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学生立体式绘本阅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丁美珍

 

2013年,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与某高校大带小儿童课外阅读关爱项目团队合作,为区内3所含有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学校的26名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了互动式分享阅读实践项目。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将绘本阅读更好地使用在随班就读课程中。

我们围绕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点,选取特殊学生兴趣点较高的“画”“演”三个维度,构建随班就读立体式绘本阅读课程模型,探索随班就读立体式绘本阅读课程设计思路,分析研究“画”“演”活动课程,总结课程实施策略和经验

 

一、依据学生能力和兴趣,筛选分类绘本,设计课程内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教育要按照儿童发展程度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进行认知建构。因此我们分析了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根据学生能力和需求,对绘本进行理解难度分级、主题选取、内容删减、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筛检,是立体式绘本阅读课程开展的前提。我们以区内2015学年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绘本选择为例,设计了立体式绘本阅读书单(见表1)。

1  2015学年立体式绘本阅读书单

主题

绘本分级

绘本名称

爱家人

初级

《我妈妈》

《我爸爸》

中级

《猜猜我有多爱你》

《爸爸和我》

高级

《朱家故事》

爱朋友

初级

《好朋友》

中级

《威利和朋友》

《烟花》

高级

《公鸡的新邻居》

《葡萄》

会游戏

初级

《好脏的哈利》

《耗子大爷在家吗》

中级

《大雨哗啦哗啦下》

高级

《鼠小弟的音乐会》

会生活

初级

《我不想生气》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中级

《我不怕打针》

《图书馆的狮子》

高级

《大脚丫跳芭蕾》

《游泳》

 

二、基于“点-线-面”思路,构建“读--演”立体式绘本阅读课程

(一)“读--演”立体式绘本阅读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探索绘本阅读课程的“点-线-面”,构建“读--演”立体式绘本阅读课程模型(见图1)。--立体式绘本阅读课程的“一个顶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绘本为载体,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本点”,既代表着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能力和需求为出发点,也代表着所选绘本对课程的承载作用。同一本绘本,可以分别进行“读”“画”“演”三个方面的课程设计。教师可以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生可以用多元智能来学。 “三条棱线”即为“读”“画”“演”三种课程的实施路径。三种课程既可以选择不同内容,根据学习需要独立成课,也可以选择相近内容,通过课程本身的不同展现维度,实现对于某些共同知识点的学习。下文所述的围绕着绘本《好脏的哈利》设计的三种课程为例,三种课型对同一故事情节进行多样、反复的加工,也符合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可采用不同的优势智能来体验、获得新知。学生既可以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又不产生无聊、厌学等消极情绪。立方体的“四个面”分别代表着学生阅读、认知、动作、社会适应四方面能力的提升方向,同时也代表着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往往需要两种或者更多课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学生虽然可以通过“读”的环节,进行阅读、理解、表达、识字、写作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进行“画”的课程学习,该环节中的动手操作、作品构建、观察思考等形式,恰恰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字记忆、阅读、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起到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效果。

(二)“读--演”立体式绘本阅读课程设计——以绘本《好脏的哈利》为例

1.读绘本”的课程设计

“读绘本”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与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补充形式。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对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兴趣较低、能力较弱的特点,设计了“读绘本”课程。“读绘本”的教学分成“分享式阅读”和“拓展练习”两个教学环节。“分享式阅读”主要是以教师开放式提问方式,通过实施“读—找—说—玩”四个基本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绘本画面进行观察、理解、叙述和推理。“拓展练习”是在“分享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围绕绘本内容,进行拓展性的字、词、句、段、篇等练习,巩固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2.画绘本”的课程设计

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动作技能较差、想象力较贫乏等特点,我们设计了绘本阅读延伸美术活动(以下简称“画绘本”),以美术学科为切入点,以美术延伸教学为基础,形成综合课程。“画绘本”课程分成“绘本回顾—再创作—作品交流”三个教学环节。“绘本回顾”是进行绘本相关内容与话题交流,再次回顾绘本的关键图文。“再创作”包含了“看—仿—练”三个基本教学活动,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设计和绘本内容相关的美术活动教材(资源包),学生使用教材资源包,运用折、剪、画、贴、拼搭等多种美术形式,对绘本故事或相关主题进行再次创作,使学生独自完成美术绘本作品。“作品交流”是学生对自制的绘本作品进行交流展示。

教学实施过程中,即能训练学生精细动作、注意力等领域,还加深了对绘本内容的深度理解,促进认知、想象力等领域发展。

3.演绘本”的课程设计

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特点设计绘本阅读延伸音乐活动(以下简称“演绘本”),即“演绘本”的课程。“演绘本”课程分成“绘本回顾—音乐活动—表演”三个教学环节。“绘本回顾” 进行绘本相关内容与话题交流,再次回顾关键图文。“音乐活动”由教师以绘本为蓝本,设计出相关的“唱念儿歌、节奏游戏、音乐律动”等多种音乐形式。“表演”是将各种音乐形式用集体表演的方式呈现。“演绘本”在提高学生音乐智能的同时,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改善注意力品质,提升与人合作、规则意识等社会适应能力。

三、探索“读--演”立体式绘本阅读的策略

(一)依文索图推进,引导观察绘本

绘本的画面细节极为丰富,蕴含的大量信息值得学生反复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信息,在分享阅读中提升选择性注意能力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以绘本《朱家故事》为例(如图5所示),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朱先生”一家的服装、家具、人物形象等都逐渐变成了“猪”,而这一细节在文字中并未提及。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发提出“朱先生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朱先生和儿子的外貌有没有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线索进行观察和搜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图画细节的习惯。

(二)图文结合阅读,促进理解绘本

理解力弱是随班就读学生常见的困难,尤其难以理解抽象程度较高的文字。绘本具有图文并茂和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过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述故事,两者相互说明、补充和延伸,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得以在图文对照中更好地理解故事含义。

例如,在绘本《我爸爸》中,有许多类似伟大的舞蹈家”“了不起的歌唱家”等概括性词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伟大”“了不起”等形容词的含义;又如,书中还多次出现“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像泰迪熊一样柔软”这样的比喻句,所对应的画面中“爸爸”变成了猫头鹰” “泰迪熊的形象,有助于学生对于比喻句含义的理解。除了对于单一语句和画面的理解,绘本故事情节主题明确、结构清晰、情节起伏的特点,也适用于特殊学生进行前后文的理解训练。

(三)搭建教学支架,促进自主表达

随班就读学生自主表达能力较弱,在课堂中经常出现没话说”“不会说”“说不明白等表达困难的现象。绘本具有儿童视角的特点,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经验,易引起儿童的共鸣。利用绘本画面为引导,与随班就读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享,解决了没话说这一问题。针对不会说”“说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根据绘本内容,编制词语、句式、整体框架等不同程度的支架”词汇或短语,给予学生辅助,从而促进自主表达。例如,在绘本《我妈妈》教学中,先给予上位的类属性提示,让学生从妈妈的本领、特点、相貌、职业等角度介绍自己的妈妈。在具体介绍自己的妈妈时,再给予特征性提示。如介绍妈妈的相貌时,提供高、矮、胖、瘦、大眼睛、长头发等描写相貌的词语,让学生选择符合妈妈特点的词语,然后依据提示介绍自己的妈妈,降低表达的难度,提高学生表达的自主性。

(四)提供多样化材料,发展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能力的基础是手脑的协调。美术活动中有大量手眼脑的协调性练习,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细动作能力。由于随班就读学生残疾类型多样,个体间差异较大,为学生准备相同的学具和操作素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进行有效的美术创作和精细动作练习,就要不断丰富课堂材料。

以绘本《游泳》为例,教师通过剪、撕、贴、画等精细动作,制作游泳手册。教师按照学生手部能力特点,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游泳小朋友素材(如图6),可选择添画或直接剪贴两种不同难度的任务,学生对绘本阅读中游泳人物的体态、动作、装备有了了解。

 

(五)丰富作品呈现,促进视觉-空间智能发展

随班就读学生在感知和观察等方面的弱势,往往导致其视觉-空间智能发展的不足,进而影响其想象、空间推理等能力。在画绘本活动中,除了传统的画面欣赏与绘画练习外,还可以加入积木搭建、泥工造型、剪、折纸等多种丰富的呈现形式,通过反复操练,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如图7所示),进一步促进了对绘本内容的理解。

 

(六)体态律动表达,发展动作协调能力

学生通过律动活动,感受音乐,用各种富有韵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性、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体态律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听到的音乐要有所理解和感悟,从而发展音乐的内心知觉,进而使身体的运动适应、跟从音乐,形成两者的配合。例如,以绘本《逃家小兔》为故事背景,设计的律动活动《妈妈找小兔》。在这个活动中,A段音乐出现时,学生做小兔跳的动作。当转换为B段音乐时候,学生做双脚跳进跳出呼啦圈的动作。通过AB段音乐的转换,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及动作协调性能力。在体态律动的表达中发展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对绘本阅读内容本身的体验。

“读--演”的课程实施切实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以点出发,三线联动,四面提升”的立体式发展的教学效果。课程紧扣学生能力与需求为“出发点”,“读--演”三线相交相融,相辅相成,交互联动作用下,形成丰富、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经过两年的实践,通过课堂观察与教师、家长、同伴访谈,表明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阅读理解与回答问题的质量都有很大提升,语文学业能力显著提高。其中75%左右的教师提到,通过课程实施,学生性格变得更活泼开朗,自信心得到明显提升,与人交往等社会适应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00%的家长反馈,孩子变得爱看绘本了,每次完成绘本再创作作品,孩子都爱不释手;还有的学生和同学、家长一起“演绘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参与课题的学生同伴反映随班就读学生变得更可爱,懂礼貌,会主动找话题,同班同学喜欢和他们交朋友。同时,通过研究对比,他们在阅读、认知、动作、社会适应四方面能力指标有了显著提升。

 

(作者单位: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