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春铭
当前,越来越多的特教学校开始关注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交往能力的理解,对交往能力在残疾儿童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笔者试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往是借助一定的手段或方式传递信息、情感和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活动。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打交道,进行各种不同的信息传递。无论是在家庭、邻里、学校、工作单位或各种公共场所里,无不如此。人们也正是经过这种社会交往才能融入社会,成为人类社会中一个个独立的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交往活动。
人们很容易把社会交往能力简单地理解为言语沟通的能力。实际上,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个体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就交往能力本身而言,它至少包括人际关系建立能力、与人友好相处能力和人际冲突化解能力。同时,交往能力又与个体的认知、情感、个性、自我意识等发展水平,以及经验、知识和学习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交往能力的发展。
既然,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活动,关系到着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成就。各类残疾儿童的交往活动因为残障都受到相应的限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及不足。例如,盲童虽然能够自幼习得言语交往手段,但是看不到周围的环境,不能自由地在空间里移动和定向;这自然会使他们接触和交往范围十分有限,在与人进行交流沟通时也难以观察和模仿对于交往活动至重要的面部表情。聋童由于听力言语的障碍,影响他与周围的人进行广泛的交往;虽然能够捕捉到人们交往活动伴随的丰富情感,但是离开对相关言语的感知与理解,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它们。弱智儿童的核心症状是缺乏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言语、认知和情感都不同程度地欠缺发展;虽然能说、能听、会看,但是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并从中习得必要的交往技能。国内外的文献资料都提到,交往方面的问题乃是残疾人自立于社会的最大障碍。所以,各类特教学校都需要重视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狠抓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特殊学生在各方面的发育成长,对他们的当前和未来的生活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促进残疾儿童的社会化
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任何人都要经历一个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社会化过程,即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模式及价值体系的过程;否则,就拿不到做人的“通行证”。自幼年开始,个体就要经历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的演变。对于处在成长时期(从出生到学龄后期)的儿童而言,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掌握生活基本常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社会规范及行为准则,初步树立生活目标,形成应有的责任感。
残疾儿童自身的局限性及其与周围社会的异常联系,使他们难以顺利地实现社会化。这种“异常联系”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他们的交往能力不好,不能同周围人们发生有效的互动。社会化和个体的交往能力应处于有机的统一之中。每个人必须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和其他人进行交往。社会交往促进着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又促进个体的社会交往及其能力的发展。但是,也可能发生逆向的作用:如果个体不会有效地与人交往,其言谈举止不符合自己扮演的角色,那么他在社会生活中就难以被人接纳,从而妨碍他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进程不畅又会妨碍个体的人际交往。对于绝大多数正常儿童来说,两者的关系是前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于许多残疾儿童来说,两者的关系往往容易陷入相互促退的恶性循环。从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着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推动残疾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这种促进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推动残疾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在学习期间尽量多地习得一些作为儿童和学生角色所必备的社会常识、行为习惯及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在这方面的损失。
二是推动残疾儿童的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改变已有的旧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过程。这里所指的是帮助残疾儿童克服已形成的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习惯、习气,使他们的言行尽可能符合其社会角色,尽可能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相一致。
三是为残疾儿童的继续社会化奠定基础。继续社会化的过程是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这种过程主要发生于日常生活交往活动中,与个体的交往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像所有的人一样,每个残疾人最终都要进入社会,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并且要经历角色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一般的人在步入社会之后尚且会遇到继续社会化的困难,残疾患者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如果在特教学校里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社会交往能力,那么就能够较为容易地应对继续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好地适应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
二、促进残疾儿童的心理发展
个体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主要是在与周围环境(首先是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个体的交往能力在这种互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互动的深度与广度,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和高度。所以,残疾儿童交往能力的提高、交往活动扩大,必将促进其心理各方面的发展。
首先,交往能力有赖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其本身的提高必然反过来促进儿童的认识活动发展。交往认知过程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对个人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判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锻炼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记忆和注意等能力的过程。残疾儿童的交往能力提高了,交往活动丰富了,交往过程畅通了,其认知活动也会得到更多更有效的锻炼和发展。与此同时,有效的交往能给残疾儿童带来越来越多的知识,从而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丰富营养。知识和经历广泛的人,必定喜欢交往;喜欢交往的人,也必定知识渊博。
其次,交往能力的发展还会有力地促进残疾儿童的个性发展。个性的丰富性取决于个体与他人联系的多样性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这里,交往能力的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不言而喻,一个人的交往范围愈广泛,他建立的联系也愈多样,对社会各方面的了解也愈深刻,其精神世界也愈加丰富多彩。通过交往训练提高残疾儿童的交往技能,有助于他们发展社会联系及参加交往活动,克服交往局限性。交往活动中的成功可以克服他们的自卑和依赖心理,恢复和发展儿童固有的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是远比儿童的学习成绩重要得多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他们也能形成许多其它的健康个性特点。如果不注意及早地发展残疾儿童的交往能力,不设法使他们在社会交往方面有所成功,那么,他们的消极个性特点就难以矫正和克服,这无疑会动摇其个性健康成长的基石。
交往能力的提高同样可以促进残疾儿童的情感发展。情感贯穿于交往活动的始终,情感既能表达个体的需要与愿望,又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许多残疾儿童的情感发展往往不够成熟,消极的情绪体验较为强烈,这不利于其交往活动。交往能力的培养能使他们在交往活动方面发生重大转折,从而改变其情感发展的方向。一方面,交往能力提高过程中,他们的基本情感需要会越来越多地得到满足,使他们体验到许多成功的喜悦,从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有助于克服原有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在情绪相互感染的交往活动中,残疾儿童能较多地受到他人积极情绪的感染,从而能经常地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中。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定能大大地促进这类儿童的情感发展。
三、促进残疾儿童的知识学习
个体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主要通过正式的学习和非正式的学习这两条途径。非正式学习主要指个体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休闲、娱乐等活动中自发的或自觉的学习。这种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要得到丰富的知识,不可能仅仅依靠非正式的学习或直接的经验,必须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只有把两条途径紧密结合起来,个体才能迅速而健康地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无论是正式的学习途径,还是非正式的学习途径,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个体的交往能力。谁具有好的交往技能、拥有广泛的社会联系,他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处于有利的地位、能够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
各类残疾儿童的身心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再加上交往技能不佳,必然使其学习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如果通过有计划的培养训练,提高了残疾儿童的交往能力,就可以取得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的效果。
交往能力提高了,残疾儿童就能较有效地通过非正式的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就能在同周围的人们(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街坊邻里、亲戚朋友、同龄伙伴等)的交往、沟通过程中,获取许多有用的东西,或巩固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也有可能同社会上有关行业的人员开展一定的交往,从中获取教益。
交往能力提高了,残疾儿童就能更有效地利用正式的学习途径,提高在学校学习活动中的效率,也能和教师及同学发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知识及思想,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得更多、更深,掌握得更牢固,从而便于他们进一步把学得的知识技能内化,转化为自己的个性特长及行为模式,成为他们成长和生活的动力。
四、促进残疾儿童的社会适应
一个人要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必须具有必要的适应性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有在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适应性行为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培养特殊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最终能够不同程度地适应社会,就成了各类特教学校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当前,各类特教学校都很重视培养特殊儿童的适应能力,但主要的着眼点是放在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实际上,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研究人员把它细化为以下10个十分具体的适应行为领域:交往、自我料理、家庭生活、社会技能、社区利用、自我定位、卫生与安全、实用性学业、休闲和工作。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社会技能。社会技能是指个体在人际关系、职业活动及其它义务履行方面,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独立行动的能力。
显然,交往能力是适应性行为第一位的、核心的因素;因为它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贯穿、体现于其它的9个领域的活动之中。人们在日常的各种活动中总要与人进行交流;谁善于人际交往,谁就能够较好满足自己各种不同的需要,达到所追求的目的。所以,通过交往能力培养发展残疾儿童的整体适应能力,就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
上面讲到的个体的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实质上是一个社会适应问题。个体社会化的目的就是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并按照适合于自己角色的标准和要求说话、做事,以便在社会环境中被人接纳,得到承认。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才能较为有效地学习、劳动和生活。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进一步看到交往能力培养对促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意义。另外,交往能力培养对残疾儿童在心理发展及知识学习上的促进作用,最终也是落实在他们对社会的适应上。
总之,有无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成败关键,培养和发展交往能力对残疾儿童的重大意义,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高。关键是提高认识,加以重视,切实把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问题摆上学校工作日程,有的放矢、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当然,由于教育对象上巨大差异,每类特教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的要求、内容、途径、手段和方式方法都不会相同。这要求各个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性地进行处理。
(作者系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原特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