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微信互动平台 推动特教班级融合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奚水英 柯心怡

一、实践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4G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分享、互动沟通、情感维系的重要媒介。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面对严重困难或多重障碍学生,我们需要营造交汇融合的班集体,促成学校与家庭、教师之间、家庭之间相互连接、支持、学习、探讨,引导班级学生在自然、健康、友爱的成长环境中互动交流、展现自我、传递情感、乐于分享。传统家校联系方式(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册等)虽有其长,但其沟通受限、表达单调、收效甚微。微信集即时通信、资源共享、多样媒体于一身,非常适合作为家校互动沟通的新平台。

“哈哈中队”是我一手带大的,2015年学生七年级了,步入了青春期。大部分学生的生理发育与普通青少年相差无几,但心理发展迟滞,自控和调节感情能力差,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班主任,我熟知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发展潜能,同时长期的家长工作也使我了解到学生家庭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基于与时俱进的微信平台,我开始了微信平台推动班级融合的实践探索。

二、实践行动

(一)目标

“哈哈班群”以“哈哈中队”集体命名,最初创设是以学生在校日常学习、生活情况的家校沟通为主要目的,包括班级信息发布、每日作业发布等一些基本功能。随着群成员由家长与班主任扩大至全体学生、科任教师、关爱孩子的亲戚等,它就渐渐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互动平台,家校一起培养特殊儿童发现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和分享信息的能力,与时俱进地发挥着班级自治与融合的优势作用。“一个人的信息只有一个人能学到知识,而分享给大家,就有更多的人能学到知识,这是一件很愉悦的事”,这样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班群里每一位成员的内心。彼此相互接纳、主动分享的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努力的机会,而且更多家长的点赞和表扬也激励着每个孩子,让群里的每一个独立个体都收获分享与被分享的快乐,使集体更加自信、拥有了更大的成长动力。

(二)内容

1.学生进步评价

由于平时教学任务繁忙,学生活动较多,老师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当家长的面表扬每一个学生。比如学生主动劳动了,老师们都看到了他的成长,也肯定了他的学习态度等,但家长们并不了解,这样的进步都可以用照片在微信中得到呈现。在“家校联系册”上不仅留下简单的文字说明,更让照片说话,对既勤奋又进步飞快的学生做出肯定、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记录每一个不起眼的闪光点,让学生和家长们感受到老师的细心关注,并且学生回到家中同样也能得到家长们的表扬,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可以快乐很久的一件事。尤其是对较内向、自卑的学生而言,从细节上关心、鼓励他们,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照片生情传情、以情动情,用心感人,家长们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白纸黑字,而是教师有声有色的育人智慧。

学生在家庭中的进步也会被分享在群中,老师和其他家长们也会第一时间给予积极肯定,会使用手机的学生也会主动为小伙伴们点赞,慢慢地赞美他人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班级里的交流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2.学校生活反馈

学生的“一日生活流程”是我校的一大课程特色。班级根据孩子们的身心特点,针对性地安排了每个时间阶段的主题活动。早上15分钟的晨读、30分钟晨锻(保龄球、跳绳、呼啦圈、民俗游戏等)或桌面益智类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自己喜爱的运动,发展每个人的特长技能。这样丰富有序的活动仅凭老师用语言或文字描述反馈,家长可能无法直接了解,会产生很多的疑惑,诸如:“到底是什么类型的活动?”“我的孩子从中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孩子们活动时是什么样的状态?”等等。因此,教师们抓住每一个活动契机,及时为孩子们拍照或微视频,再实时将这些相片视频反馈给家长,不仅使家长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直观生动的讯息,而且还可以对每一个阶段孩子的水平变化心中有数。

除了“一日生活流程”,社会实践对特殊儿童而言,意义十分广泛深刻,也是我校开展综合主题融合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学雷锋”等助人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习俗和传统美德。而这些家长可能不在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如何向家长沟通其中的教育内涵?需要家长在家里配合做些什么样的活动指导?教师将整个社会实践的过程记录下来,将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影像展示出来。家长在欣赏自己孩子的活动照片时,也看到了德育的整个过程,自己也可以体验与感受节庆纪念日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能在家中也不断提醒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引导孩子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文明礼让,形成真正的家校合力,让学校的乐活课程得到了可持续的落实。

3.经验资源共享

特殊学校里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都不一样,也给家长带来了很多的烦恼,一个人闭门造车的效果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孩子发展的实质需求。哈哈中队中个别家长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上非常细致、用心,教师就鼓励这些家长多发微信,将孩子生活写照及时上传,便于全体家长一起学习,并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共同探讨好习惯的养成。而通过这样的互动、引导,家长们能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缺点,时刻自我反省、自我充实,保持家庭与学校的习惯养成步伐相一致。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世界,学习的资料随手可至,除了育儿经验的密切交流,各类书籍、亲子活动等的信息发布也是班群互动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家长们通过传递相关教育资料为其他家长指点迷津、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帮助,如《家庭干预的基本原则》《孤独天使系列》等;亲子公益活动、残疾儿童政策信息等的链接转载也让班级里的家长们有了共同话题,彼此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4.集体智慧共育

微信平台让家校互动有了量上的积累,更有了质的飞跃。家长不再是孩子教育的旁观者或协助者,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与教师一起发挥才智,共同为孩子创造蘘荷教育的环境。在学生十四岁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为孩子们打造“花季成长纪念演出”,在微信上“召开”多次讨论,一拍即合,彼此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所长,自发为服装和道具拉赞助,为舞台、灯光、音乐找技术支持,为节目多次排演作协调等等,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辞辛劳、不分你我。在这块沃土上,没有老师和家长的角色区分,也没有学校和家庭的地域限制,有的只是同为孩子付出不懈努力的一条心。

(三)形式

鼓励孩子、家长、亲戚、老师们随时进行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形式进行互动、分享、传播,最大化发挥教师教育智慧,促进班级中多主体、多方面的融合。如: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学着上网拍摄小视频或照片传到群里或朋友圈,并发表自己的感受或宣泄自己的情感;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以学着语音聊天,跟同伴打招呼、学会感恩家长、老师等。其他无语言的孩子可以学着欣赏照片、感受同伴的快乐,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等。

三、实践效果

创设微信互动平台已有三个年头了。在三年的尝试和探索中,这样的家校沟通方式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不仅全方位呈现了特殊学生在校接受课程、参与活动情况,真正贯穿践行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而且学生、家长、老师们一同合作、献策献力,将班级融合的点点滴滴编制成册,包括《十四岁花季》系列纪念册3本、《哈哈绘本》系列4本,同时全员出动、合力编排并参演了迎新节目,受到了校内外的一致认可。

(一)学生层面

特殊孩子记忆的特点是:记忆缓慢,遗忘较快。各方面的照片展示,能让孩子回顾学期开展的活动,帮助孩子重温快乐,提示孩子活动中的注意点等;同时孩子正能量的照片不仅得到自己父母家长的鼓励和引导,也会得到其他家长的肯定,家长们会在上下学的路上,回家后翻阅微信群里资料,及时地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相互提醒、问候、鼓励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孩子们越来越会表达自己,越来越自信,集体感也越来越强。

(二)家长层面

真实、及时的照片、视频等各种潜移默化的呈现,不仅让家长们安心、放心,还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与学校相一致,及时得到学校的日常和信息,感受到了教师的细心和贴心,从而更主动地、自愿地加入到学校活动中。同时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助分享,让家长群体像一家人一样彼此关心、支持,无时无刻地发挥着正向影响力。

(三)教师/班主任

微信比电话、联系册更直接、及时,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及其家长,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开拓了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整合了更多资源为学生及其家庭服务,更加有的放矢地施展教育智慧。

四、实践反思

微信分享不仅是为了畅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是为了利用一切教育契机,促进班级的集体融合,让每位孩子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以下经验与反思:

(一)向家长做好动员

在实施之前,教师需要清晰展示微信互动的各类作用,跟家长沟通多样化的互动形式,让家长明确其中的教育意图,使其主动愿意加入,才能发挥微信的优势。

(二)“全方位”收集素材

获得“全方位”的素材是班级融合的开始,也是家校微信互动的关键。围绕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收集多样化的互动素材,包括:

1.及时拍摄学生各方面活动或生活的照片;

2.将照片分类按活动、评估、学习方法等建档归类,了解各类信息的时效,第一时间跟家长进行交流;

3.从学科老师中了解学生学科的学习过程,如班主任、任课老师、信息报道员等,尤其是学生从自己角度收集更多的资料。

(三)三点注意事项

1.保护隐私

特殊孩子有许多的缺陷,包括外貌等,在传递照片时,要尊重孩子、家长的隐私,尽量照片不外传,不作各类活动的报导,尊重孩子隐私和家庭隐私。

2.发挥家长自主意识

家庭是特殊需要儿童最重要、最熟悉的生活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孩子最依赖的。家长对孩子残障状况的接纳、对孩子教育责任的认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都会影响家庭氛围和教育效果。而这些理念仅凭教师的单向传递,收效甚微。因此在微信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家长的自主意识,借助榜样力量促进家长自我觉察和自我改变,从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3.重视“正能量”引导

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微信互动平台是为了传递正向能量,让家长学到更多的方法,而不是让家长觉得无趣、没面子。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切有利的素材成为教育教学、家长工作的好途径,平台也才能更好地运作起来。

每一天,家长们把孩子在家表现的情况上传微信群:孩子们认真写作业的姿势,孩子们大声朗读的视频,孩子们做家务的身影……每一个孩子们都在慢慢进步。“这个平台让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孩子的家庭作业,看到孩子们的动态,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自从有了微信平台,每天翻阅班级群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必需,它记录下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给我们家长一份珍贵的礼物,感谢学校的所有老师为孩子的辛勤付出。” ……一句句家长们的话在我耳边回响,微信互动平台带来的是班级凝聚、班级融合,更成就了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不断激励着家长们的育儿热情、教师们的专业动力,彼此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着,孩子们身上发生的所有积极变化自然是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