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听障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银春铭

 

俄罗斯聋教育家把学龄听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归入国民基础教育范畴,其目的应当与普通学校一致,就是为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尽可能充分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是指儿童能够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心智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的、劳动的、艺术的等),和周围的人积极进行互动,养成良好的情感意向素质。和谐发展是指个性在智能、精神和身体三方面的一致与协调,在不同层次(全人类的、社会的和个人的)的价值方面适当结合。自我实现是指儿童的独立性、创造和积极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展现并完善自己各种能力的志向。

该教育目的的实现取决于以下的教育任务:

1)培养世界观,帮助学生构筑对世界的态度、同世界的联系及对自己在世界中的态度,确定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

2)使学生理解本国和世界的文化财富,激发他们进一步完善自己心灵的需要;

3)发展学生在各种不同活动领域中的创造能力;

4)使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的态度和参加劳动的需要,培养其参与各种劳动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素质和技能;

5)培养学生在与周围世界的各种关系中都讲仁爱的个性;

6)培养学生的公民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尊重法律;

7)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以及自尊情感;

8)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

9)培养学生分享圆满的幸福生活和组织好家庭的能力。

除了这些与普通学校共同的任务之外,听障儿童学校还有自己非常重要的特殊任务:使学生学会用言语进行交流、沟通,矫正和补偿由听觉器官损伤导致的各种身心发展偏差。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必须由适当的教育内容予以保障。俄罗斯听障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内容也和普通教育一样,主要包括智育、德育、劳动教育、美育和体育5大板块

1. 智育

智育首先要求教师组织各种有的放矢的活动,帮助听障学生学会说话(言语)、发展认识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技能;另外,还要培养有助于他们提高心智活动效果的个性素质。

智育的具体任务是: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完善知识的质量;培养正确的心智活动方法;培养个性的智力素质;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培养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方法和把知识用于思维和各种活动的能力。

听障学校完成智育任务的途径既有与普通学校相同的,也有特殊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系,并逐步予以扩充和深化;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其言语;强化听障儿童各种言语形式(书面语、口语、手指语、交谈语)的发展;从儿童已有的社会经验出发,并逐步拓宽;将直观实践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这个过程与儿童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扩大儿童的视野,发展其认知兴趣和能力。

2. 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感情、道德行为和习惯的一种过程。道德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目的、精神价值和个性需要。

德育的基本要素是活动。任何一种活动都具有道德的内涵,因为个人在活动中必定要同周围的人、社会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中的道德元素就体现在个人的举止中。

在听障学校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简单劳动习惯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规则,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培养他们的纪律性、计划性和调控自己行为的能力。

道德意识的发展与言语、思维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对言语的掌握,听障儿童才能逐步认识到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道德观念。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一般要需经历3个阶段:首先是实践地掌握行为规范(通过模仿完成成年人的要求);其次是学习道德概念(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行为、分析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行为);最后是在自己的行动、交往活动中落实道德认识,即实施道德行为。

现代学校德育的涵盖范围非常广。俄罗斯学者首先提到的是生态教育,把对待自然界的态度视为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儿童们对宏大、美丽、奥妙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认识兴趣。教学之初,教师就应当支持并发展这样的兴趣,在各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儿童观察、了解大自然。先要让儿童积累关于大自然的知识,理解同大自然交往的规则(关爱自然界,尊重大自然的各种事物),养成欣赏大自然之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人们生活和自然界的尊敬和珍爱态度。

高年级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应当向学生揭示“人社会自然界”这种关系体系的方方面面,介绍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和学生居住地的生态问题,使他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整体的印象。应当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保护大自然,遵守生态行为规范。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和道义原则,表现在热爱祖国、关注它的利益、准备保卫它不受敌人侵犯的情感中;表现在为祖国的成就而骄傲、为它的苦难而痛心的情感中;表现在尊重自己人民的过去、人民的记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中。但是,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想必须和尊重其他国家的人民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每个公民得到真正的提高。

爱国主义教育从培养儿童爱护自己的家庭开始。听障儿童的特殊社会处境,使之对自己周围的亲人非常眷恋。教师应当支持和发展儿童的这种情感,把他们的这种爱从情感层面引导到行动上(例如:鼓励儿童给家庭成员写贺词,亲手做礼物,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学校是儿童的第二家庭。热爱自己的学校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非常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学校和班级的传统并积极参与其中(如生日庆祝、迎接新生、同毕业生会见、节庆活动等);力求借助活动的准备和实施,激发学生积极、鲜明的爱校、爱班的情感体验。

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当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各种各样的课外工作也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能性,如学习地方志,阅读书籍,看记录电影、电视片,同名人(作家、艺术家、老战士)见面等。

法制教育旨在培养年轻国民的法律意识和行为,具体的任务是:向学生讲解在各种不同场所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道德及法律规范;强化自觉遵守规范的态度,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介绍负责维护社会秩序的组织,培养一些维护法律的活动技能。

根据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在低年级,主要采用习惯培养、游戏、榜样、讲解、提教育要求和创设教育情境的方法。法制文明教育从培养遵守学校制度和生活常规的习惯开始。可以在阅读课、认识周围世界课及生活安全常识课上介绍有关的法律常识。到了中年级,通过谈话、讲解或报告、与公安人员见面会、观看审判性电影、阅读文学作品及主题晚会等形式,能够收到很好的法制教育效果。到了高年级阶段,则需要强调法律知识的作用。听障学校开设的“公民常识课”,向学生揭示人类价值体系,结合现实的生活问题培养守法观念,进而在其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态度、守法情感和信念。

让听障儿童了解作为公民而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了解作为有一定发展偏常的人应从国家得到的各种福利,对他们有很重要的意义。

性教育乃是现代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其目的是对儿童进行综合性的教育干预,使他们了解公认的两性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角色与相互关系。两性相互关系的培养属于道德问题,所以也是德育的组成部分。

学校里的集体活动为男女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创造了基础。学生们在分工合作的活动中的行为特点,反映着两性在学业活动与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时,儿童本身也在不断地对自己附近的人、对社会中男、女角色的行为进行观察。听障儿童具有模仿所见事情的强烈倾向,但常常是表面性的。因此,应当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性别角色在社会中的正确行为,认识各自的特点。例如,在生活中各应有什么样的性格、举止,应该和周围的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少年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教师需要向他们介绍关于人体及其功能的科学知识,讲解关于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知识,培养与性别相应的素质(外表的、行为的、交往的),教育两性之间的该如何相互尊重。

青年阶段是构建自己的生活模式的时期。这要求学校深化有关男、女各应当发挥的社会和社会经济功能的知识,从不同侧面(心理的、经济的、社会的)解释家庭的实质,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包括对组织家庭负责、对夫妻关系负责、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负责。

3. 劳动教育

重视劳动教育是俄罗斯从苏联时期继承下来的一项优良传统。

劳动教育是吸引学生参加各种劳动活动的一种复杂过程,其任务是为学生未来的劳动生活做好道德、心理和实践上的准备。劳动教育也和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劳动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劳动态度。劳动态度包括世界观和道德观两个层面。前者是指让儿童把劳动作为生存的基础,作为社会及个人发展的源泉,作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实践来对待;后者是指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自己是劳动者、是自己工作的行家能手及创造者,并为着社会和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道德上的准备包括让儿童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努力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如:踏实工作,尽可能争取好的业绩,能够为集体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作,时刻准备帮助别人等。

心理上的准备是要帮助儿童形成按质按量完成有益于人们的任何工作、善始善终对待任何事情的志向。

实践上的准备就是用科学的基础知识、劳动过程必需的技能技巧武装儿童。

听障学校的劳动教育还包括补偿学生缺陷的任务,如:发展言语、巩固言语交往技能、矫正生理发展障碍等。

劳动教育的内容落实在学习劳动、劳动教学、公益劳动等的过程中。

学习劳动是学习各门课程基本知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是把其智能和道德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在组织听障儿童的学习劳动时,要把掌握知识同发展儿童的言语表达和感知能力相联系;要保持学习活动的节奏性,劳动和休息要适当交替。

劳动教学是听障学校的一门特殊课程,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综合技术知识、劳动技能和技巧,培养其技术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工作责任感,教他们学会做计划、完成计划、调控自己行为的技能。劳动教学肩负着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劳动奠定基础的使命。

社会公益劳动是指学生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班级、学校、区、城市)的各种劳动活动。学校和家庭里的日常生活劳动也是听障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4. 美育

俄罗斯的教育家和其他欧洲的教育家一样,非常强调美育对儿童的价值。

美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感和价值意识及相应活动的过程。美育保证着学生文明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在各种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影响下健康成长。美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感知、领会和评价艺术与现实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心理准备,促进其自我的和谐发展,培养他们在艺术、精神和生理文明方面的创造能力。

听障特殊学校的美育应当努力:

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使学生善于看到并理解美好的东西,为接触它们而感到愉快。

2)发展审美鉴赏力、评价及判断力。为了使听障儿童对所见所闻的东西进行思考、分析,找到其本质的特征并表达自己对它的态度,教师应当提供能够表达情感和态度的有关词语,帮助他们思考,给他们讲解物体或现象的美学意义。

3)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吸引儿童参加各种不同的文娱和兴趣活动,有助于揭示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可利用的美育手段多种多样,如:艺术作品、大自然、周围的物质环境、劳动和运动活动、具有审美指向的交往或游戏活动等。

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在美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戏剧表演小组,对听障学生具有特别的价值。因为编写剧本和排练戏剧能够发展他们的言语表现力,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及审美力。

5. 体育                                                                 

体育的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个性、生理素质和能力,培养其运动技能及技巧,提升其健康状况。听障儿童的前庭器官往往受到损害,调控运动的感受性也可能存在障碍。所以,他们的动作显得笨拙、不连贯。体弱的儿童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学习存在困难。这些状况都要求特别重视听障学生的体育。

听障学校不但要注重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应当发挥合理的作息制度、个人和环境卫生的作用。

训练听障儿童说话是听障学校特有的一种体育手段,因为它有助于儿童较为自觉地做动作,较为顺利地发育成长。

听障学校应落实体育的各项措施,不仅有体育课、课内操、课外锻炼、比赛、运动会等,还包括室外散步及旅行、音乐律动课等。音乐律动课是听障学校的一种特殊课程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说话的节奏和语调,发展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运动的节律性以及言语呼吸的流畅性。


(作者单位: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本文译自俄罗斯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教科书《聋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