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多元活动课程,打造校园生态融合圈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近年来,在区域大力发展随班就读的背景下,我校一直秉承零拒绝的教育理念,招收的对象主要为重度及极重度障碍学生,占比高达91%。学生障碍类型多、障碍程度重、个体发展需求多元化,使得传统的分科学习日趋困难、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短、所学知识难以迁移运用,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实现融合,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健康与快乐成长,是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一、生态化融合活动课程的理念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我们理解的“生态化”,就是依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常态生活,融入学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等。而“融合”就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和他人有良性的合乎社会规范的交往,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它不仅仅是物理形式上的“在一起”,而是真正实现平等、接纳、包容、理解的状态。所以我校的生态化融合活动课程,就是依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常态生活,致力于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和他人有合乎社会规范的交往,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优质活动体验的课程。所有为了营造这样氛围的活动课程,都是生态化融合活动课程。

二、多元融合活动课程的开发

我校秉承的办学宗旨是“让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有尊严并快乐地生活”,旨在培养学生“减少依赖、自理生活、适应家庭、融入社会”,希望学生最终能够成为一个“乐己、乐行、乐群”的社会人。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开发了有特色的生态化融合活动课程。

(一)融合活动课程特色

1.以综合主题为线索

我校的“乐活”课程以综合主题课程为线索,通过多个阵地、载体、途径方法,形成不同的学习情境,设计内容丰富的融合课程活动,多维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学前和一年级以综合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来统整儿童动作、认知、语言、社会、自理等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逐步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做好入学准备,乐意参与集体活动,乐于自主探索与行动。二至八年级以原有快乐活动日为基础,通过以学校、年段、班级等不同层次的综合主题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能乐于与人沟通互动,分享经验。九年级以毕业转衔为核心,课程统整为主要方法,通过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多学科共同参与,让学生能真正将九年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最终真正融入社会,参与社会。

2.以科学评估为基础

生态化融合课程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提供课程和活动,因此要对每位学生的各领域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关注学生的差异需求,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促进有效教学。同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与环境布置中,将学生的教育需求显性化,通过板报呈现、桌面提示、数据表格等方式全面有效地传递给家长、陪读、任课老师和志愿者,给予学生适切有效的辅助与支持。

3.以学习情境为基石

学校致力于通过一日生活的流程化管理以及各类教育主题的衔接,落实学生的个性化目标,推动学生将学习经验转化为有效的生活经验。我校的一日生活流程教学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多个阵地将一天的学校生活串联,从进校门开始培养学生的见面礼仪,通过晨锻课程切实使每个学生每学期掌握1-2项新的基本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通过午餐课程落实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一人一岗位培养学生初步的劳动岗位意识,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通过课间、午休、晚托等课程培养学生休闲娱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期初,我校也会根据元旦、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的特点,结合阅读节、科普节、儿童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校特色节日,以及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专题来设计教育主题月,围绕教育主题设计融合活动课程。

(二)融合活动课程内容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学校在乐活课程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先后确立了一年级准备期主题活动课程、九年级毕业季主题活动课程、学校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分层推进等项目。学校的融合活动课程,以传统节日和校园文化节庆为主要线索,发展学生沟通交往、健康及安全、休闲娱乐、自我管理、居家生活、社区运用等各方面能力。活动类型有结合学科特色的阳光艺术乐园课程,如雪花片拼搭、集体舞、书法等;有培养文明礼仪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观看电影、乘地铁、超市购物、外出用餐等;有营造学习氛围的校园节庆活动,如科普节、艺术节、阅读节等;有结合少先队仪式教育和班级特色的班队主题活动,如小苗苗在长大、二年级队前教育、三年级十岁生日、五年级毕业典礼等;有促进同龄伙伴交往的融合互助活动,如区域内校际融合体育小比赛、艺术展示活动等;有提高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的各类公益融合活动,如公交乘坐、道路安全教育、体检等;还有开拓眼界的国际交流活动。

融合活动课程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开发利用周边资源,集合多方力量,丰富学生个性化体验,下面仅以体检课程为例简单介绍。

课程案例——体检课程

我校学生多为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还伴有多重障碍。其中,自闭症儿童,对医院这样的环境总是感到极度的紧张和焦虑,尤其需要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学校与徐汇区中心医院合作,切实推动单位间的互动与沟通,建立学生体检融合长效机制。教导处将每年的10月定为健康体检主题月,综合多个学科,开发了以体检为主题的融合活动课程。由卫生室老师牵头,班主任老师配合,在主题之下,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从体检动员、体检模拟、徐汇区中心医院体检、体检回顾几个环节落实学校的教育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体检课程中受益,更好地适应日常的就医流程,顺利地完成身体的医学检查,融入社会生活。在区域医教结合工作大背景下,我校将特殊儿童保健管理作为特色项目,集医生、家庭、教师之合力制订个别化健康促进计划,还针对学生的危重慢性疾病,建立了全员参与的三级预防干预体系。

三、校园生态融合圈的打造

融合活动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校有效的管理和多方的配合。学校不断学习先进理念,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为生态化的融合活动课程提供保障;打造乐活校园,创设明亮舒适的自然教学环境;营造阳光温和的人文环境,促进校园生态多层次的良性互动;调动各方资源,丰富活动课程的内涵,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的多元融合的渠道。实现管理机制、环境设计、人际交往、教育教学和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打造校园生态融合圈。

(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学校在校长室的理念引领下,基于校内各部门的基本职能,联合教导处的教学管理、大队部的活动组织、总务处的后勤支援、党支部的校外联络和团支部的志愿者协调,组织开展丰富的融合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开始前,组织各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在活动过程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教研组、年段长、班级、家长以及志愿者团队的功能,保障落实活动课程的实现与开展。

(二)打造阳光温馨的校园环境

学校致力于打造阳光温暖的物理环境,创建乐活校园,在校园整体环境的选材上注重材质的安全性、色彩的喜悦感,并充分发挥教学具的功能性。在教室布置方面,学校利用各类阵地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并动手布置,齐心协力,凸显学生主体,展现学生风采。

(三)促进多层次的融合互动

学校积极创设自然的人文环境和教学情境,寓教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师生间、同伴间、班级内、班级间、年段中、学校内的融合。校园内营造温馨和乐的氛围,师生、同伴之间相互关爱、亲密无间。班级间有友谊班手拉手共同成长,年段中和全校内有各类活动的推动,旨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和互动。

家庭与学校之间,相辅相成,亲密无间。学校会通过亲子手册、联系册、各类反馈表等,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学校的课程,全方位了解学校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与表现,以家委会为代表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学校努力为家庭与社会搭建桥梁,以家委会为纽带,一方面为家庭提供更丰富的兴趣活动,如组织亲子绘画、尤克里里弹唱、冰球教学等;一方面学校广泛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反馈,不断地完善学校的课程及组织形式。良性的家校沟通,让学校的教育理念不断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推动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校为家长提供各类活动支持与保障,与家委会默契合作,通过微信群、线下集体活动等,让家庭之间互相分享,互相支持。

学校外,我校利用一切机会,充分调动普教资源、社区资源、企事业、公益组织、民办机构以及跨区域和国际资源,创设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成就感的融合活动、课程、兴趣活动以及各类交流活动,开拓学生的社会实践空间。

(四)串联学生常态生活

学校在学期初制订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个别化教育目标,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晨会、晨锻、午休、“快乐活动日”、家长活动等阵地,以学生“常态生活”为核心,结合学生一日生活流程、学校的教育主题和日常的教学契机落实活动课程目标。坚持“活教育”理念,深化学生的实践内涵,“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教学评价个别化,强调个体的成就感受。通过让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体验活动课程的乐趣和进步,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

(五)有效利用周边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将社会资源与学校课堂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推进融合活动课程。包括有社会单位特色的共建单位的119消防教育活动、汽车公司的“公交礼仪”教育活动、街道武装部的队列展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阅读节表演等,有公益组织特色的亲子绘画、尤克里里弹唱、冰球活动、蓝丝带彩虹骑行、道路安全教育课堂等,并在学校大型活动、年段融合互动、课堂支持方面加强志愿者管理,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

 

学校真切地从每个特殊儿童的实际出发,抓住一切让学生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通过长效的管理机制保障课程活动的开展,串联起学生的常态生活,通过多元融合渠道的打造,促进多层次的融合互动,提升学生融合的品质,增长了学生生活见识,丰富了社会生活经验,有效促进我校学生的特殊儿童的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