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峰梅
刘嫣
张旭巍
“书声朗朗,笔墨飘香。”漫步二师附小的校园,眼前出现的是孩子们一张张健康可爱的笑脸;耳边响起的是孩子们一串串欢乐的笑声。但就在这一群健康、活泼的身影中,你会发现一个特殊的孩子,她脚步蹒跚,动作迟缓,似乎与周围的孩子是那样不相称。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孩子开启了二师附小特教探索的大门。
回想2002年的一天,小周的家长登门造访,那急切的恳求至今令我们难忘,“我们走访了一所所学校,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拒绝。在一家人近乎绝望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你们二师附小,孩子太可怜了,太想上学了,恳求你们帮帮她?”望着家长近乎哀求的目光,考虑到孩子的不幸和成长,学校特地派人上门家访,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最终接纳了这个孩子。由此,揭开了我校特教工作的序幕。
爱的教育创造了奇迹
这位送教上门的小周同学是一个因新生儿重度黄疸引起的脑瘫病孩。她的肢体残疾明显,不能独立行走,较长时间的站立都会摔倒。她虽然能步履蹒跚地走上一小段路,但她走路时,一手作托物状,另一手似踏步踏的后摆臂,让人看了非常担心她会摔倒。坐正时,一开始能保持端正的坐姿,时间稍长些,身体便会歪斜,手也开始不听使唤,手指自然翘起,平常的翻书动作,她也完成得很困难,几乎用一半的身体压住书,另一只手用整个手掌翻动书,手不能握笔,更谈不上写字了。
通过交谈,我们发现小周的智力情况尚可,由于家庭教育环境较好,小周的父母,外婆承担起了孩子早期教育,所以小周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特别在语文方面听、说、读已达到小学两年级水平。综合各方面条件,我们本着“一个也不能少”的想法开始了送教上门。多位老师加入了这一志愿者行列,特别是二(2)
教师的实践
【爱心送教扣心扉】
参加送教活动的志愿者老师组成教研小组。在送教上门前,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如何把送教工作做好。大家各抒己见,纷纷表示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殊情况,为她度身制定教学计划。送教时,我们把课件复制到小周的电脑里,尝试运用课件帮助小周学习二期课改的新教材。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励志的好文章。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不断地鼓励小周,树立信心,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德育品质的培养整合在一起。有一次,学到一篇课文《创造“奇迹”的人》。课文讲述了海伦凯勒的故事。海伦的不幸以及她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小周学了课文后深有感触地说:“海伦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比我多得多,我的困难和她是不能比的。”马上鼓励小周道:“虽然你不能正常行走,这是不幸的。但是,你比海伦幸运得多。”小周接着说:“是啊,因为我的身边有一群关爱我的人,我要向海伦学习。”我俩一起兴奋地说:“对,学习她坚强、勇敢、永不放弃------!”
我们的了解加深了,我们的友谊增进了,她多么希望能结识和她同龄的伙伴呀。教师时常在思考:只有老师送教的爱心活动难免在孩子的心目中显得单薄了些。我想小周是三(2)班的一员,让我班学生一起来关心她、爱护她!通过我的倡导学生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我们到和平公园开展活动特地邀请了小周一起参加。在公园里,队员们争着搀扶小周,争着和她一起驾驶碰碰车,连平时行事卤莽的小彭同学也格外细心,不时询问小周,口渴吗?要喝水吗?走累了吗?要歇歇吗?小队长戴同学主动把射击游艺项目得来的奖品送给小周——“伙伴”活动使小周交到了朋友,性格更加开朗活泼了,全班同学也从帮助小周的活动中更富有了爱心,提升了道德素养。
【爱心课堂伴成长】
由于送教的时间与所学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小周一家也有心让她进入课堂学习,小周更加渴望生活在集体中。在特教教研员
如何完成作业和进行学习评价呢?我们利用电脑辅助小周作业及阶段性评估。语文、英语学科我让小周用电脑答卷。在电化教室里,小周静静地用手指敲击键盘,把考卷上的题目答案输入电脑。一份一般学生标准用时100分钟的语文卷,她花了整整三个小时答题完毕。我把这份特殊的试卷保存,打印了出来。数学学科我采用小助考方式。我为她专门配备了一名自愿者,他是我班品学兼优的学习委员。小助考所起到的作用实际上是反应了小周的思维,他帮助小周把其思维的反应呈现在考卷上。由于小周手部肌肉痉挛,我就让她敲击计算器键盘来替代打草稿。在整个过程中,对小助考来说,他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并用具体的行动给予了别人最需要的关心与爱护;而对于小周来说这不光是数学逻辑能力思维的训练,也是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
【爱心换来星星亮】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我们愿用最最真诚的爱编织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在一次征文活动中,小周积极参与。她的作文《我真了不起》,获得全国“英才杯”
征文二等奖。文章写出了真情实感,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感激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对于一个脑瘫的孩子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六月,她毕业了,以特殊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完成了小学毕业考试卷,升入到高一级学校就读。毕业典礼上,小周甜甜的笑容,妈妈深情的话语让在场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们为之动容、流泪。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志力,靠着家长的细心呵护,靠着老师三年多精心培育,小周能健康成长,这怎么不是一个爱的奇迹呢?
爱的浇灌滋养了弱苗
小张是一个被医生诊断为重度抽动症的孩子。在他上三年级的时候,他的病症才开始引起父母的关注,继而病情加重。发病时,他的全身肌肉乃至内脏器官都处于剧烈的抽搐状态,严重时,甚至几个成人都无法让他在床上平躺下来。正是由于这频发的病症,使得他无法正常学习,因而他不得不在家休学半年。2005年9月,小张的病情略有稳定,考虑到孩子将来的发展,家长向学校提出让孩子复学的请求。鉴于他休学半年,为了减轻孩子在学习和心理上的压力,学校建议让孩子仍旧进入三年级学习。抽动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病症,他除了抽动症状外还伴有一些其他的共存病症。最为棘手的问题便是他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星期一综合症”。每逢周一,极度抑郁的情绪以及恶劣的心境,和那反复出现的抽动状态,使他无法走进课堂来面对同学
教师的实践
【用爱耕耘集体的沃土】
在最初的日子里,我也做过很多尝试和努力,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能力、专业知识、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仅凭我一人之力是绝对办不到的。如何让这棵病弱的苗重新扎根于集体的土壤,使其再次焕发生机,逐渐地成长呢?校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召集了家长和我们
每逢周六或周日时,我都会主动给他打一个电话,询问他周末的趣事,告诉他下周班级精彩活动的安排。小张常听得兴奋不已,巴望着星期一早点到来。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虽然他的心境开朗了许多,但间歇发作的抽动症还是常常折磨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每当他发病的时候,我们办
由于这次的帮教计划得到了学校全方位的支持,方案实施的一个月后,他的“星期一综合症”的症状明显减轻了。一个普通的星期一早晨,我正在班里检查着早读情况。突然,他来了,背着书包,脸上挂着笑,手里还捧着一个大盒子。“老师,我来了,班级里的挂钟坏了,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了!”立刻,他的举动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一个学期下来,他成了大家最尊敬的大哥哥,他关心集体,待人和气,大家都喜欢他。大家并不知道他得了什么病,只是觉得他有时会身体不好,每当他有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尽力帮助他。以至于原先班里那最调皮的女生也开始嫉妒他夺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
【用爱感召受伤的心灵】
这个休学大半年,靠药物镇静,
感悟与反思
从小周、小张这两个特殊教育的案例,引发了我们对特殊教育的许多思考和实践。学校特教工作以“爱”为核心的理念,从“一个也不能少”也发展到了“一个也不能掉队”。
学校成立了特殊教育教研小组,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建立了资源库,为这些学生编排他们适合的学习内容;组织了学生志愿者,伙伴共进。2005年,我校筹建了资源教室,购置了训练器材,让特殊的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这些有效的措施促进了我校特教工作的发展,但也有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从而打造我校特教工作特色。例如:如何发挥校内、校外各种资源为这个群体搭建平台?以及在考虑到为肢体残缺,情绪障碍,低智商等特殊学生的基础上,再为校内部分优等超智商的学生提供个别化、个性化的特殊教育等等。
我们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特殊教育事业更是爱的事业,我们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为特殊学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附小的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个附小老师的心愿,因为他们快乐,所以我们更快乐!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