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薇薇
一、课程背景
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已经形成共识。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如何培养聋生参与、探究、动手的能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校为改变聋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增设了校本课程——网络主题探究活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聋生开展探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1、培养聋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质疑、勇于解疑、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2、培养聋生收集、筛选、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聋生的信息素养。
3、让聋生体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策划、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
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是以问题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资源开展的合作学习活动。我校主要是从学科与活动两个领域开展探究活动。
(一)学科领域
对学科内的知识在学习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主题探究学习。如在语文课中聋生懂得了科学家模仿蝙蝠飞行的原理发明雷达的知识后,生成“科学家还从那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发明创造的?”这个问题,从而形成《仿生学》这个探究主题。从语文学科的有关知识内容出发涉及自然、生物、综合理科等领域的探究学习。
(二)活动领域
从聋生生活经验和认知需求出发,探究活动的内容大都是贴近聋生生活的真实问题,涉及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社区参与、民族传统等方面。如聋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许多节日:春节、圣诞节、中秋节、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等,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为此我们结合民族精神教育,生成“你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吗?”这个问题,进行《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探究学习。
四、课程实施
(一)实施策略
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是在
(二)活动模式
我校网络主题探究活动在实施的初期主要是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单元计划的制定,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以后逐步形成现有的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模式:
1、确定主题:主题的确定是探究活动进行的基础。聋校教材中蕴涵着不少有利于聋生探究学习的内在因素。教师要挖掘教材,加强分析,尽可能地为聋生提供适于探究学习的素材。另外,教师要留心聋生生活的一些真实问题,有意识地加以收集并提供给聋生作参考,并且引导聋生观察、思考周围的现象,鼓励聋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确定主题。
2、提供资源:在提出探究主题后,教师尽可能为聋生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为主题探究活动提供资源保障。这些资源目录和网址除了教师预先制作的部分网页外,大部分资源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在文件中做为超链接指向万维网上的信息。提供给聋生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网上的发现,也包括图书馆里的资源、生活中的各类资源。
3、收集资料: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整个班级的学生要明确分工,围绕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收集相关资料。在收集资料时我们提倡同伴间的合作,让聋生自由组合寻找自己满意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究、学习。收集资料的途径以网络为主,但不排斥其他各种途径。聋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把关、点拨。
4、加工信息:在探究活动中聋生下载了不少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这些原始资料通常是原封不动地汇总起来,在活动课上利用我校的校园网或者是移动硬盘,将信息传送到教室里的大屏幕电视机上,进行集体浏览。在浏览过程中将许多雷同的信息去同求异后,整合成比较全面完整的信息,而对已知的信息并不是简单删去了事,而是和聋生手头的资料进行对比,通过补充完善,丰富信息量。由此逐步培养聋生分析、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5、完成作品:聋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以收集到的资料为依据逐步得出探究结论。他们的探究结果主要从两方面展现出来,一是集体完成由学校设计的聋生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汇报表格,二是每个人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完成作品,展现自己的探究结果,可以是一篇总结文,可以是一组演示文稿,也可以是一些简单的网页,还可以是一份电子小报或手工简报等。
6、交流评议:我校主要是通过自评、互评、师评这三种形式,让聋生知道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为了使评价有据可依,学校从探究态度和探究能力两方面设计了量表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量表或自行设计一些量表来评估聋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包括他们的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尽可能简洁明了,便于聋生理解。
聋生在交流评议以后,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通过修改网页,调整自己的演示文稿,重新设计电子小报并进行作品展示。使这些作品成为共享的资源,从而也激发了聋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五、课程评价
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聋生经历、感受和体验合作学习,培养聋生的问题意识,锻炼聋生实践能力,提高聋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在活动中注重过程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采取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评,引导聋生自觉总结学习方法,判断学习效果,促进聋生自我发展。通过互评,使聋生深化所学知识,培养聋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师评则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师评,帮助聋生领悟探究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启动聋生的创新意识。“三评”的评价方式始终贯穿于活动的各个阶段。具体评价内容见所附量表。
六、实践效果
(一)提升了聋生的信息素养
在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中聋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软件,获取必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通过实践,聋生收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培养了聋生勇于质疑解疑能力
提问是开展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基础,没有问题的生成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鼓励聋生质疑、解疑,使聋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初步具有提出综合问题的能力。网络既拓宽了学生解疑的渠道,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提高了学习活动中的自我反馈和调节能力。
(三)培养了聋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极力倡导聋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通过团队互助共同促进探究目标的达成。这既有利于聋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可培养聋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同时使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得到施展,普通学生得到锻炼,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
(四)形成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案例系列
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探究领域也不断拓宽,逐渐形成了以下网络主题探究案例系列:
九年级《珍惜生命》《漫游童话王国》
八年级《只有一个地球》《抗美援朝》
七年级《仿生学》《探索科学家的成功之路》
六年级《中国传统节日》《富饶的西沙群岛》
七、反思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感到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1、探究主题的生成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语文学科中生成的探究主题偏多,而其他学科生成的探究主题几乎没有。
2、聋生的探究能力较普通学生薄弱,对聋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还要进一步关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于不同的帮助,使每个人的探究和学习都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3、在网络环境下解决问题,是一个在时间上,组织管理上相对松散的学习过程,如何切实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也要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