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校本化实施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郭晨蕾

20161213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培智课程是以生活为核心,设有三大生活课程,生活适应就是其中之一。

一、课程的定位

《上海市辅读学校生活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上海指导纲要》)和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国家《生活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定位基本一致,都是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两者的课程都是按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低年级段侧重基本自理能力,关注学生个人生活;中年级段侧重家庭、学校等生活;高年级段侧重更广范围的社会生活。

从课程的内容上来看,《上海指导纲要》将生活课程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领域;国家《生活课程标准》分为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国家与世界五个领域。其中,个人生活方面涵盖了饮食、卫生、着装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礼仪的内容;在家庭、学校、社区方面涵盖了人际交往、安全防护等内容,以及情谊、品德方面的培养;在国家与世界领域,涵盖了对自己的祖国、世界的认识,以及社会公德、法制观念的培养。两者对比发现,在个人生活领域的内容安排上基本相同,包含了个人生活方面所涉及的生活自理能力、行为礼仪、心理健康等内容。但在其余的领域,国家《生活课程标准》偏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其他日常劳动、生活技能涉及很少,而将这些内容安排在了专设的劳动技能课程中;而上海的纲要是将这些劳动技能都放入生活课程中,有关品德、情谊等内容则属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因此,国家的生活适应加劳动技能课程与上海的生活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是基本一致。 

我校生活适应课程的开发以《上海市辅读学校生活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遵从智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掌握自理个人生活、参与家庭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生活教材的编写上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教材内容在保证《纲要》中 “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同时,注重功能性和环境生态性。

二、课程的校本化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在生活适应课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教材建设

1.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教材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将相关的教学目标融合在一个教学主题中,使学生能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断复习、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技能。另外,尽可能使每册教材包含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内容,避免内容单一、枯燥。内容的确定考虑到了时间顺序和空间条件,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具体内容见表1.

1 每学期的主题

 

主题名称

一年级第一学期

上学啦

认识自己

个人卫生

一年级第二学期

我的学校

常见的食物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年级第一学期

我和家人

身边的动物

学习用品

二年级第二学期

我的衣服

能干的我

快乐的集体生活

三年级第一学期

学用餐具

远离危险

常见的植物

三年级第二学期

我长大了

良好的生活习惯

居家安全

四年级第一学期

漂亮的服装

爱整洁

我的家

四年级第二学期

爱劳动

爱学习

讲卫生

五年级第一学期

饮食安全

认识天气

家用电器(一)

五年级第二学期

环卫设施

动物家族

鞋的保养

六年级第一学期

爱自然

家务小帮手

六年级第二学期

自我保护

周围的设施

家用电器(二)

七年级第一学期

干净整洁的家

传统节日

烹饪

公共交通

七年级第二学期

四季与生活

安全防护(一)

烹饪

娱乐活动

八年级第一学期

青春期

学校和社区

烹饪

购物

八年级第二学期

穿着打扮

伤口处理

烹饪

美丽的上海

九年级第一学期

身体器官

安全防护(二)

烹饪

就医

九年级第二学期

自我保健

我的“朋友”

烹饪

丰富的社会生活

             

 2.编写教材

教材的编写秉持“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教材中选取的图片都是真实的照片,生活技能部分也用照片拍摄分解步骤并配上文字说明,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美观清晰,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操作,让课堂和真实的生活无缝衔接。

教材以单元编写,每单元3-5课。每个单元的开始是一张主题图和几个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相关经历并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每一课包括“认一认”“学一学”“动一动”三方面的内容,“认一认”以认知训练居多,“学一学”是重点教学内容,认知方面的,也有操作方面的。“动一动”也就是练习部分,同时包含了在家庭中的练习。在每册教材的最后还有一个简单的评价表,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评价。

(二)教学资源累积

 

生活课会用到很多生活用品,琐碎的教学具也成为了生活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校注重与教材相关的配套课件、教学具等的积累,以此丰富课程的建设。

1.课件

 针对每课教学内容制作了相匹配的教学课件,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视频素材。

2.教学具不断补充、完善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具,如电扇、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各式衣架、餐具等生活用具;还有保鲜膜切割器、多功能开盖器等便利小工具。一部分学生还需要特殊的辅具。为此,我校根据需要自制了一些教学具,如垃圾分类板、串珠板等。

第一种板上用两种颜色的串珠交替排列,借助同色珠子串在一起的方式,引导学生向斜下方穿线,渐渐建立“十字交叉法”的概念。同色珠子间添加了虚线标记,进一步提示了绳子的方向。每行串珠旁依次标有数字标记,提示从“1”开始穿,帮助学生建立“从头穿”的意识;同时通过数字标记提示学生穿完一行再穿下一行,避免出现跳行穿的现象。

第二种板撤销了虚线标记,难度有所增加,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第三种板上只用了一种颜色的串珠和数字标记,难度上又有所增加,提供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使用。

第四种是自制水果鞋板,采用两种水果代替珠子,在练习环节提供给那些不认识颜色但会辨认图案的学生使用。

3.汇总表

由于特殊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大,已编写好的教材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将细化后的目标、编写的教材、教案、课件以及需要的教学具整合成资源包,并根据纲要进行整理,制成了一个汇总表。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纲要中的目标和对应的教材内容,并在资源包中找到相关资源稍加调整,灵活地进行教学。

三、 课程的实施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如何落实好教学目标、上好一堂课,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结合真实情境

《上海市辅读学校生活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生活课程注重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将生活教学渗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为此,我常常把校内的各种活动引入课堂,如在《刷洗跑鞋》这个单元中,让学生们帮助校运动队员洗跑鞋、穿鞋带,把所学技能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单元学习结束后,我带领着学生挨个将洗干净的跑鞋送到校运动队员的手中,学生的劳动受到了同学的肯定,在这过程中他们收获了成就感,也激发了学习生活技能的动力。

(二)设置不同难度

生活课程要注重实践与操作,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提升生活技能。很多操作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大量练习逐步掌握。例如《十字交叉法穿鞋带》一课中,我有坡度地设计学习过程:从自制穿鞋板到现成鞋板教具,再回归到生活中真实的鞋子。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得到反复练习,从而更加有效地掌握技能。

(三)提供不同支持

培智学校的学生间差异大,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辅具和人员支持,帮助他们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十字交叉法穿鞋带》时,针对学习能力强的A组学生逐步撤销标记提示(第三种串珠板);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B组学生提供颜色、数字标记(第二中串珠板);针对学习能力弱的C组学生还提供虚线标记,并在练习中,依据C组的认知水平以水果替换颜色标记(第三、第四中串珠板)。另外,在人员辅助程度上也不同,C组的学生一直有助教辅助,而AB组是在有需要时才介入。

(四)运用多元评价

1.  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评价,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支持力度。例如在教学《十字交叉法穿鞋带》一课中,通过课堂评价发现一名学生在练习穿第三种串珠板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就及时调整教学具,借助有更多提示标记的第二种串珠板帮助学生巩固操作要点。

教师的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例如在《十字交叉法穿鞋带》的新授部分,我会用鼓励的眼神或激励的话语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在练习和实践环节,我则以收集小鞋子卡片兑换相应的奖品的形式。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和奖励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信。

2.学生互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间的互评可能更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使学生参与评价,相互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使课堂评价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十字交叉法穿鞋带》一课中,学生通过相互点评,在发现对方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内化了“十字交叉法”的操作要点,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宝山区培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