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读学校现场体验课程实践点的建设探析
发布日期:2019-10-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侯晓婷

长宁区辅读学校基于学校的“生活教育”办学理念,2010年在全校尝试开展“现场体验活动”,并根据活动要求,尝试初步建立了“现场体验活动”实践基地。直至2013年学校又进一步完善“现场体验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三明治”式的“现场体验活动”课程结构,努力将“生活教育”理念进一步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从2014年起,长宁辅读学校的“现场体验”课程着力于“学生生活的社区”,力求在学校周边社区的支持下,开展我校的“现场体验”课程。因此,如何选择确定社区中的实践点,如何整合社区实践点的资源,让学生得到最大化受益,成了“现场体验”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开展至今,在学校周边社区,我校前后共建立了22家现场体验实践点。在社区建设“现场体验”课程实践点的过程中,我们也曾碰到各种困难,面对各种难题,当然也碰到了许多友爱、善良的人士和社会团体。现将我校建设“现场体验”课程实践点的做法进行梳理、总结。

一、围绕主题,考察实践点

依据学生的“衣食住行”,共分为:交通、餐饮、购物、休闲四大主题。在四大主题中,我们又会进行细化,衍生出更小的主题。如下表所示:

交通

行走

公交、地铁

餐饮

中式

西式

购物

便利店、超市

面包房

商场

休闲

影院

公园

根据每学期每个月学校提供的不同主题,以学校周边社区为选择范围,有针对性地选择现场体验实践点。

例如:在“交通”主题中,我们选择了在学校周边的地铁10号线,856公交车。在“购物”—“面包房购物”主题中,我们选择了学校周边的85℃面包房、克莉丝汀面包房。在“购物”—“便利店购物”主题中,我们选择了良友、全家和罗森。在“购物”—“超市购物”主题中,我们选择了华联超市、生活搭档和家乐福等。在“购物”—“菜场购物”主题中,我们选择了学校周边的太阳菜市场。在“饮食”主题中,我们选择了KFC、新旺茶餐厅、老盛兴、芝根芝底、健康大饼油条店、必胜客等。在“休闲娱乐”主题中,我们选择了水霞公园、上海动物园、虹桥文化艺术中心等。

二、沟通协作,开展实践点

(一)开展前期

1.“现场体验”课程社区指导手册

由于学生动作缓慢、行为表现怪异、语言表达不清等问题,许多商家对于辅读学校学生的到来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忧,甚至是不欢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与更多的符合学校主题的商家进行沟通交流,向每户商家送上我们的《社区指导手册》,让商家愿意与我们合作。

《社区指导手册》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长宁辅读学校的概况介绍和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介绍,例如: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和智障儿童。这一部分旨在帮助商家了解在同一个社区中,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学校的教育对象,消除他们对特殊儿童的陌生感。第二部分,是对“现场体验”课程的基本介绍。这一部分旨在帮助商家了解“现场体验”课程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课程,消除他们对“现场体验”课程的陌生感。第三部分,是对参与“现场体验”课程的商家的需求介绍。这一部分旨在告诉商家,在他们的店中开展活动的具体要求,需要他们配合我们做些什么,从而获得商家的认同,让他们觉得参与其中是一件力所能及又有意义的公益行为。

2.“现场体验”课程商户调查表

“现场体验”课程的参与人员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各实践点中的服务员、售货员、收银员等各行各业的人。当他们答应我们的合作要求之后,我们也要充分为商家考虑。在不影响对方正常营业的情况下开展我们的“现场体验”。

因此,我校设计了“现场体验”课程志愿商户调查表。通过该调查问卷,帮助我们了解商家对我们的要求,尽量避免给店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是否了解特殊儿童?是否愿意成为“现场体验”课程的实践基地?每次最多能够接纳多少特殊儿童?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哪些服务?(活动社会评价、提供场地和人员等)对特殊儿童在店内社会实践,有何要求?

(二)开展中期

在开展“现场体验”活动当天,每一个实践点都会安排一位教师作为该实践点负责人。主要工作包括:和实践点工作人员的沟通,明确告知需要对方配合的工作及要求,尤其是如何和特殊儿童进行对话;邀请部分实践点工作人员作为社会评价者,对特殊儿童当天表现进行评价;协调、解决现场突发状况等。

(三)开展后期

为了能够完善学生“现场体验”的环节,我们也十分注重在活动结束后收集商家的活动反馈。因此我校设计了“现场体验”课程志愿商户反馈表。例如:对特殊儿童来店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否满意?对特殊儿童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是否满意?能够为现场体验课程提供哪些具体的服务?是否还愿意继续成为特殊儿童现场体验课程的志愿商户实践点?如后续仍愿接待特殊儿童,在哪些方面需要调整?(来店人数、来店时间、来店消费流程等)对后续活动的开展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现场体验”课程实践点的建议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发现我校在“现场体验”课程实践点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合作商家,与商家沟通;由于缺乏长效机制,与商家的合作关系维持有也难度。为此,我们也一直在尝试新的探索和改变。主要建议有以下几方面:

1.在寻找、洽谈实践点的过程中,面对商家的不理解和质疑,我们更加希望学校所在社区,甚至街道、行政管理部门,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为我们寻找确定“现场体验”课程的实践点。在学校和商家的中间搭起一座桥梁,为学校和商家的有效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现场体验”课程实践点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所在社区、街道可以给予商家适当的优惠政策。通过行政管理部门的宣传、介绍等,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社区中的爱心单位,让更多的人或者商家愿意帮助这群特殊儿童。让商家的善举变得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公司行为,使辅读学校所在社区或街道形成一种关心、关爱特殊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融入社会的良好氛围。相信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上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引导,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在走出校门后遇到的障碍越来越少。

3.“现场体验”课程实践点活动的常态化。根据学生的程度增加活动次数和活动地点。通过常态化的现场体验和教学,让商家和顾客都能够习惯于辅读学校特殊儿童的出现。当次数增多,大家习以为常时,那么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就不会有太多异样的眼光投向特殊儿童。

四、展望

实现辅读学校“现场体验”课程实践点的长期建设,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协作。只有在社区、街道、政府各部门的各种举措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和商家的合作才能够更全面、更有效,才能够真正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体验生活,从而达到“学会生活”的目的。我校的“现场体验”课程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其价值!

(作者单位:长宁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