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与实施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程益基

 

聋教育十四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和各方面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已经正式向社会公布。这标志着我国聋教育开启了有标准的时代,也标志着我国聋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无疑,这对于全面提升我国聋教育水平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

聋校课程标准依据《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总体规定,主要覆盖语文、数学、思品、沟通与交往、律动等十五门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聋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坚持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价值取向,从全面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高度着眼,在课标研制中,注意将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共性要求与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注意将从我国聋教育的实际出发与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注意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整体建构与现代社会发展和聋生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聋校课程,以期为每个聋生的全面、可持续、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总的看来,聋校课标具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德育为先

各科课程标准都充分贯彻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明确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加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要求写入各科课标,强调各科教学要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对聋生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激励每一个聋生正确认识自己,自强,自立,活出生命的精彩。

(二)强调课程要适合聋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突出能力的培养

以聋生发展为本,这是指导聋校各科课标研制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这就不仅要求聋校各科课程在课程理念、思路、课程目标要求和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要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素质性和均衡性的本质要求,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时代特征的要求,还要注重根据聋生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适当调整课程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难易程度,突出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各科课程要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过去的聋校课程更多地只是看到聋生的缺陷,过分强调缺陷补偿。而新的课标突出了潜能开发,强调扬长避短,改善功能。

其次是注重聋生沟通能力、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听力和言语的障碍,聋生存在着沟通交流困难、语言与思维发展不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聋生沟通能力、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聋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主攻方向。除了单独开设“沟通与交往”课程之外,聋校课标强调各科教学都要突出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沟通训练,比如“语文”在课程的目标任务中明确规定教学要能调动聋生的潜能,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再如“数学”强调教学要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过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因势利导地培养聋生的数学素养和运用数学符号进行形式运算的能力。

再次是强调各科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通过课程中更多的生活化内容和综合实践训练,培养聋生的社会适应、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帮助他们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

(三)强调教学沟通方式的多元化

聋校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师生的沟通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聋教育使用手语还是口语进行教学,一直存在着争论。而此次课标研制过程中,我们强调并倡导教学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因为各种沟通方式只有相对优势,而无绝对优势,每一种沟通方式的选用及其优势发挥,都需要多种条件配合,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所以,在聋校教学沟通方式的选择上,我们主张根据聋生的不同特殊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沟通方式,比如在“沟通与交往”这门课程中就提出了多种沟通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情况、不同需要选择适合他的方法,要加强培训口语、手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转换能力,提高书面语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四)强调个别化教学

课程标准的研制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各科课程要给学校和教师自主选择和使用留有空间,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弹性,课程的实施要在充分发挥聋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同时,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从聋生的基础与发展需要出发,制订个别化教学计划,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等等。

 

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施。如何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转化成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哲学,是聋教育课程改革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是围绕“特殊需要”这个基本价值取向而展开的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标准研制,是以聋生为本,依据“课程必须适应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儿童去适应课程的需要”。要求教学不能过分注重“缺陷补偿”,而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交流

聋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沟通与交流是否顺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要始终抱着殷切的期望和给予由衷的赞美,进而使老师和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的努力。可以直白地说,没有这种艰苦的努力,师生相互沟通是非常困难的。师生沟通困难,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在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在聋校,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语言,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前面。”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语言水平。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教师备课要备教师活动,还要备学生活动。

(四)教师要努力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来源。为应对新课程标准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聋校教师必须自觉更新观念,积极主动投身于聋教育创新实践和研究,把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把学习、教学、科研三者结合进来,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才能让新课程标准真正惠及每一个聋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

 

(本文转载自《现代特殊教育》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