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课程意识 建构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实施路径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沈志萍

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并于2009年修订后推出《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稿)》,之后陆续配套出台了四门学科的课程指导纲要和三门学科的课程指南。作为上海市特殊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这套课程方案给本市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及科学的依据。为了将市教委课程转化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宝山区培智学校在这十多年中进行了校本化实施的探索和实践,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整体规划了学校课程框架,建构了具有宝山特色的课程体系,将市教委课程从宏观层面的理念与要求具体化为了操作层面的资源与措施。

 

一、增强课程意识

一直以来,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学意识,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最主要的工作,但课程意识普遍缺乏。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我校从组织各类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入手,逐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推动教师从单纯地思考如何教,逐步发展到思考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有效实施、如何有效评价等问题。校本培训让教师不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他们能够从课程的视角进行学科教学的整体设计。在此过程中,老师们逐步明确了课程定位、厘清了学科知识体系、转变了教育观念、推动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同时,学校结合现实特点和发展需要也完成了首轮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建构了切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体现学校文化特色和教师个性特点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二、建构课程体系

1. 整体推进课程研发

为了提高市教委课程目标的达成水平,我校以《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指导纲要及课程指南为依据,走上了课程研发之路。教师从学生的现实水平和发展需要出发,按照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细化课程纲要和指南,确定合理的教材结构,构建有序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课程建设模式,极大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更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保障。当前,语文和数学教研组已经各编写完成了与课程纲要的要求完全契合的18册教材、9册教学参考用书和18册练习册,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1712月全部出版。其他各门学科也积累了不少的校本教材,逐步形成了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2. 明确学校发展特色

为了使课程实施更好地适应本校的实际,同时又能将学校已有的传统和优势得以保持,我们具体分析了学校的特色与条件、困难与不足,最终将目光聚焦于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的建设。从每学年的学生统计数据来看,自闭症学生已经占我校学生总数的39%,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其他障碍占据首位。自闭症学生个体间差异非常大,个性化需求明显,仅通过集体教学难以满足其需求,要基于科学评估,制订并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为其提供医教结合模式的教育康复服务。学校的自闭症补偿性课程建设从2007年起步,2008年立项为市级课题,2011年获上海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目前正在推进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研究。自闭症教研组在总结了多年实践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课程》,含校本指南和8类课程指导手册,以及与此相配套的十多本校本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编写的一套《自闭症儿童生活故事画册》已于2016年出版,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三、优化课程实施路径

1.以评估为抓手,定位课程实施的起点

为了将课程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自行研制开发了“宝山区培智学校学生个别化教育成长档案系统”。该系统既可以方便教师为课程实施找到精准的定位,也能够为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找到明确的起点。系统从内容上分为“入学前”和“入学后”两大部分。

“入学前”部分包含“入学健康评估”和“新生接案咨询”,为入学后的教育干预和康复训练提供详细的健康档案和家庭养育情况等方面的参考资料。

“入学后”部分包含“初始评估”“学科能力评估”和“少先队活动评估”。“初始评估”主要记录学生不同残障类别的评估结果。“学科能力评估”涵盖学生一到九年级各学科的阶段性学习评价记录,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从中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每一阶段的每一门学科的长短期目标以及达成情况,为下一阶段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依据,也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带来启示。“少先队活动评估”包含“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情况记录表”“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录表”等六个部分,记录的是学生在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的成长和收获。

2.以教学研判为抓手,选编课程实施的内容

为落实各学科课程纲要和指南,选编适合学生现有能力的适性教材,我校把“教学研判”作为每学期末的常规工作。研判工作由学校专业委员会把关,对每位教师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师自述—教师答辩—专业委员会出具研判意见”这三步进行。

在“教师自述”环节,教师需要提供详实的数据对本学期班级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作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学期的教学目标,且根据学生实际作出目标的个性化调整;接着,教师展示下学期将要使用的自编或选用教材,并对教材如何落实纲要和指南的要求作出具体说明;最后,结合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下学期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的改进策略和方法。

在“教师答辩”环节,教师必须对学校专业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促进教师深入思考,提升课程内容选编的科学性、系统性。

之后,专业委员会将针对“教师自述”和“教师答辩”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出具最终“研判意见”。意见分“通过”“附条件通过”和“不通过”。“通过”研判的教师接下来可以进入备课环节;“附条件通过”的教师要按照研判意见中提出的要求,限期进行修改,然后提交专业委员会审核通过;如果研判结果是“不通过”,那么教师必须重新准备汇报的材料,再次提出研判的申请,进入第二轮教学研判,直至通过为止。

这样的研判过程,可以有效地检验教师是否把课程纲要和指南中的目标分解落实到了每学期的班本自编教材中,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我校课程本位和学生本位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尝试和实践,保障了课程内容选编既落实了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当前能力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3.以精备课为抓手,累积课程实施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落实各学科课程纲要和指南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落实。为了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我校实施精备录像课项目,通过每位教师每月上一节精备录像课来检测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自编教材的适用性。同时,促进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去建构教法,形成具有班级特点和学科特色的教学策略。初步统计,我校每学年积累的精备录像课有300节以上,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教学资源,而且为开展教学研讨,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资源。

补偿性课程的教师与其他学科老师上精备课不同,他们会有针对性选择12名学生进行一学期甚至更长时间的干预全过程的录像,这不仅仅为及时跟踪学生的干预效果,调整干预目标,改进干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依据;也为后期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了真实、原始的素材。

4.以社区实践为抓手,巩固课程实施的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智障孩子除了由于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水平导致认知过程缓慢外,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也较为困难。为了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5年,德育室、课程管理室和课程研发室三个部门细致分析梳理了各学科课程内容在实践环节需要得到的外界资源支持,由德育室出面联系了学校周边37家单位成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并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目标,将这37家单位分别安排到了低、中、高各个年级段,为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巩固并运用各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供了实践的场所。每个学科的教师在课程的单元教学任务结束后可以向德育室提出到某一个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申请,由课程保障室提供车辆接送服务,由社会实践基地的党团员志愿者负责接待师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在各单位的支持下,学生开展社区实践已经成为了我校课程实施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提升了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5.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

当前我校在校学生中单纯智力障碍的学生不满三分之一,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多重残障:有39%的学生患自闭症,有14%的学生患唐氏综合征,有12%的学生患脑瘫,学生个体间差异非常大,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较为明显。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如何落实课程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带着研究的意识来开展每项工作。

我校每一位教师都有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科研课题。学校现有2013年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2015年教育部青年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区级重点课题1项,区级一般课题19项,2016年校级课题22项,还有市级其他条线课题4项。这些课题范围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反映了老师们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每一位教师除了自己的个人课题以外,还参与学校龙头课题的研究,学习和研究氛围浓厚,也切实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近三年来,我校的科研成果获等第奖市级15项,区级14项,在《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等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1篇。

20139月起,课程研发室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一年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的课题研究进行专题汇报,极大地推动了基于课程实践的研究氛围的形成,提升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6. 以数字化平台为抓手,提供课程实施的保障

学校建设并启用了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学校数字化应用平台,有效提升了校务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服务从以往“面对面汇报”变为“键对键传输”,实现了信息沟通的数字化。201611日,“宝山特教”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旨在对教师、家长进行普及型的特教知识培训。运行以来,受关注程度较高,达到了宣传特殊教育、普及特教知识、凝聚全社会正能量的目的。这也为课程校本化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环境。

多年来,我校在坚持市教委课程方案刚性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文化传统,在课程校本化建设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形成了具有宝山特色的课程框架和体系,既实现了市教委课程的教育目标,又充分彰显了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和特色,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满足了宝山区特殊少年儿童的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宝山区培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