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特教指导中心代表与教研员座谈会发言摘要
一、完善课程改革,创新教研模式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教研是特教教研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怎样完善特教学校的课程改革,如何在实践中创新教研模式,教研员们畅谈了自己的思考。
市教研室特教教研员蔡蓓瑛老师:
“市级教研室承担特殊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在提高特殊教育内涵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以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为导向,围绕着‘一项建设,两方面创新’开展工作。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课程建设,完成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各类课程指导纲要以及课程指南的研制工作,为辅读学校课程与教学实施指明方向,明确课程内容与要求。此外,加强对学前特殊教育以及随班就读课程的研究,完成相应的课程实施指南。
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教研模式,探索市区两级有效教研,加强市区教研联动,发挥整体优势。围绕着‘基于多元化评估开展个别化教学’的教研主题开展研讨,重点关注基于评估的学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设定,关注基于评估的教学设计,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评估对教学的诊断作用与导向作用。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变。加强评估在教育教学的作用,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作为教学的起点,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与变化;加强课程多样化方式实施,以集体教学、小组活动、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变,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直观、操作的机会、增强课堂有效互动、创设真实情境……;加强各类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资源,有效利用信息化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开发自制教玩具等各类资源,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
普陀区特教教研员李萍老师:
“行动计划中提出:‘完善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体系,建立学前特教课程,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课程建设,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提高各类残疾学生个体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其中‘医教结合课程体系’引起了我的思考: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建设如何与医教结合紧密地结合起来呢?我想可能要做的事情是将现有的分科教学的痕迹淡化,对学生的现有能力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来开发‘生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功能性课程,功能性课程更加注重环境与学生的障碍关系,强调环境支持的重要性及环境障碍的确认和消除。课程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个人在日常生活领域包括家庭、社区、工作场所、休闲和学校环境中所需要的和行为发展,促进个人社会生活的独立性和参与性,为学生将来能够顺利踏入主流社会做好能力上的准备。”
松江区特教教研员赵雪梅老师:
“我们松江区特教教研工作以个别化教育为重点,整合辅读学校、特教中心与学校资源,在特殊学生周围构建较为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促进特殊学生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另外在医教结合大背景下,我们积极探索符合本区实情的医教结合工作机制与工作方法,从而降低教师教,学生学的难度,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我们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信息支持和理论支持。教研方面努力落实了教研‘四个点’,即: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
在视导调研中,我们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三个贴近,四个过程’,即贴近教师的教学思想,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贴近教师的教学困惑,不断丰富教学视导的内涵;四个过程:一是会诊号脉,二是质疑对话,三是案例解剖,四是引领导航。”
奉贤区特教教研员周雯老师:
“我认为教研员应该最大限度地沉下去。利用已有的特殊教育的教育环境、设施设备,教研员必须要沉得下去进课堂、近教师,和教师们一起利用合适的环境和适合的设施为学生服务。真正提高特殊教育的有效性——支持特殊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教育训练中得到发展。
以教研组集体教研为工作抓手。特殊教育需要团队精神,教研员有责任和学校一起深入研究教研组教研工作,发挥团队作用,围绕‘基于评估的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这个主题,引导教师为每位学生做好评估工作,利用好评估内容,有效落实课程指导纲要,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团队中每位教师的潜能,支撑教师个体的个性发展。
推动学校和教育加强家校联合教育。多年的特殊教育和教研工作经历告诉我,没有家庭参与的特殊教育的有效性是浅显的、不扎实的。我有意愿和学校和教师展开这方面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让特殊学生在学校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家庭也能在‘生活中’适时适地的给孩子以教育与训练。”
崇明县特教教研员朱慧老师:
“我们以‘导引学科发展、服务教育决策’为理念定位、以‘带好一支队伍,管好一门学科’为工作职责、以‘校本研修制度,研训一体化制度’建设为抓手,改进教研机制,提升区域教研品质。一是优化研修机制,规范研修活动,围绕主题分团队开展研修;二是优化研修方式,实施课程化引领,研训互相渗透彼此促进,提高常规教研活动质量。三是优化学科研究机制,成立学科中心组,聚集研究力量,建立特殊教育发展研究项目,以研究引领专业发展,推动学科建设;四是优化教师发展、学科建设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专项调研考核方案,开展‘辅读班教学、随班就读和资源教室建设’等专题调研。”
闸北区特教教研员张燕:
“学习了相关文件,在各界领导的重视下,上海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特殊教育的研究中心也开始围绕特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等方面。这些内容也是我们教研员开展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我们要不断学习,修炼内功,潜心课堂教学研究,带领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们教研员是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建议可以整合大家的资源,开展教师的培训活动,为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二、强化指导,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推进融合教育,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为随班就读学生设计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与康复课程。”这就要求特教指导中心和特教教研员在其中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夏峰主任:
“在推进全纳教育的进程中,长宁区不断探索区域推进中小学随班就读的途径与方法,提供多样化的融合教育安置与特殊教育支持,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学习和持续发展,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积极探索融合教育向两头延伸,加强各学段间衔接,形成从学前融合教育到高等融合教育的区域随班就读学生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转衔服务,实施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计划,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适切的职业教育,探索学前至升学、就业等各阶段的转衔服务机制,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生涯发展,提高其生活品质。
在医教结合背景下,我们共同努力提升个性化特殊教育质量。首先,构建贯穿教育服务始终的医教结合评估机制,全面评估学生各阶段的能力发展水平,了解家庭、学校、社区所提供的生态化环境,为个性化教育教学与跟踪服务提供依据;其次,建设基于学生差异性的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为不同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不同安置方式、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第三,搭建凸显特殊教育专业特色的教师发展平台,以‘区域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为着力点,开阔国际视野,细分特殊教育专业领域,加强教师特殊教育、康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改革医教结合研修方式,提升教师跨学科专业能力;第四,实施区域性协同合作的转衔服务项目,通过多学科合作以及与医院、幼儿园、学校、机构、企业等之间的无缝衔接,按需提供各阶段转衔服务,为学生顺利度过转衔期提供个性化支持。”
浦东新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宋翠娣老师:
“浦东新区现有随班就读学生1403名,安置在177所普通中小学校内。浦东新区在常规工作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放在融合教育的内涵发展上。2014年度组织完成了新区270个随班就读智障学生的康复训练工作,普通学校新增资源教室21间,2014学年我们着重于资源教室的运行进行指导与培训,涌现出许多随班就读工作有特色、有亮点的学校。
浦东新区有送教学生122名,送教上门教师及志愿者70余名,‘送教上门’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学方法,服务好每个‘送教上门’的对象。
今后工作中,我们仍要以“行动计划”为纲,推进落实医教结合的工作理念,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内涵建设。”
静安区特教教研员金莹老师:
“在进一步加大特教师资力量的同时,我们注重个别化教学行动。个别化教育不仅仅是个别教学、一对一的教学,而是‘个别的、小组的、课堂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即使在普校普通班整班教学中,教师也尽力尝试针对个体差异的个别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课程建设是重点,丰富的课程与高度的选择是‘个别化’教学的前提。静安区也将继续整合资源,利用普校现有校本课程资源、特殊学校课程资源,进行适当调整,并认真开发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的新的课程。”
徐汇区特教教研员韩菁蓉老师:
“在融合教育方面我们继续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学习的探索。小学以学习评估带动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抓手,中学以拓展性活动资源包建设为突破口,为随班就读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和课程。通过安排合适的教育内容,采取集体、小组、个别辅导等多种教育方式,开展各项基于评估的分层教学研究。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特教教育资源及数字化平台,尝试构建区域内特殊教育数字化教育模式,进一步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学习,优化课程实施和评价方法。”
三、项目引领,促医教结合内涵发展
医教结合是上海特殊教育的一大亮点,经过几年的努力,上海的医教结合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医教结合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怎样促进其内涵发展,教研员们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青浦区特教教研员钱慧红老师:
“为了贯彻落实新《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我们将深入推进医教结合的研究,为残疾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增强教育评估和医学评估的结合度,关注残疾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还要完善不同学段、不同残疾类别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施方式。
我们必须要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和资源配置,开展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基于评估的个别化教育,为随班就读学生创设不同的安置方式,扎实做好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随班就读学生设计针对性的生本化教育与康复课程。”
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丁美珍老师:
“新《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明确,保障有力,多措并举,深挖内涵,指导到位,鼓舞人心。我区在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后,也确定了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医教结合’研究、不断深化特教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四项主要工作任务。
特别是医教结合工作方面,我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在初步构建的‘四环节’教育康复训练模式的基础上,对不同安置形式的特殊学生在各实验校开展具体的研究,确定‘鉴定与安置’—‘评估与计划制定’—‘教学与训练’—‘阶段性评估与调整’四环节工作流程,细致开展各环节各类型的工作机制、工作模式与工作案例的研究,提炼工作经验,形成推广模式,使每一位残障学生能获得优质的医教结合服务。”
杨浦区特教教研员李静老师:
“我们将继续开展医教结合背景下随班就读项目研究。在区级随班就读教研活动中,成立了区域资源教室的小学、初中的随班就读教研联合体,开展教研活动,梳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流程,在教研中培训资源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学生学业评估。
结合区级调研工作,在新一轮资源教室建设中,对8所新的资源教室建设校给予指导,通过听课、研讨、交流,了解学校随班就读学生情况与教师30分钟个别教学实施情况,帮助教师设计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教学计划。
2015年继续开展了‘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个别化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务培训。同时,将参与区特教指导中心对全区初中随班就读学校开展督导工作。对全区中小学的特教专管员进行了特殊教育中的行动研究的理论培训。”
闵行区特教教研员潘静老师:
“2015年我们将深化特教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继续完成小学语文随班就读学生第9、10册的分层练习设计工作;积极配合市教研室做好各类课程的实施工作:今年主要以《品德与社会》、《实用语文》为主;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进一步落实‘基于特殊学生、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各区联合开展‘基于评估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评价’的课堂教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特教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5年是实施《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关键之年,需要我们每一位特教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精神;踏实前行,落实“计划”。
(本刊编辑部呼琼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