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实体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内涵建设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严淑琼

作为《长宁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长宁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改革项目,201012月长宁区编办发文,20119月教育局发文成立实体性的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长教【201153号),人员编制16名,起步积极探索特殊支持教育。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实现了四个“创新”:一是按需拓展服务对象和延伸服务年限的创新;二是对区域指导、服务特教模式的架构与创新;三是“医教结合”背景下的现代特教的转型和创新;四是现代特教走向与世界接轨、交流的应对与创新。努力实现市教委2006年提出的特教指导中心应该是“管理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指导中心”和“服务中心”的五大目标。

一、长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发展阶段

从机制性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到实体性特教指导中心,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与变革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开拓时期、完善时期、拓展时期。

第一阶段,开拓时期。从1999年开始长宁区就致力于推进融合教育的建章立制,成立了机制性的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长教【199968号),2000年成立了机制性的学前特教指导中心。

第二阶段,完善时期。2006年,康复指导中心由辅读学校迁至初职校,改变了康复中心原来“一室一人一章”的运行模式,从行政管理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建立了区、校两级管理网络,充分整合初职校教育专业资源,完善了随班就读学校巡回指导机制、资源教学机制、康复训练机制和技能竞赛机制。2008年,区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长宁区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视导工作的通知》(长教【200812号),启动了每年10月的全区随班就读中小学视导工作。我区在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安置与支持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学习”的核心经验。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特融合推动随班就读——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的研究性实践》一书在2010年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随班就读工作会议上向与会的专家、领导和教师代表发放。2009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区域随班就读推进中特教学校的变革——以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呈现了长宁初职校在推进普特融合中的主动担当与变革实践。

第三阶段,拓展时期。2010年,实体性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成立,对接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发挥管理与服务、研究与指导、评估与训练三大功能。一方面,加强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顶层设计,依托并发挥初职校服务随班就读的工作机制与服务团队的作用,融合教育向两头延伸,加强各学段间衔接,努力形成随班就读学生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2012年,中心精选了200多篇日志,编辑出版了《追求一种与众大同的特殊——上海市长宁区随班就读的教育童话》。另一方面,积极整合资源,不断拓展特殊教育服务范围,延伸特殊教育服务年限,推进区域特殊教育整体发展。2013328《文汇报》对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进行了整版报道,《现代特殊教育》以《随班就读初中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普特融合,走向有效的“随班就读”》等为题,介绍了长宁区特殊教育师资、随班就读、终身教育、家庭艺术康复等工作。2012年,夏峰主任在全国政协介绍了长宁的特殊教育实践经验,相关经验被采纳写进调研报告,报告提到:“条件成熟的地区可组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发挥管理与服务、研究与指导、评估与训练功能三大功能,促进区域特殊教育发展。”去年,夏峰主任围绕随班就读主题,在中国特殊教育现代化论坛、中国教育学会年会特教论坛上做了题为《都全纳了,咋办?》和《未来来了,还未来》的演讲。

二、实体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内部建设

作为独立法人、独立编制、独立账户与预算、独立场地与设施的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协调长宁区学前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长宁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长宁区残疾人终身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等三个机制性质中心的运行,对接市级盲聋中心,健全了三个组织架构,整合资源,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中心的内涵建设。

(一)健全三大组织架构

中心逐步健全了中心工作部、学术部、康复部三大组织架构,发挥了中心管理与服务、研究与指导、评估与训练三大功能。工作部负责区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教校(园)长例会、政策咨询、医教结合、学前融合教育、中小学随班就读、转衔服务、学术年会、傅兰雅奖、微信、网站等;学术部负责资源库建设、教师发展项目、特教专业中心组、特教课题研究;康复部负责专业评估、康复课程建设、社教结合的终身教育服务等工作。

(二)项目管理式推进工作开展

为了充分发挥中心的三大功能,解决“活多人少”的难题,让各个块面的工作有序开展,中心引入了“项目管理”制,通过每日晨会、定期汇报、项目进展公示等方式对各个项目进行管理。目前中心在职教师11人,每个人都既是项目负责人,也是项目参与人,项目负责老师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协调、推进、总结,项目成员发挥协助作用。

三、实体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作用的发挥

与机制性中心相比,实体性中心所涵盖的工作面更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服务范围更广,服务年限更长。学生对象从6类扩展至10类,年龄从7-18岁扩展为0岁直至终身,从只为在校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支持扩展至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从学前到就业后的终身专业支持。第二,增设和创建了服务项目。增设了随班就读分专业的中心组,并创建了若干服务项目。第三,精力更集中。作为独立机构,教师均为中心的专职人员,可以更好对接和满足学校需求。

(一)加强了随班就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推进力度

中心依托并发挥初职校服务随班就读的工作机制与服务团队的作用,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获得有效发展。积极推动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医教结合工作,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医学服务,通过加强物化的资源库建设、两轮的教师发展项目、分专业的中心组建设、聚焦医教结合的三个省部级重点课题研究、随班就读与转衔服务等国际交流合作、360培训等多种途径,拓展了融合教育的研究与服务对象,目前探索的领域包括学前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学生终身教育等实践与研究项目。长宁区从一开始推进随班就读工作至今,已经形成了从学前融合、中小学随班就读到随班就读学生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完整转衔服务体系。20151月,长宁区教育局以《生涯发展视野下的随班就读实验》为主题,成功申报了“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二)完善了终身特殊教育支持体系

中心立足特殊支持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区域特殊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申请立项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以及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全国信息技术重点课题、全国家庭教育课题20余项,建成了国际、中国、区域三部分组成的长宁区特殊教育资源库,出版了20本专著与指导手册,引进并修订台湾版超常儿童评估工具,举办了特殊教育实践创新和资源库建设成果全国分享会。举办了“心路日月光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作品邀请展等近30场大中型展览、演出,开办各类特殊儿童家长沙龙和家长工作坊,增设情绪行为障碍、ADHD、自闭症等各类儿童教育中心组、0-3岁儿童家长工作坊、老年残障人士服务等项目,开展书写障碍、ADHD儿童筛查与家长培训,提高特殊支持质量。加强多学科合作,为融合教育、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的学生提供跨学科、生态化专业评估,开展面向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的四向度多学科特殊教育服务,形成了生涯发展的转衔服务机制,举办了全国医教结合实践成果评选和经验交流会。建设区域性校外特殊教育课程,为残障人士生涯发展提供个性化支持。加强资源建设、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探索跨学科合作的教师研修方式,提高教师团队超学科专业能力,提升区域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质量与影响力。邀请国际专业康复治疗师,组织开展了13场康复技能公益讲座、5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训练技术培训分享活动,培训辐射长三角地区,出席人数最多近百人;中心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举办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语言与言语康复师初级培训班;201533142,中心接待了江苏省镇江市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培训班学员,开展了为期两天半的融合教育经验分享与交流。

(三)推动了区域特殊教育两项政策的制定

中心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推动了两项区域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一是长宁区政府办发文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区域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相关章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夏峰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二是长宁区教育局分年度落实了特教教师的福利政策,政策包括:其一,给予每位特教教师每月300元的特教嘉奖(2012年落实);其二,设立特殊教育傅兰雅奖,每年奖励区域特教优秀教师与优秀成果的专项15万(2013年落实),每年组织傅兰雅奖、融合教育、医教结合等三场区域特殊教育学术年会,组织评选特殊教育十大年度人物、十件大事。中心还协助教育局开展特殊教育调研、规划起草等工作。


(作者单位: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