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价,适宜融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举行《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专题学习会
发布日期:2022-1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12月2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全市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与机构代表开展“科学评价,适宜融合”——教育部《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专题学习会,共同展望并谋划本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上海市第四聋校等八个基层单位的校长与教师代表作专题发言。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陆黎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等参加会议。会议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特教教研员邱轶主持。


引领性发言

谭轶斌作学习发言。她指出,要把全面学习并把握指南作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功能。教育部在印发义务教育、幼儿园、普通高中三份质量评估指南的基础上,日前又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形成基础教育“三段一类”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改革新格局基本确立,对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要学习并思考上海推进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的新思路。在教研方面,未来的市、区、校三级教研应更加注重循证诊断,积累各种数据,通过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形成优化课程设置、变革课堂教学、完善学校管理的可操作的方案和积极有效的策略,从而体现出评价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基层单位主题交流

与会基层单位聚焦《指南》的总体要求与具体内容开展学习交流。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履行职责、课程教学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学生适宜发展等五个方面。

青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陈建军

对标“指南”,细化标准,以评促建  促进特殊学生的适宜发展

《指南》凸显了两个关键词:特殊教育的“适宜融合”和特殊学生的“适宜发展”。针对“适宜融合”我们要思考:一是怎样融合;二是融合什么。针对学生“适宜发展”,我们要思考: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怎样的目标;从微观层面考虑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如何衡量学生的发展。

目前,我们从中观层面制定了特殊教育的评价指标。每年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百分考核,督导室制度评估指标定期对两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从微观层面设计了学生适宜发展的评价指标。设计《个训学生各领域康复训练测评表》《特殊学生发展性评估表》等促进学生的适宜发展。

对照《指南》寻找不足,确定努力方向:(1)调整综合改革项目的研究,依托“响应特殊教育学校”“响应特殊学生”的两个平台,拟形成“1+3+N”的支持系统,采取“五线并举”的具体举措,促进学校融合发展、学生适宜发展。(2)根据国家培智学校各学科课程标准,拟修订《培智学校学生成长记录册》。(3)修订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使用方法,强化档案袋的功能,为每位学生制作一份成长的数字故事,使其更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4)修订区督导室对特教学校的督导评价指标。


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 姚凤

明融合立场,强专业特需

作为一所有5000多名学生规模的普通小学,优先保障特殊学生享受优质师资,以保障学生在校园内外的适宜发展。首先从家社校的一体化资源建设角度,为特殊学生在校发展提供最好的生态。其次从中小衔接的一体化发展角度,与特殊学生所在的初中学校加强前移性沟通,从长程性视角为孩子的未来适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指南》为普通学校落实融合教育主体提供了全面支撑和指导。在《指南》的引导下,学校为成就教师队伍发展和学生适宜发展,进一步加强融合教育课程教学实施和学校组织管理。拟进一步规范融合课程设置,以“明事理 明自我 强体魄 强精神”为整体课程设置的目标,为全体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的行为指向。进一步对国家规定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实施,针对特殊学生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客观分析、分层降阶,增强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双向融合,引导学生在充分实践中、探究中、体验中实现自尊、自强、自立。结合校情系统构建适合特殊学生的校本课程。根据特殊学生适宜发展的课程目标,开设具有共性特质的小组活动课程,建设相关课程资源。

  

  


上海市第四聋校 吴蓓芬

贯彻《指南》,实施有效的听障教育

《指南》提出的“尊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强化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引领了新时期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校将进一步依据《指南》指标的导向,一方面,加强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融合,在聋生评估与学习进程中开展“医+教”综合评估,充分利用辅助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学生学习障碍。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开展“学科整合”,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学习、借鉴普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思想,结合学校的实践,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改善听力障碍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崇明区培林学校 朱慧

规范课程教材,优化课程资源

结合《指南》的评价指标,我们积极思考开展新课标指导下规范使用教材的实践探索。

1. 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1)立足课程建设的制高点:课程体系校本化建构。(2)找准课程实施的突破点:课程内容重构。(3)规范管理送教上门工作。

2.明确“三位一体”的教材观

梳理教材单元主题内容体系。匹配课程标准与教材目标,梳理教材各年级、各学段课程目标,厘清课程标准目标与教材目标的内在关联。

3.树立“资源式”的教材观

基于课程标准,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关注个体差异选用资源,实现学生功能改善;聚焦学生生活资源,引导学生体验参与。

4.强化对课程与教材的管理

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保障措施。优化教学管理部门职能。落实校本资源的审定与开发。确立“针对校本,面向课程,凸显个性,动态发展”的原则。



闵行区教育学院 谭宏

认真研读《评价指南》  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本次《指南》对“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定期组织开展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校长、教师全员培训,将融合教育纳入普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开展跨区域、校际联合、普特联合教研,要积极开展教师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提升所有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素养。”为区域教研指明了下一步方向。

1.要搭建多层次的支持系统

进一步关注特殊教育相关文件的解读,通过行政层面的机制建设,创设融合的教育氛围。教学实践层面则侧重特殊学生课程管理以及个别化教育实施。

2.开展多形式的联合教研

以培训为载体加强教师之间关于融合教育的互动交流,带动专业发展。

3.研训内容要适应教育变革要求

特教教师培训要以“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助力教师成长。



上海市盲童学校 徐洪妹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发展特殊教育

聚焦《指南》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提升师德水平、助力专业发展两个方面。

1.提升师德水平方面

建立师德建设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引导教师政治坚定、敬业爱岗、关爱学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把师德考核和教职工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密切结合;设立先进教师的表彰和激励机制。校内设立表彰和激励机制,提出六个一:一种追求,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一种精神,大爱无私的精神;一种过硬,师德规范的过硬;一种优秀,教育教学水平的优秀;一种一流,教科研水平的一流;一种高超,信息技术水平的高超。

2.助力专业发展方面

规划教师成长路径,分层分类培训教师。将教师划分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高端教师等梯队,通过基础培训、专项培训、高端培训等不同形式,搭设专业成长平台。以高端教师培养为重点,通过各种形式培训让他们成为师德表率、育人楷模、教学专家,引导他们追求卓越;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盲教育师资队伍,邀请了市区专家对学校教师开展个性化的培训;开展综改项目,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围绕五年发展规划,在全校开展综合改革项目,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形成多个核心研究项目。



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 沈立

完善学校管理,创设无障碍环境

《指南》在学校组织管理方面提出“完善学校管理”和“创设无障碍环境”两项指标。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零拒绝,保障特殊学生受教育权利

在新的三年行动计划中向区教育局做出承诺,凡报考我校的,且参加市评估中心入学评估结果达标的学生,学校全部招收。

2.重视教师群体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

继续坚持开展主题性校本研修活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让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科研,通过扎根实践的行动研究,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3.整合各方资源,家校社协同育人

作为特殊职业教育学校,需要主动争取政府组织、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的支持,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实习就业和社会融合。

4.做好无障碍的物理环境建设

主要教学用房100%配置无障碍厕所(厕位),开展特殊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主要教学楼均设置无障碍电梯。优化无障碍校园人文环境。将持续推进“爱让梦想成真”——圆特殊孩子一个梦想行动,引动教师与社会爱心人士共同来圆梦,实现学生的就业梦、大学梦、艺术梦。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有效运用现有资源,结合区情,如长宁区开发的数字基座,主动参与其中,搭上区域整体数字化转型的快车,加速实现特殊教育信息无障碍。


宝山区特教指导中心 朱剑平

优化资源布局,建设无障碍环境

聚焦“如何让《指南》提出的‘合理规划特殊教育资源布局’能够落到实处”提出宝山区“优化资源布局,构建网络化服务体系”的具体设想与重点任务。

措施一:调整设点布局,满足入学需求

区教育局对学前、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三个学段的特教班进行合理布局:学前特殊教育保点扩班、义务教育扩增建、职校特教班按需增扩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培养。

措施二:建设无障碍环境,提供支持保障

做好无障碍物理环境建设,优化无障碍校园人文环境。建立无障碍环境管理机制,为特殊学生的学习、康复和生活辅导提供有效支持,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确保课堂信息呈现与接收无障碍、学习结果的表达无障碍。


特教教研员交流

蔡蓓瑛(左)邱轶(中)褚英(右)作交流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特教教研员蔡蓓瑛表示,本次《指南》的颁发体现了支撑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兼顾到特殊教育发展的全学段与各种安置方式,18项关键指标能体现办学质量评价的重点与要点,49个考查要点具体细致、可观测,对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学校、教师为促进学生适宜融合发展需要开展的工作以及要达到的要求指明了方向。

《指南》提出以“适宜融合”的核心目标具体体现在科学评估基础上的适宜安置,课程调整的适切性、创设最适宜的学校融合环境以及促进学生社会融入等方面,并从“思想道德素养、知识与技能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个关键指标共同指向促进学生的适宜发展。

学习《指南》让我们更明确后续教研的思路与方向,一方面要推广与应用好各类特殊儿童评估工具,推动《指南》中提出的普特、医教等多维度融合,促进特殊学生课程融合、课堂融入,提高;另一方面指导学校要将特殊学生的全过程纵向评价纳入普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加强对评价量规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探索表现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对特殊学生适宜融合发展的作用。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兼职特教教研员褚英认为,《指南》是我国首个针对特殊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文件,标志着新时代特殊教育改革发展踏上了新征程,开创了特殊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格局。《指南》的出台顺应了特殊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了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的总体要求、评价内容和组织实施,能够很好地指导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课堂教学、完善学校管理等方面制定规划方案,推动学校的自我诊断和改进。


学习总结

陆黎英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认为学习会进一步明确了本市各级各类特教学校与机构以“责任在身、责无旁贷”的职责担当。她提出,要在评价工作常态化推进中有机融入《指南》精神,通过分层分类细化评价指标、推进学校自评等方式针对性落实《指南》,并整合卫健委、人保、残联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协同推进,进一步强化以评价《指南》各项指标引领深化本市特殊教育教学改革,以评价指标作为本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守正创新,在自我评价和实践改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