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标准下聋生语文学习的方式
赵凤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培养聋生学会学习、促进聋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这也是发展聋生智力,培养聋生能力,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近几年的聋校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
“多读”、“质疑”、“合作”和“反思”四方面入手,转变聋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达到了较好地效果。
一、多读,引导聋生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多读。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聋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感悟都要通过读来完成。不让聋生读书,聋生怎么能知道课文讲什么呢?可能一提到读书,有人会认为聋生因语言障碍,主要“以目代耳”,不需要或不能读书,因此很多教师为了“照顾”聋生,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给他们精讲细分,对指导聋生读书,让学习主体“和文本对话”却有所忽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习语文,只有通过读,才能亲身接触到文本,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有哪些不会的词语和句子,哪些地方需要老师指导。对于学习的主体——聋生来说,听会的知识和自己主动走进文本,在读中领悟的知识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听懂,后者则因是自己“和文本对话”“在脑海中建立了与文本中的信息相关联的新的知识结构”而记忆深刻。
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聋校语文教学中,要发挥聋生的主体性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读书,并且要多读,让他们自己通过读来完成新大纲指出的:“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在语文教学中,上新课前我都要让聋生自己先读至少三遍,这样做一是让他们自己走进文本,找出文中的生字词;二是让他们自己了解课本大意,有自己的理解;三是通过读,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困难,上课时就会更认真听更主动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就是要引导聋生读书,针对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适当启发、点拔,使聋生通过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促进语言的内化,同时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掌握了读书方法,受益终生。
二、质疑,引导聋生自悟探究
孔子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聋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是聋生学好语文、激发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应给聋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他们心里没有压力,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聋生通过多读、自悟、质疑,提出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言。教师要善待聋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聋生正在动脑筋认真思考。
如在教学《看企鹅》时,我一开始就让聋生说说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学生很快就提出“谁看企鹅的?企鹅什么样?在什么地方看企鹅的?”等问题。再让聋生读几篇课文后,我又问聋生有什么问题?他们大都提出一些不懂的字词,有几个提出为什么小企鹅知道排队吃食?还有二个同学提出“明明为什么突然脸红了?”这个问题是理解课文的核心,正是我要向学生提问的,学生竟然自己提出来了,这说明学生确实是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的。顺着聋生的质疑,我适当提示,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引导聋生学会质疑,让他们在质疑中多与文本对话,自悟探究,促进了聋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聋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良好地语文素养。
三、合作,引导聋生互动探究
让学生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伙伴的帮助和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学习理念非常一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下的聋校语文学习不应该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聋生,而应该是由聋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自主学习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在师生、生生的互动模式下进行学习交流。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我在引导聋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同时,对一些较难的问题让聋生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协同学习。比如有些同学没有见到过小蝌蚪,我就请见过小蝌蚪的聋生给他们同组的学生讲一讲小蝌蚪的生活环境及形状,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效果比老师讲得还好。在让聋生回答青蛙的样子时,因为课文中有关青蛙外形的句子比较分散,有些是通过鲤鱼和乌龟的话找出来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要完整地找出来有些困难,我就组织他们分组讨论,协同学习、合作探究这个问题。各小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讨论,相互补充,很快找出了答案。
教学中,在聋生自主思考基础上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教学与师生单向交流转变成师生、生生和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不仅有利于使聋生优势互补、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更在于通过组内互动和组间交流、竞争,增多聋生参与机会,自我表现欲得到满足,增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信心和促进交往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反思,引导聋生自我调控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其实,让学生学会反思同样重要。因为让学生学会反思,可以使学生总结课堂得失,自行调节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感。
课堂是培养聋生学会反思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上,我就很注重引导聋生进行听课反思和小结反思。例如教学《骆驼和羊》这一课,在读讲课文中我先让聋生说说骆驼为什么说高比矮好?羊又为什么说矮比高好?如果找你评理,你会怎么说?用什么方法帮助它们认识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比较,看看谁的方法好。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反思自己的想法好在哪里、欠缺在哪里或别的同学的想法为什么好。这样经常引导他们在课中对思考的问题进行比较、反思,可以使知识更加全面,使自己的思维更广阔,更有深度。在课堂小结时,我就让聋生反思回顾一下本节课中,你又学会了哪些新的词语,哪些你认为好的句子,认识上有什么收获及你这节课提出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等。语文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会反思,让聋生在反思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对聋生将来的发展也是意义深远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摒弃以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以人为本”,采用切合聋生实际的,能让聋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中突出主体学习,引导他们“多读、质疑、合作、反思”,做好学习的主人,促进聋生各方面能力的主动发展,以真正提高课堂实效,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