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学校课程领导中教师群体发展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夏峰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学校生源的变化,原先的支持式学生课程的不适应性与局限性逐渐显现,亟需发展与变革。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规划、实施的主体,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然而学校教师知识背景与学历程度差异大、特教学校的教师培训机会少等不足,这给教师群体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学校需要在前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有效经验和做法,通过学校课程领导实践,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水平,以此促进学校学生课程的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教师、课程、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方法

本课题历时两年零八个月,运用经验总结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方法,综合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形成符合特教学校特点的课程领导运行机制,开发一套具有特教学校特色的教师学习课程,探索与教师群体发展相匹配的学校支持系统,以促进学校教师群体发展及课程发展,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三、研究内容与结果

(一)特教学校课程领导运行机制

通过高校学者的个案叙事研究报告,总结了课题研究之前学校课程领导和教师群体发展相关的实践经验,作为研究的行动基础,并从中发掘出学校课程领导中最突出的实践特色:文化领导陶冶教师的品性;教育领导指向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人际领导成为合作文化形成的催化剂。

同时,立足于学校“生命共同体”的组织价值观,归纳出在学校文化生态中生长出来的,符合特殊教育学校特点的学校课程领导运行机制五要素:“生命共同体”愿景孕育、推动、发展;“以课程为中心”学校组织结构变革与运作;优化人际沟通方式与营造和谐氛围;建立教师合作文化与促进团队分享;引领学校课程变革与优化教育教学实践。这五种要素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要素一、二、五是课程领导成功的基础;要素三和四是确保学校课程领导获得成功的支持性条件;要素五又是学校课程领导的终极指向。

 

1  特教学校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课程领导运行机制

(二)特教学校课程领导中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学校支持系统

斯坦豪斯认为,“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课程领导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学校课程领导为背景,以促进教师群体发展为目标,从目标参照、课程载体和保障措施三方面构建学校支持系统,并将课程领导运行机制的五要素渗透其中。

 

2   学校课程领导中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学校支持系统

基于脑科学的相关理论,提炼了评价教师群体发展的精神状态维度指标(自主与合作)和评价教师群体发展的动力状态维度指标(执行力与创造力),又将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学校学习场域分为学校认知冲突场与学校人际和谐场。在学校支持系统中,尽可能给教师群体提供复杂的、创新的“高挑战”学习任务,使其能够积极加工并构建意义;同时创设“低威胁”的人际关系和谐场,给教师群体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氛围。

 

同时,依据学校办学特点及课程发展的具体情况,立足于个人、群体、学校发展的交互作用,学校以“营造学校文化为先,促进教师心理发展为重,创建高自主、高合作、富有强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学习共同体”为原则,以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为载体,从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经费、时间等四个方面完善学校支持系统的保障措施。

(三)特教学校课程领导中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的开发

在学习、汲取和转化有关课程开发的重要观念的基础上,本研究逐步形成了立足于实践层面的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开发理念:

l        关注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期许,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

l        有效的教师学习要以服务学生为最终目的;

l        强调职业要求与学校文化,体现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l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和网络学习平台,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l        尊重教师之间的差异,优化课程资源;

l        倡导教师群体发展理念,发挥评价整体功能。

本研究又从职业化和专业化两个维度确定了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的目标:发现并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潜能,使教师职业道德日臻成熟、心理素质保持良好、教育观念趋于先进、专业知识与技能逐渐娴熟,成为不断自我超越的智慧型阳光教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职业化层级的“师德修炼课程”和“心理修炼课程”、专业化层级的“观念修炼课程”和“技术修炼课程”,并探索了教师学习课程的三条主要实施途径:主题性校本教研、网络教师学习论坛、新教师职业导航。

学校把“让评价伴随教师成长”“评价指向教师群体发展”“在合作对话中实现有效评价”等作为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评价的主旨,结合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构建了教师多元发展评价体系,探索了教师成长记录册、阳光教师奖章、教研成果汇报会、教师网络论坛学习、3分钟PPT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促进教师职业化方向与专业化方向的共同发展。此外,研究还对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教师对课程总满意度高达98%

四、研究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本课题形成了一套特教学校课程领导运行机制,构建了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学校支持系统,开发了一套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基于实践探索,本研究还归纳提炼了六条教师群体发展的有效经验:

l        教师在学校课程领导的“赋权”中实现自主合作群体发展;

l        营造学校人际和谐场与认知冲突场有助于教师群体发展;

l        要为激发每位教师自主把握生长点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l        支持教师群体基于学校现场教育情境进行案例式反思;

l        教师群体发展需要分享经验及其形成的思维与行动过程;

l        指向教师群体发展的评价促进教师群体与个体互动成长。

研究期间,教师、课程、学生、学校均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与提高。教师群体通过学校课程领导的赋权,增强了参与课程变革的主动性,提高了自主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增强了职业认同与专业期许,提升了专业水平,促进了教育研究能力。教师团队被《上海教育》称为“夏峰团队”,科研成果发表、获奖、交流等总计310次,其中立项了全国教育技术重点课题、上海市名校长工程专项课题等16项国家市区课题,且课题获奖5项,22篇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22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等,科研成果所涉及的执笔者在教师群体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从23.1%逐年递增为58.8%76.9%

支持式学生课程获得了发展与变革。课程方案从无到有,研究期间完成了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方案与支持式学生课程方案,获上海市学校课程方案一等奖;课程结构在原有四类课程基础上补充了“综合康复课程”;课程目标从“五个学会”调整为“六个学会”;课程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精致化;课程评价走向多元化。

学生获得了多元、多层次的发展。历届毕业生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累计通过率为98.90%,本区轻度智障毕业生就业率保持100%;学生获个人市区荣誉249项,集体荣誉23项,陶艺、美术、舞蹈均获得上海市一等奖,受到《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教师通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家校你我他合同和学习进步档案,不仅使轻度智障学生获得了发展,也使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开发。其中,2006年一位重度智力落后学生的美术作品被市残联收藏;一位中度智障学生获得“手拉手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三等奖;一位中度智障学生获得长宁区“亲亲一家人”创意服饰中学组三等奖。

学校获得了持续发展。学校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示范校、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实验基地等国家、市级荣誉14项,区级荣誉17项,还成为全市36所上海市生命教育试点校中唯一的特教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区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各项指标全“优上”的好成绩。在全国特殊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领导三次表扬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认为“如果每一个学校都是这样,我们中国的特殊教育会向世界呈现出怎样的一个面貌。”

另外,《中国特殊教育》等杂志对学校共做了13次介绍,市教委《教师学习资料》2007年第1期具体介绍了学校“支持式教师师德修炼课程”项目,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在学校组织了“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与校本研修”现场会,《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一书专门介绍了学校“教师成长记录册”的实作案例。学校的教师群体发展研究在国际教师教育论坛、2006年上海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长暑期专题培训结业式等多次重大会议上交流。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

首先,本研究采用合作叙事的研究方法,把握实践现状,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特色。

其次,本土化地将西方课程领导理念物化为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领导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再次,本研究认为,教师首先是一门职业,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升教育观念和专业技能,获得进一步的专业发展。与以往大而化之的教师专业发展比较,本研究对教师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认识。

最后,本研究在全国特殊教育领域,率先探索了整体提升教师学历水平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方式。

六、研究反思

本研究通过课程领导的赋权,紧紧抓住教师群体发展,构建学校支持系统,开发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实现又好又快的协调发展,寻找到了有效的联结途径。由于学校较早遇到了课程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率先开始了课程领导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实践,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普通学校也将逐步面临教师群体发展的压力,本研究对普通学校的教师群体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本课题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课程领导促进教师群体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课题。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更好地促进教师群体发展,进一步促进课程发展与变革,不断聚焦课堂,改进教学行为,让教师在真实而复杂的教育情境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规划、实施的能力,是我们今后仍需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

*课题组长:夏峰;副组长:沈立;主要研究人员:全桂红、王晔、赵静红、王开妍、赵子文、范红霞、张岚、李云淑、夏雪梅、蔡蓓瑛、朱尚忠、余琨、李贞、朱声华等老师。执笔夏峰、沈立、王开妍、徐玉珍、黄美贤、赵静红等。

 

本课题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