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幼儿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俞丛晓  王宜韵

 

“融合教育”于上世纪5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在我国就是随班就读这种安置形式。我园是一所普特融合的教育机构,自1995年开始招收智力障碍儿童,历经十余年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对智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经验。开展学前特殊教育研究以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5年我园以融合教育为课题,探索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融合教育模式,为不同程度的残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融合教育的模式

(一)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在融合教育活动过程中以特殊幼儿发展为立足点,始终贯彻发展性原则,设置好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每个阶段的活动都要考虑特殊幼儿的实际情况,让特殊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丰富经历。

2.开放性原则

普特融合教育活动注意时空的开放性与融合群体的开放性。空间可以从教室扩展到操场、资源教室等空间;时间可以从上课扩展到课堂外的一切时间;融合的伙伴也应是开放的。

3.互助性原则

让特殊幼儿不仅要学会乐于接受帮助、主动求助,在接受普通幼儿的帮助的时候要心存感激。同时还要学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

4.个别化原则

由于特殊幼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是个体内各方面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充分考虑目标的个别化,根据特殊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使每位特殊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二)全融合与半融合教育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园就读的12名特殊幼儿,其中5名幼儿为自闭症,5名幼儿患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1名是唐氏综合征儿童,1名为言语障碍儿童。其中9名是男孩,3名是女孩。我们将医生、教师的专业评估和家长的评定相结合,根据研究对象的评估结果,按幼儿的残障类型和残障程度分别安置于全融合(2名)与半融合(10名)两种模式中。

 

1.全融合的教育模式

全融合模式,就是指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幼儿园正常班内,与正常幼儿一起生活、学习,教师针对其残障类型、程度,在特定时间对其进行个别训练,补偿其缺陷。

安置在全融合模式中特殊幼儿的融合教育渗透于在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因此我们突出了普通教育中的个别化教育,表现为:

1)普通班一日活动中的个别化教育。包括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集体教学和生活活动的个别训练和指导等。主要由普通班教师教育与训练,保育员与幼儿配合与协助,普通班教室为主要活动场所。训练指导的时间长短依据每个特殊幼儿具体情况而定。

2)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由特教班教师教育与训练,特教班教室及各资源教室为主要活动场所。每周三至四次,每次训练时间为15分钟。

3)家园共训的个别化教育。由特殊幼儿家长教育与训练,特教班教师巡视指导家长,特教班教室及各资源教室为主要活动场所。每天一次,每次训练时间为30分钟。

当然,安置于全融合模式中的特殊幼儿除了日常生活与学习都在融合的环境中进行,他们还要跟随普通班的幼儿一起参与特教班幼儿的融合活动。

2.半融合的教育模式

半融合模式,就是指在普通幼儿园内设置特教班,将特殊儿童安置在特教班,在某些特定时间与正常儿童一起活动。

安置在特殊班中儿童,平时接受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渗透于在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因此,融合教育活动对特教班的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其融合教育形式突出表现为:

1)参与普通班的活动。包括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由普通班教师教育与训练,特教班教师观察与记录。普通班教室为主要活动场所,每周特定时间,具体训练时间与长短依据每个特殊幼儿评估情况而定。

2)普通班幼儿轮班来特教班。普通班幼儿定期轮流与特教班幼儿一起活动,由特教班教师教育与训练,普通班教师配合与协助。特教班教室及各资源教室为主要活动场所。每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为30分钟。

3)全园性普特融合大活动。礼堂及操场为主要活动场所,平均每月一至两次,每次活动时间为60分钟。

4)志愿者参与家园共训融合活动。由特殊幼儿家长教育与训练,高校志愿者配合与协助,特教班教师巡视指导。特教班教室及资源教室为主要活动场所。每月两次,每次活动时间为30分钟。

安置于半融合模式中的特殊幼儿除了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需要个别训练与指导外,他们比安置于全融合模式中的特殊幼儿更需要有针对性地个别训练和家园共训这两种训练形式了,因此对他们个别训练的时间比全融合模式中的特殊幼儿更长。

例如,杨某和汤某都是自闭症儿童,但是杨某的自闭程度轻,汤某的自闭程度比较严重。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将杨某安置在全融合模式,汤某则安置在半融合模式中。在融合活动中,由于杨某的言语语言能力是弱项,我们主要在这一方面多加引导、训练;而汤某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有严重障碍,我们就延长这方面的训练时间。

二、融合教育的教学方式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要求在一个由26名幼儿组成的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任务。其实质为在伙伴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幼儿通过教师指导或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会表现出潜在的发展水平。融合教育中,我们为特殊学生安排几名固定的伙伴(一般选择大班幼儿),通过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如用绘画、粘贴等方式完成一幅作品等。通过合作式学习,让特殊幼儿在正常幼儿的支持下,获得成功的体验。

2.游戏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活动,它最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是如此,特殊儿童通过游戏获得快乐、经验、技能,从而发展了能力。在融合式教育中,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安排参加不同的游戏,如自闭症儿童有严重的沟通障碍,我们安排他们参与角色游戏,让正常儿童在游戏情景中主动与他们交流,让自闭症儿童体验如何与人交往。脑瘫儿童在肢体动作方面有障碍,我们安排他们更多地参与户外体育游戏,让正常儿童帮助他们参与游戏,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3.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比如在中班主题“好吃的水果”中,普通班教师带着班里的幼儿和参加集体教学活动的特殊幼儿一起去水果店买水果,在真实情境活动的过程中,特殊幼儿不但认识了各种常见的水果,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相信以后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水果时更能体现出其主动的一面。

三、融合教育的评估

1.日常活动评价

每日测评一次,内容为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每一环节。安置于全融合模式的幼儿由普通班教师评测,安置于半融合模式的幼儿由特教班教师评测。

2.融合活动评价

每周测评一次,以描述性语言为主,根据一周特殊幼儿参加融合活动的观察与记录,做出最终的测评分析,为下一步融合活动计划的制订作参考。

3.综合能力评估

每学期末测评一次,对幼儿的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六方面的能力以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情况,分析其取得进步的方面,运用的训练方法,还存在的困难与障碍,如何调整下一阶段的教育方案。

4.家长问卷测评

每月测评一次,以问卷形式为主。特教班教师和普通班教师共同编制问卷,提问形式以半开放为主,问卷内容主要了解家庭训练的效果、反馈及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主。

四、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

1.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采用合理的安置形式。

由于特殊幼儿差异很大,因此针对不同情况采用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安置形式,主要有全融合和半融合的形式,在全融合形式中,要关注对特殊幼儿的个别化训练,在半融合形式中,要注意针对不同障碍幼儿安排合适的融合时间、次数和活动。

2.采用的教育方法与形式要有利于开展融合教育活动。

由于特殊幼儿的基本情况各不相同,在确保其发展的过程中,可采用的教育方法也是多样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有利于融合教育的开展。大多数残障儿童今后都要走上社会,越早开始培养其融合能力越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研究也表明融合教育不仅有利于特殊幼儿的发展,也有利于普通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我们不必担心融合教育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应该以此为基础开展各类活动,促进所有儿童的健康成长。

3.多方人员的通力合作是融合教育开展的有力保障。

1)普通班教师与特教班教师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专业水平的教育团队。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幼儿在融合活动中的表现、与正常幼儿之间的交流、参加融合教育活动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等等,正常班教师是亲历者,是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有时没有特殊班教师的陪同,正常班教师更有资格对特殊幼儿参加融合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

2)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在特殊幼儿的教育与训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对自己子女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家长参与对幼儿的训练,能为我们提供幼儿在家庭中的一些特定表现的信息,使我们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更为了解,因而能制订出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3)志愿者成为联系幼儿园、家庭、社会的纽带。某高校党支部的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我园的融合教育工作,在活动中,他们渐渐认识特殊幼儿的特点,了解特殊幼儿存在的问题,有些志愿者和特殊幼儿还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里,熟悉幼儿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抱有同情之心,愿意无私地帮助特殊幼儿。特殊幼儿都很喜欢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特殊幼儿家长也愿意和这些志愿人员一起训练孩子,甚至谈谈心里话。他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二)思考

1.普通班教师的专业技能亟待提高。尤其是班里有全融合特殊幼儿的教师,除了要了解一般的特殊教育知识,更要掌握一些特殊教育技能,如儿童不良行为矫正等等。

2.争取得到残联等机构的支持,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进行融合教育活动。

3.进一步通过志愿者联系社会让更多的人接纳特殊幼儿。

(参与研究的人员:钟民莉王莉萍 居敏 黄艳华 姚佩英等)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西凌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