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浦江岸 花开满园今更艳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上海市聋校加强德育工作纪实

沈幼生

 

2004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纲领性的文件。它像骀荡的春风吹进校园,它像璀璨的明灯指明方向。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春回大地、桃红柳绿的日子里,笔者先后走访了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第四聋校、浦东特殊教育学校、闵行启音学校和第一聋校这五所特殊教育学校。校园里、操场上、教室内,所能感受到的不只是盎然的春意和聋生的笑靥,那处处显现出的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都在告诉你:我们迎来的不仅是自然界的春天,也是德育工作的春天。

尽管只是走马看花式的了解,尽管只是浮光掠影般的印象,但是,笔者还是要从中撷取一些镜头和片段,把它呈献给读者,从一个侧面反映上海聋校的领导、教师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所作的努力。

一、以德立校,育人为本谱新章

在新时期,肩负育人重任的中小学校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明确的阐述:“要从增加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在同一个讲话中,他还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要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在采访中,我感到这几所学校的领导、教师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贯彻实施《意见》的精神,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

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是五所聋校中唯一一所高中段的特殊教育学校。该校建校60年来,已向社会各条战线输送了近二千名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材和合格劳动者,其中不乏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佼佼者。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为了让聋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做人,最后达到学会生存的目的,该校围绕“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在德育工作上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弘扬主旋律;

二是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坚持高标准;

三是以自信、自理、自强、自立为口号,突出主体性;

四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强调渗透性;

五是以社会为大课堂,加大开放度;

六是以各项教育活动为载体,体现多样化。

为了使德育目标和要求细化、活化和行动化,学校在全校深入开展了“十爱十讲”活动,即爱自己,讲自强;爱父母,讲孝敬;爱他人,讲礼貌;爱同学,讲友爱;爱名誉,讲诚信;爱学习,讲勤奋;爱劳动,讲自觉;爱集体,讲进取;爱家园,讲环保;爱祖国,讲奉献。“十爱十讲”活动的开展,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校连续十多年来都被评为区文明单位,连续二届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师生员工中没有发生过一起犯罪案发率。

德育为首抓方向,这成为上海各聋校领导的共识。上海第四聋校是一所有70年校龄的老学校,连续多年来学校都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也是上海市特殊教育示范校和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该校不仅在聋童语言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德育工作上同样取得骄人的成绩。该校领导认为,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必须有正确的德育理念来引领。为此,他们从德育工作的要求和聋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出发,确立了这样的德育理念: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个聋生的发展,从认识到每个人,包括残疾人都有其无可替代的生命价值出发,尊重其个别差异、满足其教育需求、释放其潜在能力、彰显其生命价值。第二,德育工作不能“空对空”,必须以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玩中体验,在实践中补偿,在感悟中发展。

为此,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他们坚持这样四项原则:

一是把培养聋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增强自信心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是把加强德育工作和深化课程改革、补偿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不搞单打一。

三是精心设计、组织和开展各项德育活动,让聋生在活动中展示才华、发展个性、体验人生、完善自我。

四是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德育资源和家长的力量,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老树著新枝,花开灿如锦。在这两所“年届花甲”的特教学校里,我感到“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理念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正在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和行为中去。

二、德智渗透,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采访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学校处处是德育课堂,教工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句话有真理存焉。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德育和其它各育又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是“合则两利,离则两伤”。德育工作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有课内和课外之别,但其指向都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促使其健康成长、成功成才。在这一方面,各所聋校的领导都是深谙此道的。

课堂教学无疑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各校除了都从学校实际出发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班队会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显性德育课程外,还要求各学科在教学中努力贯彻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颁发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无声的教育。

为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现场展示,我来到了第一聋校。明媚的春光下,校园里浅绿深翠、姹紫嫣红。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投资一千多万元修葺改建后的校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所被评为“上海市绿化学校”、“上海市花园单位”、“全国绿化400佳”的学校其校园环境固然让人为之赞赏,但该校以“超越障碍,多元发展”为办学理念,力求让每个学生在“绿色校园”里陶冶身心,在“书香校园”里积累底蕴,在“康复校园”里启音聪慧,在“艺术校园”里施展才华,在“活力校园”里强身健体,在“生活校园”里体验温馨的实践和尝试同样令人注目。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的现状,该校决定把开展“讲诚信,树自信,传美德”主题系列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着力点,要求聋生诚信求知,做一个好学生;诚信做人,做一个好孩子;诚信交友,做一个好伙伴;诚信处世,做一个好公民。环绕这四个方面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勤奋好学、遵纪守法、自尊自信、敬老爱幼、信守诺言、团结友爱、宽容忍让、学会负责。

为了让学生懂得“做事应讲诚信、为人须有诚信、和谐社会离不开诚信”的道理,各学科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语文课结合《花瓶打碎了》、《掩耳盗铃》等课文,让聋生懂得要做一个实事求是、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的好孩子。美术课教师在讲几何图形时因势利导,教育学生要像四条直边、四个直角的正方形一样站得正、行得直,做一个稳重踏实、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该校教师还编写了三册校本德育教材《中华美德手语故事——诚信篇》,其中收录了诸如“曾参杀猪立信”、“范仲淹信守诺言”、“陆元方诚信卖房”、“华佗学无止境”等小故事。这些故事寓大于小、通俗明白,易于收到入耳入脑的效果。

闵行启音学校在对学生加强行为规范教育方面所做的创造性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作为连续四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获得“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铜牌学校”称号的启音学校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很有特色。他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分别制订了各年级段的行规教育目标:一至三年级,要求学会基本的行为规范,懂得好的行为习惯能得到肯定和赞扬;四至六年级,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初步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七至九年级,要求学生对行为规范进行内化,由他律逐步转化为自律,并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人。为此,他们把行规的60条要求归纳为10个项目,每个月重点抓一个项目,务求落实,抓出成效。

行为规范教育是基础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校都十分重视。让我产生浓郁兴趣的是该校创建的《行规与我同行》的主题教育网站,它不啻是德育内容和手段的一个创新。启音学校是教育部挂牌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已经领先一步。他们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领域之中,构建一个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声像并茂的交互式网络平台,对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够起到其它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这个辟有“行规导学、制度导读、礼仪导训、实践导行、资源导寻、成果展示”等栏目的网站已经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朋友。在这个主题网站上,聋生可以运用学到的信息技术通过论坛、聊天室、BBS,以问题咨询、心灵相约、友情链接的方式同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匿名、双向、多向的平等的沟通与无拘无束的交流。学校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发布相关教育信息,对聋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行规教育。

现在,这一主题网站的资源库容量已达14.8G,提供视频图像120个片段,共计180分钟,示范实例60个,各类有关行规内容的介绍和交流信息千余条。主题网站以其形式的新颖性和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学生普遍的喜爱和欢迎,并被推荐到全国参加主题网站的评选。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由于各校都能根据新时期的需要,优化德育内容、手段和方法,在“发现闪光点,找准切入点,激发共鸣点”上下功夫,做到寓大于小,化虚为实,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聋青技校为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卓尔成才,出版了校本德育教材《创造辉煌》,编写了一批把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其中的《科学》、《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校本教材。第四聋校和浦东特殊教育学校为全面记录残疾学生行为上的点滴进步,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留下成长的轨迹和珍贵的回忆,专门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和“学生材料档案袋”。正因为有这些特教园丁的细心呵护和辛勤付出,才使这些晚放的花朵也能绽放出如此灿烂的笑容。

三、温馨校园,一枝一叶总关情

春天的校园是美丽的。徜徉在这几所学校的校园里,只觉和风拂面、花香扑鼻,只见百花吐蕊、林木蓊郁,让人赏心悦目,有美不胜收的感觉。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心下,各校的办学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学校成为美丽的花园、求知的学园、生活的乐园、温馨的家园这“四园”式学校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

浦东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建校才5年的新学校。但是超越式的发展使该校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佳绩,他们获得了“上海市特殊教育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等殊荣。该校的硬件堪称一流。那花红树绿的优雅环境、错落有致的校园布局、高大宽敞的教学大楼、齐全先进的场地设施无疑为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该校领导深知,硬件只是“躯壳”,只是一个外在表现形式,只能说是“基础工程”。要建设校园文化、培育学校精神,只有加强软件建设,从教育思想、理想追求、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构建“灵魂工程”,才能真正把学校建设成育人的摇篮和辐射精神文明成果的基地。

为了让校园环境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艺术化,为了让学生置身在“让墙壁也能说话”的隐性教育环境之中,学校分三期开始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第一期,他们精心设计了工艺廊、陶艺廊、书画廊。那造型古朴别致的陶艺作品,那色彩绚丽夺目的丝网花卉,那或沉稳或秀逸的书法条幅都出自于学校师生之手,这让来校参观的比利时王妃也啧啧称奇。第二期,他们对学校走廊、教室的墙壁进行美化布置,名人名言、图画照片、学生习作,让学生在这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氛围中时时受到启迪和激励。第三期,他们对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进行设计和优化,现在已经形成以“一墙”——文化墙;“二栏”——宣传栏、荣誉栏;“三廊”——工艺廊、陶艺廊、书画廊;“四电”——电子刊物、电子屏幕、电脑网络、学校电视台为载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这看似无痕的隐性教育中,学生受到的熏陶可能是刻骨铭心的。聋生尽管在听力语言上有残障,但他们同样对艺术充满热切的向往,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为此五所聋校都开展了各种怡情育德、增知审美的校园文化活动。聋青技校的学生艺术团闻名遐迩,在历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上海国际哑剧节、亚洲蒲公英之花音乐节、亚太特奥会文艺专场和残运会开、闭幕式上,该校艺术团都有精彩的节目演出。近年来,该艺术团公益性演出200余场,观众人数达20多万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项近80项,其中全国级奖项38项。参加春晚《千手观音》演出的中残联艺术团演员刘艳和单仁冰以及在东视“莱卡.加油好男儿”比赛中勇夺亚军的宋晓波都曾是艺术团的成员。以该团成员为主的上海残疾人艺术团去日本巡回演出,广受好评。第四聋校每年举办的艺术节和体育节都被聋生视为盛大的节日、欢乐的嘉年华。每届艺术节都确定一个主题:第一届是“美的礼赞”;第二届是“演校园故事,展自我风采”;第三届是“做可爱小主人,为世博添光彩”;第四届是“爱上海,爱卢湾,爱校园”;第五届是“民族情,民族风1——56个民族56朵花”;第六届是“民族情,民族风2我成长,我快乐”;第七届是“文明礼仪伴我行”。该校的体育节也开展得红红火火。2006年,第四聋校还主办了有全市五所聋校师生参加的“狮龙杯”校际篮球大奖赛。闵行启音学校也是每年节庆不断。笔者去该校参观那天,正逢学校举办名为“走进文学,品味书香”的读书节。走廊上那一块块图文并茂、琳琅满目的展板上展示的是聋生自己编辑的以“我与经典同行”为主题的手抄小报和电子小报、自己设计制作的写有“我最喜欢的名言”的精美书签、冠以“我与名著交朋友”标题的读书征文。喜爱美术的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为“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等小故事配画和制作藏书票。礼堂里人头攒动,笑声不断,原来同学们正在兴致勃勃地演出自编自导的童话剧、课本剧。教室里正在举行的是“与名著相约”的欣赏讲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了聋生“求新、求美、求知、求乐”的精神需求,在活动中他们进一步懂得了如何行事,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培养了爱国情感和人文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四、社会实践,渠清缘有活水来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校教育自然也不能是封闭的教育。各所聋校遵照《意见》中提出的“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意实践教育”的精神,把社会德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让聋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接受教育,汲取养料,增强抵抗不良思想侵蚀的免疫力。

第四聋校地处市中心的卢湾区,这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有着人文历史积淀而且当前社会、经济又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城区。为了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学校精心设计、组织了包括“走进名人”等内容的以“学校情、卢湾情、上海情、祖国情”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学校附近有着众多的名人故居和优秀历史建筑,这些以物质凝固状态呈现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建筑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于是学校教师自己动手编写了供语文课和活动课使用的校本乡土教材。教师带领学生去“一大”会址、毛泽东故居、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周(恩来)公馆、韬奋纪念馆、鲁迅纪念馆等处参观访问。学生在活动前后从网络、书报上广泛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名人名言、生平介绍、学习心得等形式展示活动收获。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里,学生不仅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而且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在了解家乡的昨天后更增强对今天生活的热爱,也坚信明天一定更美好。

社会是道德实践的大课堂,生活是印证道德认知的教科书。聋青技校同样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组织学生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升华中内化。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德育工作,学校与上海市作家协会、市科教党委组织干部处、市教研室第二联合支部、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刑警803总队、市少年犯管教所、华东理工大学等二十多个单位结成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单位,大大拓展了德育空间,有效利用各种社会德育资源。市科教党委组干处党员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十多年来,该处党员干部与聋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结对活动始终没有中断。在组干处同志的帮助下,学校不仅办起了学生业余党校,还发展了10名学生入党。

五、身正为范,绝知此事须躬行

德育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其实效性不仅体现在“知”,更在于落实到“行”。可以说它是知、情、意、行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人说,现在的学生眼睛像摄像机,耳朵像录音机,大脑像电子计算机,他看重的不只是你的“言”,更在于你的“行”。因此高尚的师德对于教师来说就如花香之于鲜花、光芒之于太阳。教师只有坚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才能收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

浦东特殊教育学校在精心打造师资队伍,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大力推行教师工作承诺制,内容包括:1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2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3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4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5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6替家长分忧——孩子校园生活愉快、安全,家长无须挂念。这所学校不仅有聋生、智力落后学生、多重残疾学生,还有40多名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的脑瘫学生,老师们为了践行自己的承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不但在智力上殚精竭虑,孜孜不倦,而且在体力和精力上付出很多很多。但是他们以“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信心,“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赞誉。

同样,第一聋校领导感到,要培养诚信学生,教师首先要做到以诚立身、以诚立教。为此,他们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扬师风,颂师德,铸师魂”活动,通过学习一代名师、聚焦身边的闪光点来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树立诚信教工形象,党支部开展了教师忌语讨论、文明仪表评比等活动,以倡导文明语言、养成文明习惯,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学校诚信教育中,有一个“讲我所知诚信人”、“找我身边诚信人”、“赞我心中诚信人”的系列教育活动,聋生们所举的很多实例就是取自他们身边所熟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

德育离不开师德和师爱,因篇幅关系,笔者无法在文章中一一尽述。在第四聋校采访时,他们提供给我一摞反映教师育人先进事迹的材料,这里只能摘录几条教师心语以飨读者。

——“用心、用情、用爱去关怀每个孩子”。

——“用爱暖人,以德化人,让每个学生如沐阳光”。

——“身许特教,爱心永恒”。

——“用爱温暖聋童,用爱播撒希望”。

——“真情付出,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

——“以爱心为雨露,以知识为养料,以希望为动力,让缺萼的花朵照样盛开怒放”。

——“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将结出尊师的硕果”。

采访结束,在整理材料、提笔撰文时,我的脑中突然跳出这样两句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年年花开今更艳,万紫千红总是春”。我赶紧把它写下来,以此为本文作结。

(作者单位: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