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幼生
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是一所已有50余年校龄的以聋人为教育对象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也是一所国内开办时间最早的对聋人实施正规、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建校以来,我校已为各条战线培养输送了一千五百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以来,学校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充分开发聋人人力资源、满足聋人不同层次教育需求的愿望出发,在校内办起了中专、职业高中及综合高中班。由于我校坚持“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教育理念,坚持“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坚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既是升学预备教育,又是就业预备教育的教育模式,学校这几年的升学和就业形势喜人。自1996年我校试办聋人高中、2001年有第一届毕业生以来,至今已有131名毕业生分别考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高校。因为各种原因未报考大学的聋生在近几年上海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市场供远大于求的情况下,经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就业率都在95%以上。2003年、2004年两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升学率更是在98%以上。学校连续十年蝉联文明单位光荣称号。2003年经市教委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估验收,成为上海市百所中等职校重点建设项目的首批合格单位。学校教学秩序运行正常,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
一、坚持“育残成才”的教育理念,走“双预备教育”的办学新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对肩负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既反映在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反映在随着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放的推行、双向选择、择优上岗的自主用人制度的建立,市场竞争及就业竞争将更趋激烈。由于生理缺陷给残疾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上带来的诸多不便,由于社会上还存在对残疾人的世俗偏见,同时也因为相当数量的残疾人没有接受必要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因此在市场竞争和就业竞争中,残疾人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残疾人要真正达到平等融入社会、参与现代化建设、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特别是残疾人职业教育。
实际上,残疾人虽有生理残障,但“残”不等于“废”。国外有人提出“除了说话,聋人能干所有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唐·韩愈)残疾人尽管由于身体一部分器官受损而使某些功能受到限制,但因为人体自身的功能代偿,再加上“用进废退”,他们的某些器官功能会更加强。以聋人为例,虽然他们失聪难言,但长期的以眼代耳,以手代口,使他们眼敏、心静、手巧,动手能力很强。所以相当部分的残疾人,包括聋人并不是社会的累赘和家庭的负担,而是潜在的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只要我们施以合适的教育,特别是大力开发“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语)的职业教育,残疾人同样可以凭借谋生本领自立于社会,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有鉴于此,我校把教育理念定位于“以人为本,育残成才”。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聋哑学生。教育理念确定后,关键是在理念的引领下选择具体的办学模式和教育行为。在办学模式上,我们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不动摇,这不仅因为我校本身在职业教育上有多年的办学优势,而且也因为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它对提高聋人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使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劳动力,帮助他们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不仅根据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从上海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结合聋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置和调整专业,开发课程教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教学活动,而且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做到以服务为宗旨(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聋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即使在1996年试办聋人高中后,我们也没有简单地照搬外省市兄弟聋校办普通高中的成功经验,而是走一条满足聋生多元教育需求,走既是升学预备教育,又是就业预备教育的综合高中的办学新路,尽力使聋生在文化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兼顾的情况下达到“学习有基础,专业有特长,升学有希望,就业有出路,竞争有优势,发展有空间”的培养目标。从已毕业的五届聋高中毕业生情况来看,他们不仅拿到上海市普通高中和上海美术中专两张毕业证书,而且在毕业后或者考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或者走上工作岗位,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服务社会,体现自身的价值。
二、坚持“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努力培育“四有”新人
“育残成才”里的“才”指的不仅是业务精、能力强,而且也是指品德高、思想好。“人才”这个概念,它包含了德和才两个内容,而且应该是“德”在“才”先,只有先做“人”,而后才能成“才”。有德无才,固然不是我们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才无德,更是与我们的教育方计相悖。因此,在“育残成才”时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位置不动摇,必须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精湛的专业特长,同时又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际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方面,近几年来我们在指导思想和具体贯彻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做法上我们提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高奏主旋律;以“四有”新人为目标,坚持高标准;以自信、自强、自理、自立为口号,强调主体性;以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增强针对性;以社会为大课堂,加大开放度;以课堂教学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体现多样化。在具体要求上,我们提出“十爱十讲”,即“爱自己,讲自强;爱父母,讲孝敬;爱同学,讲友爱;爱他人,讲礼貌;爱名誉,讲诚信;爱劳动,讲自觉;爱学习,讲勤奋;爱家园,讲环保;爱祖国,讲奉献”。各年级、各班级环绕“十爱十讲”进行活化、细化,落实到道德实践和具体行动中去,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学校十余年来没有犯罪案发率,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对我校的工作在验收评估后作出了“管理严格,校风好”的书面评价。2004年,我校接受了市教委组织的上海市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的评估验收。近几年来,我校有10名聋生被光荣发展入党。每年一次的校人文节、艺术节、体育节开展得红红火火。在这些聋生自己策划、组织、参与的活动中,学生的聪明才华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示,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较大的锻炼和提高。校艺术团、校刊“聋生之音”被闸北区评为中学生明星社团,聋生为民服务总队被评为区十佳志愿者服务队之一。由于德育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为聋生所喜闻乐见,受到他们的欢迎,而且对把他们培养成思想正确、道德高尚、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深化教育改革,向科研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
面对严峻的挑战,回避或逃遁是不可能的,消极应付也无济于事。要想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只有审时度势,沉着应对,根据顺乎“天时”(时代要求)、合乎“地利”(学校校情及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利乎“人和”(集聚人心、民智)的要求提出本校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舍此别无它途。我们的做法是抓科研、抓管理、抓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师资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向改革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关键是向科研要质量。在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方面,我们提出“学习理论、调查研究,总结提炼,以研促教”的指导思想,针对有的教师存在搞教研科研“高不可攀”,不知从何入手,不会确定课题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从“扬其所长,补其所短,联系实际,切其所用”的角度出发,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力求做到从感性到理性,又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开展教育改革。由于思想先行,措施到位,辅之以必要的导向激励机制,现在我校已形成比较浓郁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学校近儿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和区级课题。不少课题结题后受到有关领导部门好评。在省市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有200多篇,近百篇文章获区、市以上等第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工作集体和教育学会先进会员小组。
要取得教育上的高质量,必须以管理上的高效能来作保证。近几年来,我校在管理体制方略上形成“十个抓”的基本思想。这“十个抓”是:“统一思想抓目标,超前思考抓规划,转变观念抓学习,班子建设抓表率,德育为首抓方向,科学管理抓常规,深化教改抓科研,重点突出抓特色,队伍提高抓骨干,同心协力抓质量”。管理思想明确了,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轻重缓急弹好钢琴,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在明确分工、理顺关系的基础上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并行不悖,管理效能逐级放大,力求取得“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和“1+1>
综观我校50多年来的办学实践,既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变”的一面。“不变”的是我校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不动摇,坚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动摇。即使在办聋人高中时也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与时俱进,就得革故鼎新,不能蹈故袭旧,不能拘泥于旧的教育观念、办学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一成不变。这个“变”就是改革和创新。这几年来,
我们对旧专业的调整、对新课程的开发、在教学内容里注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坚持厂校结合、产教挂钩的办学新思路,让学生在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提高专业技能和人际适应、社会交往能力。所有这一切,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使教育质量稳步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