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康庄 杨七平
为了满足聋生的多元需求,提升聋人受教育的层次,进一步完善上海大中小学衔接的聋人教育体系,自1996年9月开始,我校遵照上海市教委的指示,办起了全日制聋人高中班。在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和市教委教研室的指导与帮助下,经过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聋高中办学方面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职业高中,又有别于普通高中的“双证”、“双预备教育”办学模式的新路。所谓“双证”,就是聋生在高中毕业时经过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上海市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和美术中专毕业证书两张证书;所谓“双预备教育”,就是既是升学预备教育,又是就业预备教育。聋生在校四年学习期间,学校既重视文化知识课的教学,为他们将来升学深造和终身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又重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做到一专多能,使他们能凭借精湛的专业特长和谋生本领做到自立于社会。
自创办聋高中以来,至今已有六届共202位学生毕业,他们中有131名学生分别考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等高校继续深造;其他因经济拮据等原因不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大都能凭借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六年来我校聋高中班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率都在96%以上。详见下表:
实践证明,我校“双证”、“双预备教育”的聋高中办学模式是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的。这一办学模式的成功源于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理念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既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又适合聋生实际需要和身心特点的聋高中办学模式。本文试就我们在聋高中的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方面的思考与探索谈点粗浅体会。
一、课程目标——努力做到“八个有”
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我校在创办聋高中之初反复探讨的问题。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不能不联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在当前情况下,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致上有两种:一是升学,二是就业。为了选择合理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模式,我校考察了外省市兄弟特教学校的聋高中,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从中了解到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聋生的学识水平总体滞后于同龄健听学生。基于此,如果照搬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那么毕业时选择就业的聋生在与同龄健听学生的竞争中必将处于劣势。在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时,我们也了解到,聋生具有许多优于同龄健听学生的特点,如视觉观察较敏锐,对动作的模仿性较强,长期的以目代耳,对色彩较敏感,心灵手巧,做事能专心致志等。为此,在创办聋高中时我们提出了聋生与同龄健听学生的学识相比是“相似而不相等”,“等积而不全等”的观点。所谓“相似”、“等积”,是指高中毕业的聋生和同龄健听学生相同均达到了相应的合格的水平;所谓“不相等”和“不全等”是指由于听力障碍的原因,高中毕业的聋生的文化知识总体平均水平虽不如健听学生,但在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健听学生。
基于上述认识,再考虑到作为上海地区唯一一所聋人高中办学应有兼容性,能满足聋生在升学和就业上的多元需求,我们最终确定聋高中课程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民主与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简而言之,就是要努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做到“成长有理想,学习有基础,专业有特长,升学有希望,就业有出路,竞争有优势,发展有空间,生活有质量”。
二、课程结构——分科与综合兼顾 文化与专业并重
(一)课程的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我们没有照搬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而是在聋高中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调整,形成了目前由文化基础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和实践活动类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
文化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文科、生命与科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身等。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为他们将来升学深造和终身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图案、国画、美术字、电脑绘画、设计与创作等。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专业技能,既使毕业时选择就业的学生凭借所学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本领能自立于社会,同时也可为选择升学深造的学生打下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因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等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在招收聋人时,都将素描、色彩等专业课程作为高考的专业加试科目。
实践活动类课程主要包括学校文化活动、班级与共青团组织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以及由文化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延伸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兴趣小组等活动。这类课程主要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程结构特点
课程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德、智、体、美各育都要通过课程体现出来,我们确定的培养目标也需要通过课程结构体现出来。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我校聋高中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与调整,我们努力使我校的聋高中课程结构具备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均衡性。课程是一个系统,它的最优化的组合应该是各种课程的均衡设置。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就是要把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不同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保持一种合理的比例。由于我校聋高中办学是要同时满足不同聋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多元需求,因此必然要涉及到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比例问题。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为多少才合理?我们倾向于1:1左右,但这一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应随年级的不同和学生学习课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实践下来,我们初步认为高一年级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为2:1左右(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二年级则为3:2左右,高三、高四年级则为1:1左右为宜。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为多少才合理?实践下来,我们认为就美术专业而言,应小于1:1,因为对于文化基础整体较弱的聋生来说,只有让他们在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二是综合性。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是针对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从促进发展的高度、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提出来的。而我校聋高中课程结构之所以具有综合性,除了上述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与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相比,在课时总量相同的情况下,为满足聋生的多元需求,我校聋高中还需开设大量的专业课。这些专业课的课时从何而来?这就不得不促使我们对一些学科进行整合。目前我校聋高中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为:一是加强学科内容的综合,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课在内容方面有不少重叠之处,于是我们将这三门学科的内容加以整合,合三为一,只开设思想政治课,但该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不少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的内容;二是设置综合课程,如将历史、地理学科整合为综合文科,将青春期常识和聋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有关生物、化学、物理知识整合为生命与科学;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定期深入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每年组织学生赴外地写生等。
三是选择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人与人之间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作为学校应切实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提供可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目前我校聋高中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主要体现为:一是部分文化学科实行“走班制”教学,如针对同一年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英语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教学内容与要求分为A、B两个层面,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层面来进行跨班学习;二是开设与成立了不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兴趣活动课和学生社团,如学生口语朗诵小组、篮球队、田径队、学生小记者团、学生艺术团、学生心理社团等,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三是高四年级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来实行升学与就业的分流,让他们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各得其所。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在高四第二学期时安排到学校推荐或自己联系的单位去实习。
经过十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应该说我们在聋高中办学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效,报考高等院校的同学都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和美术专业基础。近几年来,我校报考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大都能达到该校的录取分数线,而且在全国众多的考生中成绩都能名列前茅,2005年的俞颖和2006年的盛焕同学都分别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参加工作,走上就业岗位的学生也因其比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外滩3号等对员工要求很高的高消费外资企业,都有我们的毕业生在那里工作,而且他们还希望与我校保持联系,继续输送优秀毕业生。但是,我们也看到,时代的嬗变、社会的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在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改进课程评价、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以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聋校特点的聋高中办学新路。
(作者单位: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