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阅读情感障碍 丰富盲生情感世界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提高小学盲生语文学习效益之我见

韩玉萍

 

“二期课改”理念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提出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语文教学除使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外,还有发展学生思维,陶冶情操,培养情感的重任。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常有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而盲生却神情冷漠,难以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师生一冷一热,情感表现反差极大,影响了盲生的语文学习,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究其原因,是由情感因素引起。造成的呢?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表现的情感纷繁复杂,阅读者除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外,还需要相当的人生阅历。小学盲生由于视障,感性认识缺乏,加之年龄小,经历少,知识能力有限,情感经验匮乏,就此形成了盲生阅读上的情感障碍。

一、盲生的阅读情感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对细腻情感感受力差

盲生的视障及年龄特点决定其对事物感知比较模糊笼统,观察能力差。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更缺乏体察入微的能力,而细腻情感又往往蕴藏在对平凡小事的记叙文中,要让盲生通过语文这个载体间接感受人物的细腻情感,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二)对复杂情感分辨力弱

盲生的生活范围狭窄,社会活动少,缺乏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他们思维方式单一,认识复杂事物,分辨复杂情感的能力较弱。尤其是文章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描述,盲生就很难准确地深刻理解。

(三)对强烈情感共鸣力度小

盲生的视障严重阻碍了他们信息的获取,长期处于被照顾的状态也使他们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浓郁情感厚度。某些课文所反映的内容盲生不熟悉,生活中又缺乏类似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盲生尽管能感受甚至初步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情感,但情感共鸣力度不强,往往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

二、克服盲生阅读情感障碍的教学要点

(一)了解盲生,挖掘利用已有的情感经验

学习中,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网络基础上的,情感的培养是认知的基础,故儿了解盲生的情感发展现状,深入挖掘,通过充分利用已有的情感经验为基础,建立新的情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1、捕捉第一感觉,寻找教学突破口。

初读课文后产生的第一感觉,往往由最早的认知意会处和最原始的情感共鸣点组成,虽不深刻,但能最真实地反映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水平。不少教师在指导盲生初读课文时,比较重视盲生对课文内容的大致了解,初读要求也大都局限于“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忽视开发、利用盲生情感基础和最早的情感兴奋点、共鸣点,无意中丧失了不少良好的教学契机。笔者曾经教学《小红军》一课,一开始就安排盲生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心情和体会,有的盲生感叹红军过草地的艰难,有的盲生不理解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首长说自己有干粮,有的盲生认为小红军如果骑上马就有活着的可能……并以次为切入点,对盲生这些模糊、粗浅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笔者却一一加以利用,引导盲生分别寻找感情的出处,找出有关的重点、关键词句,反复品析体会。盲生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不仅受到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而且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中心。在教学初始阶段就激活盲生原有的情感经验,从情感第一感觉入手,逐步深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益。

2、情感换位,指导感情朗读。

盲文是圆点拼音符号,不像汉字能以形会意。所以盲生在阅读课文时,首先要读准字音,才能读对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显”,正常儿童读书尚且如此,小学盲生更是要“读书百遍”。故而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范读、听读、自读、正音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前提下引导盲生进行情感换位,转换角色站在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考虑问题,想象人物可能有的情感,体验人物的情感,实现情感升华。如《我的老师》一课,不需要教师琐碎分析,只要让盲生扮角色“我”,通过各种形式反反复复地朗读,盲生就能逐步体会文中的“我”老师之间的亲近之情、敬重感谢之情、依恋难忘之情等等,深切地感受到“我”对老师的热爱怀念。

3、情感追忆,理解文章内涵。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出自同一作者,或者是描写同一人物。碰到这样的教材,教师必须联系盲生以前学过的课文,利用他们已有的情感经验,挖掘出其蕴藏的情感因素。如老舍的作品三年级有《劳动最有滋味》、四年级有《趵突泉》、《我们家的猫》。写列宁故事的课文二年级有《蜜蜂引路》、《诚实的孩子》,三年级有《灰雀》,四年级有《绿色的办公室》、《登山》。  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不断激发盲生的情感追忆,联系所学过的课文,扫除盲生对课文的陌生感,诱发对课文的亲近感,那学习效益就会提高。

(二)创设情景,加强感情熏陶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盲生的实际,依据课文内容,针对教学需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生活,使盲生置身其中,具体感受,真切体验各种情感,并自然而然产生情感反应。

1、语言描绘直观法。直观教学法是盲校最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实物直观、动作直观、语言直观等。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由于盲生视障和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语言描绘直观法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满腔热情,绘声绘色的描绘,对盲生的感知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盲生随着教师的语言描绘,情绪饱满地进入情景,领会词句和文章内容,产生丰富的感情。以理解“颜色”来说,盲生尤其是先天失明的全盲生根本无法正确建立红、黄、绿等色彩的表象,更别说“鲜艳”、“绿意盎然”、“洁白如雪”、“天昏地暗”等词含义。这时,教师必须创设语言环境,如:“春天到了,万物苏醒,各种各样的花开了,有红的、绿的、黄的、紫的、白的,可鲜艳啦!我们的校园也变模样了,草坪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树上都抽出了嫩嫩的绿芽,校园里一片绿意盎然”,优美的语句把盲生带进了春天的美景中,也理解了“鲜艳”、“绿意盎然”的意思,热爱春天的情感油然而生。

2、生活情景体验法。盲生的视障会造成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经验的缺乏。语文教学中必须给盲生尽可能地提供生活情景,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激励他们的情感反应,巩固反馈语言文字的的训练效果,从而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创设生活情景体验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如教室环境布置、实物直观、演课本剧、活动体验、社会生活实践等等,这些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优化组合运用。

(三)多读好书,丰富情感世界

高尔基说过:“差不多任何一本好书都告诉我许多我所不知道的和未曾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关系等,好象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子。”读书能帮助盲生积累许多的经验,包括知识、情感经验。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激发盲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盲生在读书活动中不但益智明理,而且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盲生的读书受盲文书籍的局限,为使盲生读书不成为空话,教师必须加以指导:

1、充分利用学校盲文图书馆,帮助盲生了解图书馆中盲文书籍的类别,学会盲文书籍的检索,借阅有关书籍进行阅读。

2、根据语文课文内容,教师指定与课文相关的书目,让学生阅读。如教学《我的“自白书”》,可以要求盲生借阅《红岩》等革命书籍,进一步理解革命烈士的英勇品质。

3、平时,要求盲生定期到图书馆阅读《盲童文学》等盲文杂志,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提供盲生名家名篇名段的意识,加强盲生名人名言的积累,让课堂也成为盲生的图书资料库,弥补盲生读书来源少的缺陷。

5、在低视、全盲混合班里,积极提倡让低视生报读教师提供的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这不仅可以扫除低视生的文字阅读障碍,而且是低视、全盲生同时扩大阅读量的好办法。

6、盲文课外书籍少,影响盲生的课外阅读量,那就引导盲生“听书”。所谓“听书”,就是要求盲生从广播、电视等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特别是周末,教师可以介绍些广播、电视节目,让盲生收听、收看,并写下来,回校交流评议。

7、指导家长和盲生共同阅读,提高盲生阅读的兴趣。

情感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上海二期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之一,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在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克服盲生阅读情感障碍,丰富盲生情感世界,必将提高盲生的语文学习效益。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