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与就业部副主任 李东梅
我从残疾人组织对残疾人教育需求的了解,来对发展残疾人教育提一些建议,反映一下残疾人的呼声。
一、要大力推进融合教育
1981年,国际残联提出了“平等、参与、共享”这样一个奋斗目标。从这个目标可以看到,整个渗透的都是融合的理念。残疾人义务教育从上世纪70年代回归主流声音的提出,到后来的“融合”,再到“包容”思想的提出,其实无不都是说“不要把残疾人隔离开,而是应该和健全人一样同在蓝天下”。这样才是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正常和谐的社会。在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教育的融合不仅能使残疾人回到主流社会,同时对健全人也是一种教育。贾炜主任刚才也讲到了:“对于健全学生也是一种爱的教育,让他们从小认识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多元性,不光是我们这样的个体,还有其他的个体。”所以我想“融合”应该是我们未来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提到融合教育的理念,因为在座的都是特殊教育专家,我在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我国是从80年代末期搞的“随班就读”实验。应该说经过这30年,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国家也出台了不少的政策。它在推进残疾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那个过程当中,我们总结出了大量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发展格局,现在又加上了“以送教上门为补充”这么一个新的发展格局。
30年来我们也一直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例如:怎么样让残疾学生既能进得来、留得住,还能够学得好?2015年中国残联受教育部的委托,对特殊教育做了第三方评估。我们去了5个省份,评估组回来以后一个普遍的感觉就是:近年来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确实是越来越高了,投入也是越来越大,但是地方政府更热衷于做强做大特殊教育学校。我们到那儿去,都给我们看一个很好的、占地面积很大的校园,硬件设备也非常先进。例如,像福建某地方的一个县级特教学校,拥有110亩的占地面积,但是2/3的校园是空着的。所以对于建特教学校很热衷,但是对于扩大随班就读的规模,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就显得办法不是特别多。
应该说对于随班就读的认识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地方,而且普通学校在随班就读实施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发挥没有完全激发出来,合格的随班就读指导教师也比较缺乏,资源教室的数量也严重不足。从我们的评估发现,2009-2014年间,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人数减少了5.85万人。特教班从2004年到2009年减少了170个;从残疾学生在随班就读的比例来讲,2009年是63%,到2014年下降到53%,2015年54.2%。此外,2015年4月,教育部、中国残联印发了《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即从2015年开始为盲生、聋生等高考提供合理的措施。今年把“暂行”去掉了,变成正式规定。从《规定》实施三年的情况来看,人数呈上升趋势。
可以预见,未来有了这样的合理便利措施提供,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像青岛盲校每年都会有2-3名视障高中学生参加普通高考,而且还都考过了,所以这是一个趋势。但是这些学生毕竟是有特殊需要的,他们进入到普通高校后,学校很有热情,但毕竟是第一次面对视力残疾的学生。怎么教?他们也不知道。而且这个孩子上课,教材怎么办?考试怎么办?学校想了各种办法给他成立互助组,让他能够融入到学校的生活。但是从全国层面来看,走这种个案的解决途径肯定是一个问题。长久来说,高等融合教育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支持保障条件,告诉学校怎么样面对这样的孩子,使学校有信心,以后能招收更多这样的学生。同时,也能保证残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真正融入到校园生活。恐怕这也得需要我们在高等教育的融合方面做一些尝试,最后从国家层面制定一些政策。所以,前一段时间,也是在天顺司长的积极协调下,我们跟高教司初步达成了一个协议。在他们的支持下,准备今年在全国选择一些招收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重度肢体残疾的高校建立这样的试点,希望能够积累一些经验,为以后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提供一些依据。
关于融合教育的发展,在二期提升计划当中明确了很多的措施。我认为首要的从体制、机制入手来构建中国特殊教育的四梁八柱,能够把这种架子真正搭起来成为一种制度性保证,这样才不会因这个地方的领导换了,随班就读工作就无声无息了,所以首先要把体制、机制的事情解决好。
另外,残疾人融合教育的支持保障要突破义务教育阶段的局限,要随着残疾人教育不断向两头延伸,然后覆盖整个学段。
二、顺应形势,创新发展
特殊教育虽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也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毕竟还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在目前的形势下,特殊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应该说都发生了变化。
(一)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是大部分残疾儿童没有接受到教育。现在是大部分残疾学生,已经能够接受到义务教育了,但是剩下的孩子普及义务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
2014年开始,中国残联做了“全国残疾人需求和服务需求”的调查,现在每年都搞。从去年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全国实名登记的适龄未入学残疾儿童(都是有残疾证、身份证,有家庭住址的)当中超过80%是农村户口,79%生活在中西部地区。而在这些孩子当中,传统的“盲、聋、弱”三类只占44%;剩下的56%是重度肢体残疾、自闭症等非传统特教对象。在未入学原因当中,因为残疾程度重,没入学的占到75%;家庭经济困难的,只占到7.5%;另外,还有找不到合适学校接收的占到6%。我们也看到一些残疾学生普通学校接收不了,特教学校像一些重度肢体残疾、脑瘫的孩子,也教不了,所以这样的孩子就无处入学。
(二)过去主要是解决残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现在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残疾学生和家长渴望接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残疾人教育已经向两头延伸了。
目前我们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从学前教育来看,2015年全国公布的学生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只有61%。残疾人学前教育不仅存在教育资源少,幼儿园的运行保障和教师队伍等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而且由于对象的特殊性,残疾人学校教育应该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学龄前孩子康复的需求更大。所以,怎么让他们以“康复教育”为主的需求和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这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中国残联有一个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它有幼儿园,幼儿园300个孩子,180个是在那儿进行听力康复的,120个是健全孩子。听力康复好的孩子就融到健全班来,这些孩子跟其他孩子不同,他需要回到康复班进行特训。也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教师队伍在做支撑,所以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应该做一个深入的调研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然后我们来制定相应的一些措施和办法。
从高中阶段教育来看,我们估算过,全国盲、聋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仅为15%。在上海,800个初中毕业的盲聋学生,能进入高中阶段的只有10%。而像智力障碍、发展性障碍的学生,例如:自闭症、脑瘫孩子,能够有机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更低。去年我们委托中国教育学会特教分会召开了两个高中阶段的研讨会,分别是视障、听障。会后形成了一个报告,指出现在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学校布局不合理,集中分布在东部,中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好多都是空白,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缺乏标准,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滞后的。我们去年做了一个调查,现在全国有291个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机构,其中204个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之后延伸出来的。他们虽然有办学资质,但是在批准资质的时候没有同时增加教师的编制。我问过一些学校:你高中要开物理、化学这些课,老师从什么地方来?他们告诉我,只能从现有的特教教师当中找。我去年去厦门特教学校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是南京特师第一届的毕业生,从事特教三十多年。他跟我说:“我现在在教高中语文。”我说:“你不是这个背景的怎么办?”他说:“我自己先学,学完了再教这些学生。”这就反映出高中阶段师资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缺乏统筹规划管理,造成相应的事业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学校布局都缺乏顶层设计、宏观指导。
好在经过我们跟李司长不懈的努力,在今年印发的《高中攻坚计划》当中,把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残疾人的高中教育作为重点人群来攻坚,这也为下一步谋划残疾人高中阶段的教育提供了一些很好的依据。从高等教育来看,好的一面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特别是盲、聋这种传统特教对象参加普通高考。但是同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高考体检指导标准,仍是制约一些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校的障碍,学校以身体条件不适合来拒收残疾学生,这是需要修订的。
从高等特殊教育这个方面来看,我们现在单考单招,能够专门招收视力和听力残疾的有20-21个高等学校,每年录取学生2千左右,办学层次以专科为主。各个学校单考单招时间不统一,造成学生需要在各个学校之间赶考,而且越来越提前。这样就增加了成本,而且也打乱了高中教学的计划。因为学生上半年就得复习,高三的课程都没有办法上。另外为了争抢生源,不仅提前考试时间,还提前了提档和录取时间,甚至要求学生签《保障入学协议》,还有要求缴纳入学保证金。还有更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就是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考试科目、难度也不统一,造成了新生质量良莠不齐,这些问题亟待规范。
(三)过去特教教师严重不足,现在特教教师仍然不足
现在的教师不足更多应该是属于结构性的,像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有教师108个,和学生基本上是1:2的比例。去年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老师和学生比例快接近1:1了。哪儿缺老师?中西部地区缺老师,尤其缺有专业背景的老师。我两个星期之前去四川阿坝特教学校,他的老师当中只有3个是学特殊教育的;去年另一个领导去广西,广西特教师生比达到1:10。还有随班就读的教师是缺的,这个应该是全国普遍的问题,包括北京。我们去年和今年的调研都反映出这个问题。像北京的普通学校想招特教老师,如顺义十三中,虽然是农村初中但是很像城市了,学校反映说:“北京联合大学特教专业毕业的学生一年30个,早都去好的地方了,根本轮不到我们这儿。”今年我们去西城,同样反映这样的问题,招不到随班就读的资源教师。另外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中、重度的孩子越来越多,对康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这方面的人才也非常短缺。还有高中阶段老师也是缺乏,不仅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也需要双师型的职业技能非常强的老师。在这个方面,我们缺乏统一标准、教师来源等。此外,现在的特教对象如自闭症孩子越来越多。但传统特教的培养是按视障、听障、智障分类的,懂自闭症的老师很少,这也是现阶段的一个问题。
另一个方面,过去有特教专业的学校少。从教育部统计来看,也许是特殊教育学校第二期建设项目的推进,现在全国有78所高等学校开设特教师范专业,一年能招7千多人。那教他们的老师在哪儿?还有一个课程体系的问题。方教授曾经跟程理事长说过一个事情,一个学校到华师大来也不说干嘛,最后就把整个课程体系全部搬走了。也就是说,你在没有准备好的前提下开设这样的一些专业,教育的质量应该会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里的师范专业应该普遍开办特殊教育课程的问题。这个我们和李司长呼吁了很多很多年,但是现在的突破还是非常小。我们甚至在想用考试的办法来倒逼学生学特殊教育的理论课程,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增加特殊教育的内容。现在也是在研究协商当中,今天来参会的应该有很多的来自师范院校,也拜托各位回去要跟领导汇报,真正能在我们的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因为我们不管你以后从不从事特殊教育,每个老师一生当中可能都会遇到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你应该都有对他们有一些认知,知道如何教他们。也只有这样,融合教育才能真正地够推广下去。实际上现在北京市教委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就是全员老师必须对随班就读有一个认识,同时还要有这样的一个专业储备,这样才能使得随班就读真正地有质量地开展下去。
面对上面这些问题,可能传统的一些解决办法已经不能奏效了,所以必须有创新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要持续狠抓落实
其实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不少助残政策,包括残疾人教育。但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这些政策落地,让残疾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必须狠抓落实。抓好落实肯定首先是教育部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依法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作为残疾人组织,我们也会积极配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来推动残疾人教育的发展。还有,一定要加强对残疾人教育的督导检查,将残疾人教育的很多指标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督导检查当中来,最好能够实行“一票否决”。
我记得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还联合全国人大对特殊教育做过执法检查,这对于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应该说是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李司长就是新一代督学,也希望您继续发挥作用,能够对特殊教育实行专项督导,切实保障残疾人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办好特殊教育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面对残疾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思路、狠抓落实,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残疾人孩子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接受良好教育。
(转载自“华东师大特教学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