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性教育”理念在弱智教育中引发的再认识
发布日期:2019-02-07   作者:特教研究所   

叶朝晖

 

一、全纳性教育的含义

全纳性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最早是由家长、特殊教育工作者及社区工作者发起的运动,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中被明确提出。其原义是“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随着全纳性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实践探索而逐渐发展出的较为权威的说法是指“教育应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其核心是:“让所有的儿童都得到教育,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让所有的儿童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全纳教育提出了两种体制(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integration)的观点,其终极目标是“解构特殊教育体制,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追根究底,全纳教育是对普通教育的全面改革。(陈云英,1997

二、我国引入全纳性教育理念的背景

我国的弱智教育在近十年发展迅猛,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快速涌入,发达国家弱智教育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在我国形成了同一时期四种教育形态并存的现象。许多研究者或办学者纷纷引进这些思想体系并加以实践,以其走在中国弱智教育的前列,带动国内的发展。但引进的多半也只能是思想、形式,教育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内容,而内容是很难照搬的,其中关系到人文背景、社会认识、物质资源基础等诸多因素,于是出现了极大的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教育思想基本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特殊儿童并不能完全得到真正需要的教育。正如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发展一样,弱智教育也正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百花争鸣的局面,这是变革时代的特征。

三、对全纳性教育核心理念的再认识

首先,在当今时代甚至几个世纪之内,弱智教育体制不可能也不应该解构。我们知道,一种教育形态或体制的形成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行动过程才能累积成结果的。全纳性教育是需要整个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全社会对残疾人接纳、尊重和平等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特殊儿童家长及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等方可实现的。要实现全纳性教育的终极目标至少还需要几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全纳性教育强调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应该包括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机会的均等以及教育结果机会的均等。即使现在的普通学校开始接纳所有的儿童入学,对所有的儿童来说是得到了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但一方面,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国情是:办学资金、教育资源、教师的认识、课程、周边的社会氛围、教学方法等支持系统还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学生因而享受不到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智力水平差异过大给教育活动的组织带来困难,容易降低学习效率,行为问题的多次发生会导致学生注意的分散。对于弱智儿童来说也许是获得了教育上的平等,但对于正常儿童来说,由于弱智儿童的参与使教师放慢了教学速度,降低了教学要求,却是不公平的(在全纳性教育理念中是没有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这种概念的区分的,但抱歉的是,为了表现现今社会的实际认识,我只能使用这两个概念)。

其次,弱智教育学校应该对“全纳性教育”加以再认识,弱智教育学校和弱智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全纳性教育实现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弱智教育界对“全纳性教育”思想仍存在着反对与赞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则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全纳性教育”思想有何问题,而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给予其不同的诠释。在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更应该强调的是:每一所特殊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适合并愿意到弱智教育学校接受教育的儿童,并使之得到适合的教育。如果特殊儿童连在专业机构中都享受不到教育机会的均等,那么谁还能保证他们的教育机会均等呢?我们必须反思:在我们的学校中,我们是否已经保证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了教育全过程的机会均等?全纳教育的理念是“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这基本的要求我们做到了吗?我们在教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要面向每一位儿童?

再有,全纳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和信仰系统。在支持系统还并不完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抓住其核心理念而不是照搬国外的形式。全纳强调如何支持每个儿童特别的禀赋和需要,努力使校区内的每个学生都感到被接纳、安全及成功。其实“隔离”、“一体化”或“全纳”都只是受教育的一种安置形式,形式是可以多样并用的,儿童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来说,要想使之得到较大发展,适度甚至集中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在专业机构中及时得到更多机会的训练和康复,孩子的能力发展了、认知水平提高了、能理解和体验周围人们的好意了,他才能体验到快乐!也才真正享受到了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机会的均等!“全纳”应该是全社会系统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并各尽职责所达到的目标。

四、体现全纳性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的悄然变化

当各类弱智教育基层学校都自觉自愿地埋头于校本化的课程改革之时,普通教育正同时进行着全国性的轰轰烈烈、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第二次课程改革。深入学习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已渗透了全纳性教育的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实施差异性教育”等课改核心理念。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我校的教师在渗透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上正悄然发生变化:过去,我们总是听到教师抱怨班级中那些障碍程度重的学生教不会、难教育,现在却会努力做到在课堂的集体教学形式中贯彻个别化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制定不同的作业要求、针对个别化目标实行差异性评价;过去,教师认为弱智儿童学习被动、教学主要方式是训练,现在则得出无论多么严重的儿童都有可能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启发和发展潜能。

(二)学校组织学生德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2000年起,我们开始注意“普特融合”这个词。我们在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中都贯彻“全员参与”与“融合”的指导思想。“全员参与”指班级中每位儿童都有权参与班级的任何活动,如联欢活动中的节目表演、运动会适合的项目比赛、各类竞赛或游戏活动等等。“融合”包括学生间、师生间、班级间、普特班级间、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国际等的各类融合。这些融合不只是形式上的,而是让学生真正参与。这种融合让参与融合的双方有自愿、自然和自在的感受。

(三)学校所做的一些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

1、班级与班级间大手牵小手的活动:这是我们在外出看电影、春游、秋游、节日联欢、游艺等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的基本组织形式,由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能力程度较好的学生和能力程度较弱的学生结成对子一起参与活动,学生们获得了关爱别人和被关爱的体验。

2、班级与普通学校班级的手拉手友谊活动:在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年段中,我们和周边的普通学校相适应的班级结成友谊班,定期组织两班之间的主题交流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共同完成小制作、小小运动会等等,具体活动计划和活动组织由两班的教师甚至是学生自己参与策划、实施。

3、学校大型融合运动会的开展:每年的运动会(现在扩大到体育节)我们总是以参与与融合为主旨,邀请友谊班、友谊校、社区老人以及各方社会人士来共同参与我们的开幕式或比赛项目。而在活动中,教师也同样与学生一起最大限度地融合在运动项目中。

4、其他一些融合形式的活动:在学前部,我们尝试将认知水平较高、情绪行为较平稳的儿童联系到周边普通幼儿园每周参与一天到几天的半日活动。我们接纳愿意参与我们日常活动的志愿者,让学生在与不同类型人的接触中发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我们甚至探索与社区老年人的融合,我们带学生参观老人院、请社区老人的腰鼓队、京剧社团来为我们学生表演,在活动中,我们发现老人和我们的孩子更能沟通。

五、从弱智教育学校开始实现全纳性教育终极目标的历程

首先,弱智教育学校应接纳所有适合和愿意接受特殊学校教育的儿童入学,实现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包括那些还需要特殊护理的儿童和那些已被允许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轻度弱智儿童,如果他们愿意、有接受弱智教育的需要、在个人特征上适合到弱智教育学校接受教育,那么弱智教育学校就应该接纳他们。

其次,弱智教育界必须增强合作、沟通与分享。本着全纳性教育的基本思想,合力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沟通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以及分享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三,校长必须组织、制定适宜学生的课程、教学方法,利用社会资源及社区合作的条件,为学校内的所有儿童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教育,并规范弱智教育的流程管理,严谨的学校教育运作是每位儿童能得到教育的保障。

第四,教师必须建立全纳性教育观念。教师应当专心致志地以“帮助每位儿童获得适合的发展”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教师应始终带着“全纳”的观点,充分理解、认同、尊重和宽容每一位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的现象。每一个教育的环节都不能忽略任何一位儿童,不管他有怎样的缺陷甚至是心理或行为问题,不歧视,不当着其他人面随便责罚他,说他不行,使他受到排斥。不管多么严重的残疾问题,教师都可以发现学生的优势与潜能,让学生能真正享受到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

第五,教师应努力提高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合其特点与需要的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全纳教育理论,钻研业务,大胆探索,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实现弱智儿童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

最后,弱智教育学校必须肩负特殊学生与家庭、普通学校以及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让整个社会增进对有特殊需要帮助人的理解、尊重,建立平等、合作的社会认识,为实现全纳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搭建桥梁。

(作者单位:上海市董李凤美康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