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研究推动教师融合教学能力的提升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王庆 叶朝晖

融合教学是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为特殊儿童提供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各种人、各种场合的适应,促进其人际互动和良好情绪,在适当场合表现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在我国目前大力推动融合教育的同时,特殊学校也始终在为促进特殊学生与社会的融合而不懈地努力着。我校在积极向外寻求融合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利用学校这一对特殊儿童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生活场所,通过班级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实践、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开展融合。随着我校融合教学的深入开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培训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融合教学对教师素养、师资培训提出了新挑战

(一)特教教师核心素养的扩展

随着我校融合活动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入,加上学生人数众多、障碍严重、个体差异显著等因素,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掌握多种评估手段来评估学生的能力与需求,并为其制订适切的目标,通过合适的教学辅助手段提升其学习效果。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课堂中,助教、保育员、陪读等人员协助教学;家庭中,家长的参与巩固、延续学校教育的成果;社区中,医生、志愿者等都有可能成为融合教学活动中的一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同所有与学生教育相关的人员开展合作、进行协调,统一对儿童的认识,沟通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学生正向行为的发生。总而言之,融合教学要求教师在专业上由单一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向为学生提供心理、认知、运动等各项能力的评估,以及促进学习的评价转化,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任务分配的领导力以及各类资源的整合也显得日益重要。由此体现出来的策划、组织、沟通、协调、创新、团队合作能力等成为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之一。

(二)传统教师培训方式的局限

融合教学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相比评估、教学等能力,策划、组织、沟通、协调、创新、团队合作能力相对抽象,也更难通过现有的途径进行培养。在传统的集中培训中,学校梳理、归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业务学习,其优点是受众范围广,能满足教师对教学技能的基本需求,但同时也存在教师较为被动,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局限。骨干教师建设是教师梯队发展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在激励教师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不少骨干教师反映除去教学工作,年复一年的申报、总结等事务性工作牵扯其不少精力,相比骨干头衔带来的责任和荣誉感,他们感到更多的是压力。如何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融合教学能力的提升,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二、项目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新的挑战,学校结合区教育局《关于完善徐汇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组织全体教工广泛讨论,使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问题得到显性化,在民意的基础上,集结全体教工的智慧,提出以项目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项目研究的运作

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科学有效、正向激励的项目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开展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通过教代会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从立项、开展、考核等环节对项目进行管理。

1.立项。每学期初,全体教职工结合自身岗位工作申报项目,撰写申报书,包括项目成员、分工、每月推进工作、预期成果等要素,提交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召开项目评审会议,组织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从促进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发展、促进队伍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角度衡量项目价值,评审结果提交行政会议审核,通过后予以正式立项。

2.项目的开展。通过强化项目负责人职责对项目研究进行整体把控与过程监控。项目负责人需根据项目计划合理安排项目参与人的工作,参与者则需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项目负责人每月对项目参与人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项目进展情况向部门负责人进行汇报;定期收集项目资料和成果,确保项目进度。

3.项目的考核。每学期末,学校项目评审委员会召开项目验收会议,由项目负责人提交相关过程性资料及项目成果,评审委员会从项目价值、项目过程管理、项目成果、组员能力提升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项目验收合格方可予以结项。学校还按照每学期的项目数设置一定比例的优秀项目,对考核优秀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发放考核奖励。

4.项目的反馈。每学期项目验收完成后,由教导处教科研负责人对本学期项目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通过教工学习进行反馈,学校在教工学习中组织优秀项目展示,给优秀项目组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

(二)项目研究的优势

1.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活力

学校鼓励教师立足自身岗位开展项目研究,以发现的眼光寻找问题,带着智慧开展工作。从近两年教师所申报的项目来看,研究主题涉及教师日常工作的各个领域,既包含课程建设,如学科教材的开发和配套课件的制作、个性化练习的编制等,也涉及学生潜能开发,如亲子马拉松,既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如基于积极行为支持的辅读学校学生问题行为干预团队建设,也关注后勤支持保障,如学校后勤管理平台开发等。通过与自身工作相关联的项目研究,教师对于本职工作更得心应手,也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创新意识。

2.增强了教师的策划、组织能力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首先,教工可以结合自身的特长以及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研究;接着,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推进的具体需求选择项目组成员,并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如资料搜集、数据处理、教学具制作、论文撰写等;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制订的计划,自主安排时间,召集项目组成员开展研修活动。项目研究过程中的这种自主性也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策划、组织能力,使教师具有较强的全局观,从整体上规划项目,并调动各种资源保证项目的实施。

3.提升了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主题的确定、项目组成员的招募到任务的分工、具体日程的推进,都由项目负责人进行落实,其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也要跟各种人打交道,除了学校老师、助教,还有家长、医生、志愿者等,教师需要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并能根据现有的资源,对原有计划进行调整,解决问题,使项目稳步推进,最终完成。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全权负责,促进了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的提升。

4.培养了教师的团队意识

项目研究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各个项目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扬长避短。为了提高骨干教师对项目的发起、规划、执行、监管与控制能力,学校引进引导力培训课程,对教研组长以上人员进行培训,使团队意识深入人心,辐射并带动团队建设。与此同时,干部队伍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脱离于项目之外行使管理职能,而是以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引领项目发展的专业方向,从以往的行政管理者转向专业支持者,为项目研究提供专业的辅助与支持。

三、初步成效

(一)教师队伍得到了历练,为开展融合教学奠定了基础

项目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基于项目研究开展互动、沟通,不仅提升了自身开展研究的能力,也促进了彼此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队伍整体氛围温馨、和谐。由于项目主题主要来源于日常教学,教师们主动研究课纲、学生、教材,努力寻找课程与学生能力的契合点,使项目的成果能为我所用,真正服务于融合教学的课堂。通过项目研究,骨干团队的项目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项目计划的制订、资源的统筹、人员分工的协调、项目进程的引导等。在我校201612月承办的特殊教育社区融合教学共同体第四次活动中,围绕“城市背景下的特殊学校综合主题融合教学展示研讨活动”这一主题,开设了6个工作坊进行专题讨论,主题包括融合教学的多个环节。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教同行,我校教师承担了工作坊的主持、汇报、引导等任务,分享了我校在融合教学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并与与会同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以说,正是得益于项目研究所带来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的提升,带给我们独当一面的自信。

(二)学校课程得到了发展,丰富了融合教学的资源

通过项目研究,教师积极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开发课程资源。以《肥胖及营养不良学生个别化健康促进》项目为例,项目组针对学生生理情况,分析患病原因,制订家校共同实施的个别化健康干预计划,通过定期复测及反馈,及时调整干预计划,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项目组老师还将干预过程制作成绘本故事,以生动活泼的画面记录下学生的进步,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成为教师进行生活教育的素材,促进了融合教学的实施。

(三)拓展了社会资源,延伸了融合教学的外延

我校项目研究工作不仅在校内寻求资源,还积极引入家长、社会资源。如《特殊儿童阅读平台研发》项目,联合学校、家庭、出版社、社区共同开发、编辑、选择阅读资源,为学生、家长、老师提供阅读平台,发展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语言思维、交往等综合能力。即利用家长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也为学生参与社会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反思

(一)完善管理,优化考核机制

在我校项目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与考核相分离的问题,对于在管理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无法通过考核等形式及时反馈并纠正。另外,现有的考核机制将落脚点更多地放在项目组长身上,对组员的考核有所不足,造成个别教师滥竽充数的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管理与考核机制,提高管理效果,提升项目质量。

(二)挖掘项目研究的深度

研究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是开展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目前,我校的项目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因此需要继续将项目研究向深度推进,从对教育规律的探索,转化到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使项目研究的成果能更好地为日常教育教学所服务。

(三)固化与完善保障机制

自从启动项目研究工作以来,我校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包括项目的审核、管理、考核过程,虽然距离完善仍有差距,但毕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因此需要将这套机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作者单位: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