜场、地铁、公园、影院、快餐店等都能作为教学现场,用真实经历和实物改变传统图片教学或模拟情景教学。(2)生活即教材,从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出发,针对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特点,围绕学校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实行“餐饮、交通、购物、休闲”四大领域为具体生活教育的内容,丰富其知识,开发其智力,塑造其人格,提高其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激发其自我决定的意识。(3)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水平等特点,细化领域目标,根据学生情况动态调整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在现场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身感受和体悟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4)教师成主导。在实施现场体验课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组织者,每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现场个别化指导,协同现场有关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指导。(5)评价为关键。学校建立实做评估和检核表评估相结合的课程评价,采用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体验点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利用电子设备拍摄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学生发展轨迹。

三、现场体验课程的实践成效

(一)构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生活性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性质之一。学校现场体验课程的目标是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关注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和个性特点,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掌握社会适应性知识和技能,使之能独立或在帮助下应用公共设施及社区资源,成为日常生活能独立或半独立的人,并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

(二)明确了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

以提高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要体现生活性。依据日常生活“衣、食、住、行”, 课程内容涉四个领域,交通、购物、餐饮、休闲,按照低、中、高三个学段提出分段课程目标和内容,不同学段各有侧重,螺旋上升18项总目标具体细分领段目标54项,子目标316项。通过主题鲜明的校内外教学活动,促进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回归主流。

1 现场体验课程内容框架

(三)制订了具体实做的课程方案

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日常出发,有效利用社区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关注他们真实生活能力的培养。学校定期召开课程说明会,确定学期课程总体方案,每月主题领域,每月实践方案,社会实践点、实践周期、内容与要求,统筹安排各学科教师指导现场教学。把知识、技能获得与问题解决结合在一起,把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借助生活实际情景,积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四)形成了尊重差异的组织方式

始终坚持生活导向,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让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经历体验—巩固—内化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他们的年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水平,开展校外现场一对一的实地教学结合校内课堂集体教学。兼顾差异、满足发展的同时,可对内容,要求、形式做出适当调整,适时提供多种支持,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切合生活的需要。此外,注重学生个体潜能开发和功能改善相结合,在课程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的经验。

(五)开发了长期稳定的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重视营造理解、包容、支持的特殊教育氛围,是现场体验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充分利用社区周边资源,针对学生的生活需要,已经在便利店、超市、菜场、公交车站、地铁、影院、美术馆、公园、快餐店、中餐厅等22个实践点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家长90%以上持续满意和社会较高认可。

(六)编写了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系列手册

通过多年课程的实践,教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程实践经验,以及大量的现场教学案例、教育随笔和学生社会故事。学校编制了四大领域的教师指导手册、学生学习手册、家长指导手册以及社区宣传手册。围绕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促进生活技能的掌握,发挥家校社三方合力,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校现场体验课程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努力帮助中重度多重残障学生生活质量的主流回归,在融入社会的道路上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多年来课程内容整合学科教学,具有综合性、活动性、选择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在实践中,始终立足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积极关注学生、家长的实际需求,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较好地凸显了课程生活化,课程功能化现场体验课程作为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一种方式,还需完善专业联动的服务机制,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适切的教育服务,使学校现场体验课程更具有示范和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长宁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