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定向行走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以上海市盲童学校为例

张健

 

定向行走是视力障碍学生克服视功能障碍、实现顺利行走,达到生活自立、融入社会的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定向指的是个体运用感觉信息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确认自己与其他物体之间关系、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行走是个体在定向的基础上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力。视力障碍学生只有掌握定向行走的技能,才能克服障碍而独立生活,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上海市盲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进行定向行走教学以来,通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在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逐步拓展,形成了校本课程,努力帮助更多学生更好地掌握定向行走技能。

一、编制校本教材,形成系列课程

 

课题组整理了各阶段定向行走课程教学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并通过中国盲校定向行走QQ群与其它盲校定向行走教师进行了网络研讨,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了优化调整,对相关教学内容做了一定的梳理。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定向行走校本教材

小学低年级阶段(1-3年级)主要是在校内环境中进行训练,从熟悉室内环境、校园环境、基本概念教学、感觉训练到导盲随行、独行技巧等,并能在平时进行应用。使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独立定向的意识,培养构建心理地图的能力。

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独立行走能力,从使用合适的儿童盲杖或其他助行辅具进行探索行走开始,逐步习惯及熟练持杖行走及培养探索环境的意识。这个阶段也需要对在集体训练中依赖性较强、空间感较差以及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训练,增强其能力,提高自信心。

(二)小学高年级段定向行走校本教材

小学高年级阶段(4-5年级)由校内行走过渡到持杖校外人行道行走,熟悉校园周边道路及环境,了解校外环境概念,构建周边环境心理地图。学习判断及利用各种路标进行定向、定位,提高与陌生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了解车站位置及设施,各种人行道行走练习,找路口坡道位置,听车辆声音,过马路练习,乘地铁、公交车练习;根据班级学生总体情况可以选择到不同目的地练习,如到银行、邮局、商业区、超市、菜场、公园等目的地,并知晓这些目的地的设施、功能、公共秩序等,拓展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学生能力强的可以增加到陌生环境的探索练习,提高盲杖技巧及辨别方向、构建心理地图的能力。这一阶段根据班级及师资情况可以二对多教学或一对一教学。

 

(三)初高中阶段定向行走校本教材

初高中阶段需要进行一对一的训练,评估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需求以后制订训练计划。主要训练学生到校外环境中独立行走,陌生人行道行走、过马路、乘公共交通工具、目的地训练等,通过这些个性化训练,学生才能真正将所学的定向行走技能进行综合运用,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构建心理地图的能力,并学习通过网络资源、手机软件等规划行走路线、了解周围环境、扩大出行范围。这一阶段训练要从学生个人实际能力出发,选择适合的训练场所,逐步延长行走路线,增加训练难度,帮助学生建立独立外出行走的自信,最后达到完全能够独立出行。

(四)学前定向行走教材

在学前阶段,根据视障幼儿的特点,定向行走的教学是为正式学习做准备,重点在于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累积生活经验,获得对于环境的正确概念。因而,教师要把感知功能的训练与他们的日常玩耍过程紧密联系,例如:引导视障幼儿触摸不同的物体,并说出触摸后的感觉;鼓励他们在不同的地面上行走,如地板、水泥地、草地、塑胶跑道、地砖、盲道等;发展基本概念,如在室内认识桌、椅、门、墙、窗、拐角、楼梯等,在户外认识花草、树木、环境设施等,在超市中认识各种食品、日用品,体验超市的声音、人流、味道、上下电梯等,帮助视障幼儿逐步获得正确概念。

(五)多重定向行走教材

视障兼有其他障碍儿童也称为多重障碍儿童,校园里的活动最初多是由教师或他人带领,大部分没有独立行走的能力。定向行走教学重在发展该类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和自信,提高身体行动的协调性,扩大独立行走范围,丰富社会阅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最终融入社会,提高生活品质,减轻家庭负担奠定基础。

二、开发配套辅具,丰富教学资源库

为了能提高定向行走教学效果,课题组建立了定向行走资源教室,开发了多种教具、学具、微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迅速理解相关概念,并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资源和途径,能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

(一)实物教具

实物教具可以帮助训练学生某些技能技巧、理解某些概念,或者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如各种规格、形状的盲杖,盲用直尺、卷尺,可触摸的钟面,语音指南针,发声小球,遥控汽车;还有在家庭生活中应用的一些辅具,如语音体温计、语音体重秤、语音血压计、语音电磁炉、语音电饭锅、防溢报警器等。

(二)触摸图

课题组创造性地开发多种触摸图,热敏图、磁性拼图、拼贴图等一系列触摸图在教学中起到很大作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楼层环境、校园环境、地铁车站、校园周边环境、上海区县、全国省份等触摸地图,帮助视障儿童对环境建立直观的心理地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三)模型教具

对于一些太大、太小或者不能直接触摸的物品,则购买或者制作了模型教具,如车辆、动物、植物、十字路口、天桥、地道、立交桥、建筑物等。

(四)多媒体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广阔,包括声音资源、常见指示牌资料包、教学视频等。课题组专门收集了各种动物声音、家庭环境中的声音、校外环境声音、车辆声音、十字路口声音、地铁内声音等;另外还有各种常见图片,如路牌、交通标志、公共场所代表性标志、店铺招牌等;制作各种教学视频,如基本技能技巧、超市购物、医院就医、菜场买菜流程等;定向行走系列教学PPT资源18个。目前部分教学资源已经在多地残联和盲校推广应用。

三、探索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

(一)通用教学方法

1.模拟操作法

最初学习各种技巧时,可以先模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在比较简单的环境里练习,让学生熟练技巧,避免视障儿童因为简单的重复练习产生厌烦情绪,也更容易理解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技巧。比如学习导盲随行过狭窄通道时,可以先将教室里桌椅之间摆放到仅能通过一人的窄道来行走,然后再模拟人行道行走时对面来了很多人的情况,还可以使用这个技巧在盲道上或者低矮的长条凳上走“独木桥”等。

2.游戏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教学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到应用地图时进行“拼地图游戏”,将学生分组比赛,使用一些不同形状的积木,分别代表学校不同的建筑物,让学生在课桌上根据实际的分布情况摆放,看哪一组摆得又快又准确。这个游戏还可以增加难度,比如确定以某一栋楼为中心,摆放它周围的建筑位置。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建立心理地图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方向感、空间意识以及触觉辨认形状的能力等。

3.环境体验法

技巧逐步熟练后,就可以在学校内较为陌生的环境独立行走,探索以前没有到过或摸过的地方。也可以到校外环境,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体验,比如校外人行道行走,公共绿地行走等训练。

4.强化训练法

具有相当的定向能力后,就可以结合行走技巧,进行强化训练。比如在练习到超市购物时,可以让他在初步了解超市大致情况的基础上,自己通过独立定向、求助的方法达到购物的目的。又如在乘地铁训练中,让视障儿童独立或适当求助寻找专用通道走进车站、进站上车、出站。这些训练场地的复杂程度、路线的长度、对路线的熟悉程度等,都可以根据视障儿童情况进行难度调控,目的是更好的发挥视障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熟练使用定向技能和行走技巧,但又不能让视障儿童发生危险、产生畏惧感。

(二)学前视障幼儿的定向行走教学策略

培养视障幼儿探索环境的兴趣,教师要鼓励、激发视障幼儿探索的好奇心,并培养探索的技能及行走能力,而不是将所发生的事情或是发现的东西直接告诉幼儿,这样会阻碍他们运用已有的感官和技能进行定向行走的练习。教师要用开放性地提问来鼓励他们,如:“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那个气味是从哪里来的?去找一找。”幼儿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积累经验。这样支持性的角色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并养成独立的个性,对定向行走的培养十分有利。

(三)多重障碍学生定向行走教学策略

1.体验策略

体验策略对于多重障碍学生认知事物、感知活动和学习技能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始阶段,由教师以“手上手”(学生的手放在教师的手上面感觉教师的手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参与。学生开始有恐惧心理,不愿或不敢直接接触陌生事物,在感受教师的手的活动一段时间后,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同时对手部的活动也有了一些认识。体验策略主要目标在于建立基本的动觉记忆和训练类化的模仿技能。

2.体验—指导策略

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消除恐惧心理,了解整个过程,激起深入探索的兴趣,教师就此机会将“手上手”发展到“手下手”(教师的手放在上面指导学生的手活动)。教师开始指导学生正确的手部动作,了解事物或学习技能。体验—指导策略是在学生处于自然情境下,教师适时提供学生模仿的机会。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潜移默化地开始指导学生正确动作,并根据学生的反应给予调整指导的进度。体验—指导策略主要的目标是在适当时机下,让学生不知不觉接受教师的指导,了解正确的方式、方法。

3.小步子策略

小步子策略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把行走的路线、复杂的动作分解成几个步骤分别进行训练,降低技巧的难度。小步子策略主要的目标是保证学生所学是较短时间内能掌握的技能技巧,减少学生受挫的机会。

4.融合策略

融合策略是指将定向行走训练融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练习和巩固。学生在校园内的一切活动都是教师的教学、训练机会。融合策略主要的目标是保证学生所学是真实环境最实用的技能技巧,减少学生所学技能迁移的困难。

5.延迟策略

延迟策略是指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发生某些错误后的提示时间适当延迟,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自我的调整或纠正。延迟策略主要的目标是教师延迟提示的时间,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等待学生自发性的行为,便于学生形成长时记忆。

6.多感官统合训练

多感官统合训练策略是指充分考虑各类障碍的补偿方法,加强学生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统合训练,训练学生有意识地使用多感官获取信息多感官统合训练策略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使用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信息,整合后为定向行走提供辅助。

7.游戏中学习

游戏中学习策略是指通过建构游戏等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地图或其他技巧。建构游戏是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积木、塑料、金属片、泥、沙、雪等),构造物体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游戏中学习策略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地图,让学生尽快记住行走路线。

四、反思与展望

(一)定向行走技能培养意识的局限性

从学生、家长,到学校领导、教师,很多人认为定向行走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课,因为不用考试,使得家长认识不到定向行走对孩子的重要性,也不放心让孩子独立行走。于学生而言,特别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是不够重视的。往往在毕业前一、两年,有些学生才考虑到将来如果上大学、工作的话自己该怎么办?这才提出来希望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在经过定向行走教学后,依然不愿意使用盲杖行走,甚至包括全盲生。这固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有关,但如果能在早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定向行走课程的兴趣,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减少依赖,培养愿意独立行走的意识,那么必然会改善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家庭教育延伸的局限性

定向行走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只能教给学生一定的理念,激发他们独立行走的兴趣,但要达到真正独立行走,还需要家庭的支持。家长如果一直不放心孩子独立行走,或者在早期包办太多,会影响学生的空间概念发展、独立意识的形成。这些年我们只给家长做了少量的培训以及进行个别交流,所以今后如何加强家长培训,通过家校合作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点。

(三)完善研讨机制,推动课程发展

自中国盲校定向行走QQ群建立以来,参加人员由最初的30名增加到130名,多所盲校定向行走教师通过QQ群进行交流,通过文字、语音、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研讨。完善同行间的研讨机制,能够有效地推动定向行走课程的良性发展。同时,区域间的紧密合作与交流,也能够促进定向行走教师专业化的快速进步。

(课题组长:张健;组员:徐洪妹、褚英、谭和平、彭红巍、涂传法、胡进、卢天庆、高勤、任铮浩)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