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凌筱 林云强
一、问题的提出
这么短的时间内,接连在晓芝身上出现“问题”。虽然这两件事情最终都顺利解决,但是,班上同学纷纷议论说晓芝最近怪怪的。这不免引起笔者的担忧,而且在和晓芝单独谈话时,她总是低着头,不断地反复:“大家都说我有毛病,是怪人,会莫名其妙打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她变成了会欺负同学的“怪人”了呢?如果对家长说谎是为了免遭家长批评,那晓芝和家庭的关系到底如何呢?
二、个案基本情况
晓芝,1992年出生于上海,全盲。家有一双胞胎姐姐,也是全盲且常年瘫痪在床,此外,晓芝还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弟弟。自笔者上个学期担任晓芝的班主任以来,她一直都表现得较为安静与内向。虽然其学习成绩不佳,但是一向都很遵守行为规范。平时,晓芝喜欢和后排走读生小亭一起玩,放学小亭回家后,晓芝就显得形单影只了。但在笔者印象中,晓芝从来没有和同学发生过任何冲突,尽管同学们有时会说晓芝不大合群,但是互相之间相处还算融洽。
三、问题行为产生的功能分析
“问题行为”也称之为异常行为、偏差行为等,现也多提“挑战性行为”,在晓芝身上主要表现在:“欺负”小茜、与小浩“打架”及随后的“说谎”行为。积极行为支持与以往干预方法的最重要变化就是摒弃过去看待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片面观点(如坏孩子的观点、障碍的观点和不良家庭的观点等)。积极行为支持认为这些归因会使得行为干预过于消极,不利于学生行为的长期良性改变,积极的干预应该针对行为的功能(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感觉刺激等),在功能性评估的基础上设计干预策略。
其中,正强化的功能是指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正向的行为结果来维持,具体的强化形式包括社会性强化、物质性强化和活动性强化等。即如果学生通过一定行为获得积极的事物(如同伴的在意、教师的关注、家长的关心等),这时我们就可认定其行为功能为正强化。在晓芝“欺负”小茜的事件里,笔者后来在与晓芝交谈中发现,她其实是很想和小茜做好朋友。她说:“那天晚上我只是想和小茜开开玩笑、做做游戏,于是就抱住了她,把她压倒在地,没想到小茜反应那么强烈,着急之下我就不小心捂住她的嘴巴和鼻子。”因此,通过行为功能分析我们发现:晓芝“欺负”小茜这个问题行为主要具备正强化的功能,即想获得小茜的关注。
负强化的功能,是指学生通过问题行为来逃避或回避一些厌恶刺激。这个功能在晓芝第二个问题行为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据事后同学的反馈情况,以及我们与当事人小浩和晓芝的深入交谈后,原来事情的经过是:小浩先在班上同学面前拿晓芝开玩笑,晓芝生气之下就不顾一切扑上去抱住了小浩,双方就扭打起来。对于晓芝来说,小浩对她的玩笑行为就是一个厌恶刺激,她通过与小浩的打架来逃避这个刺激。所以,晓芝的第二个问题行为具有明显负强化功能。另外,有时候一个问题行为也可能具备多项功能。比如,在和小浩“打架”事件之后,晓芝对家长说谎是对方先动手打她。对于晓芝来说,该说谎有可能是为了逃避家长的责备(负强化),也有可能是想获得家长更多的关注(正强化)。
建立在对上述问题行为功能性假设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晓芝家里实际情况,针对其行为问题从她本人、家庭及班级三个层面分别采用了下列几个干预策略。
四、干预策略
(一)培养沟通技能,学会交朋友
缺乏恰当交往技巧是晓芝问题行为出现的主因。我们发现晓芝都不是要恶意欺负同学,而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加之对方也是全盲同学,在没有听到晓芝说话时就被抱住或压倒,很容易误解为晓芝是要欺负自己。同时,由于晓芝一直不爱和大家一起玩耍,突然对大家比较热情,这就很容易让同学们觉得晓芝“变怪”了。所以,我们前期干预的目标是引导晓芝通过恰当的沟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减少同学之间的误会,避免问题行为的出现。
在课堂内外,笔者开始单独给晓芝“补课”。比如:看见晓芝一个人走在校园里时,便主动和她打招呼,询问最近和同学交往的情况,有没有认识新朋友等。结合学校日常生活情景,详细告诉晓芝该怎样邀请他人一起玩耍,怎样表达对同学的喜爱。同时,也教晓芝怎样合理表达自己的愤怒,如何有礼貌地拒绝他人及与他人发生误会时该怎样处理等等。
(二)加强家校合作,重获父母关爱
晓芝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相比于常年瘫痪在床的双胞胎姐姐,健康的晓芝原来在家中得到父母较多的关注。但是,笔者上学期的第一次家访却是到她外婆家,晓芝告诉笔者,暑假自己都要住在外婆家,因为妈妈要生小宝宝了。记得晓芝说这话时是面带微笑,但是笔者能明显地感觉到她语气中透着些无奈。开学之后,晓芝每到周五大都是被外婆接走,而不是她爸爸或妈妈。一个多学期过去了,晓芝从来不对大家提起她弟弟,当有老师询问时,晓芝总是极力回避该话题然后就跑开了。我们明显感到:弟弟的诞生让晓芝“失宠”了,不能在自己家里过暑假和周末,也无法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原本就内向的她内心更加孤独,渴望得到朋友和父母的关心。
所以,笔者一方面鼓励晓芝主动跟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需要,消除弟弟的诞生给自己造成的困惑;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在打架事件的那个周末,我找到晓芝的爸爸并进行了单独交谈:将事件原委详细向家长做了解释,同时就晓芝近期的情况与之进行了沟通,尤其是向其说明弟弟的诞生可能会给晓芝造成的影响及家长的应对策略等。此后,我们发现晓芝的爸爸来接孩子的次数增多了,父女两每次总是手牵手开心地走出校门。晓芝周一来学校时,还会高兴地告诉老师周末爸爸又带她出去玩了等。此时,作为晓芝的老师,我们也是倍感欣慰。
(三)抓住契机,营造融洽班级氛围
对班上其他盲生因势利导,及时进行教育也是我们重要的干预策略。在这两起事件中,其他同学由于也是全盲,很容易对晓芝造成误会。所以,在消除晓芝和同学的误会之后,笔者也对全班同学进行了教育,告诉大家如何友好相处,不能妄下结论,学会换位思考等。另外,笔者还特地安排了两个比较外向的盲生,让她们主动找晓芝一起活动。一方面锻炼晓芝人际交往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增强她的自信心,让其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而且,两起问题行为事件的当事人“小茜”和“小浩”也很快与晓芝重归于好。
虽然现在晓芝有时还是会一个人出现在校园里,显得有些离群;尽管笔者也知道在人际交往方面晓芝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我们知道她正在努力改变,同样班上同学也相信晓芝会慢慢地不再是“怪人”了。因此,“问题行为”同样也是一个“转机”,加以合理引导和利用往往能够在班级管理尤其是学生问题行为处理当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几点体会
(一)关注特殊学生的家庭
由于特殊孩子的障碍性,父母常常会考虑再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但是弟弟妹妹的出现,往往让特殊学生觉得自己被忽视,造成较大的困惑,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因此,在特殊教育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家庭变化,及时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家庭情况。此时,家校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不要忽视安静的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更多关注的是表现优秀和表现不良的学生,而像晓芝这样内向安静、成绩一般的学生则
(三)不要妄下结论
“不妄下结论”不仅针对学生,同样也针对教师。盲生在视觉方面的障碍有时会造成其在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而教师容易将其断定为学生不懂事,故意调皮等。当笔者听说晓芝欺负同学,还对家长说谎时,也曾冲动地想狠狠批评她。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行为问题时,不要急于批评,冷静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和学生沟通,也许会发现自己当初的判断是错误的。
(四)鼓励多沟通
在处理晓芝事件中,笔者发现全盲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薄弱。他们在表达、理解、应对冲突等方面都欠缺一定的技巧,加之生活圈子狭小,缺乏交流经验,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在盲教育中,教师要多与盲生交流,鼓励盲生互相之间多交往,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主动和家长沟通,为其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