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探究性课程“语文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许薇薇

 

一、课程背景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它掀起了教学方式革命的浪潮。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系统功能强大,它有丰富而易于获取的信息资源,有生动形象的呈现能力,又有灵活多样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进行教育和学习的理想平台。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改变聋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聋生参与、探究、动手的能力,使他们的潜力得以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我校语文组在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1.培养聋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质疑、勇于解疑、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2.教会聋生掌握网络主题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聋生收集、筛选、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聋生的信息素养。

3.引导聋生在网络主题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培养聋生策划、组织、协调、合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

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是以问题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资源开展的合作学习活动。我们主要是从语文学科领域开展探究活动。

我们以中、高年级段的聋生为主,对语文学科内知识在学习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主题探究学习。如在语文课中聋生学习了科学家模仿蝙蝠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雷达的知识后,生成“科学家还从那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发明创造的?”这个问题,从而形成《仿生学》这个探究主题。从语文学科出发涉及自然、生物、综合理科等领域的探究学习。

四、课程实施

(一)理论依据

1.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让儿童自己在做中学,进而取得进步。儿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他们思维、表达个性及学习方法形成的过程,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放手让聋生去尝试,通过“做”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进而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器官用进废退说和功能补偿代替说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研究表明,生物体任何器官频繁地持续使用会逐渐增强这个器官,使之发达,并且给它一种跟其使用期成正比的能力。生物体还有一种现象,即当机体某一器官功能丧失时,可通过建立新的条件联系,调动其他器官的能力对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或代替。我们的学生虽然两耳失聪,但是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模仿。作为教师就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的视觉功能和动手能力,从而补偿和代替所丧失的听觉功能。

(二)实施策略

语文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是在班主任(大多为语老师)的带领下,以班级活动的形式开展的。以每周固定两课时为主,适当地利用部分课余时间。所采用的策略是生成一个中心问题,提供一组资源目录,采取一种合作方式,关注一份过程评价。此策略以问题为中心,强调聋生的合作,强调聋生的“做”,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功能与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让聋生逐步学会在信息世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查找哪些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相符合的信息,学会判别信息的可信性、可利用性和相关性,学会使用适当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结论并且与别人进行交流,学会用多种方式展示他们的成果,例如制作图像幻灯片、撰写浅层次的研究报告、制作电子或手工简报等。对聋生的评价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结果上,而是更关注聋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还有一点我们强调的是语文网络主题探究的渠道不仅仅停留在虚拟空间,它可以是多渠道的,如社会实践、参观考察、专家讲座、读书活动等,多种渠道相结合,使探究学习过程和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三)活动模式

语文网络主题探究活动在实施的初期主要是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单元计划的制定,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逐步形成现有的活动模式:
   

1.确定主题

主题的确定是探究活动进行的基础。聋校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不少有利于聋生探究学习的内在因素。教师要挖掘教材,加强分析,尽可能地为聋生提供适于探究学习的素材,同时引导聋生观察、思考周围的现象,鼓励聋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如《探索科学家的成功之路》网络主题探究活动就是研究了聋校语文教材《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和《大科学家的小故事》后,发现科学家优秀的精神品质对培养聋生自强自立、奋发有为的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于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有意识地引导聋生观察一幅幅科学家的画像,在参观的过程中聋生提出了问题:科学家们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从而确定了探究主题。

2.提供资源

在提出探究主题后,教师尽可能为聋生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为主题探究活动提供资源保障。这些资源目录和网址除了教师预先制作的部分网页外,大部分资源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在文件中作为超链接指向英特网上的信息。提供给聋生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网上的发现,也包括图书馆里的资源、生活中的各类资源。如在《探索科学家的成功之路》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为聋生提供了三大资源:一是提供可以直接链接网络的与科学家有关的网址目录;二是提供图书馆里的有关中外科学家的书籍目录;三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参观名人苑里的十几尊科学家的铜像,了解科学家取得的成就。

3.收集资料

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整个班级的学生要明确分工,围绕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收集相关资料。在收集资料时我们提倡同伴间的合作,让聋生自由组合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探究、学习。收集资料的途径以网络为主,但不排斥其他各种途径。聋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把关、点拨。如在《探索科学家的成功之路》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中,聋生分工明确,分成三个小组,有的查找中国科学家的资料,有的查找外国科学家的资料,还有的查找中外身残志坚名人的资料,每个小组收集到的资料都是组内成员合作的成果。

4.加工信息

在探究活动中聋生下载了不少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这些原始资料通常是原封不动地汇总起来,在活动课上利用我校的校园网或者是移动硬盘,将信息传送到教室里的大屏幕电视机上,进行集体浏览。在浏览过程中将雷同的信息去同求异,将缺损的信息补充完善,从而整合成比较全面完整的信息,由此逐步培养聋生分析、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如在《探索科学家的成功之路》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中,聋生通过不同途径收集了不少爱迪生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不仅重复,而且显得比较凌乱,在集体浏览过程中,教师引导聋生将相同的信息删除,保留、补充不同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不同年龄段为主线进行整理,形成比较全面的爱迪生的信息库。

 5.完成作品

聋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以收集到的资料为依据逐步得出探究结论。他们的探究结果主要从两方面展现出来,一是集体完成由学校设计的聋生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汇报表格,二是每个人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完成作品,展现自己的探究结果,可以是一篇总结,可以是一组演示文稿,也可以是一些简单的网页,还可以是一份电子小报或手工简报等。如在《探索科学家的成功之路》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中,聋生了解了科学家们取得成功的种种秘诀。不同的科学家由于其成长、成材的道路各不相同,取得成功的原因也因人而异,我们要求每个聋生以“探索科学家的成功之路”为题,以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为主要内容,根据个人喜好制作成各种作品,并且共同完成表格式的活动总结报告。

6.交流评议

通过自评、互评、师评这三种形式,让聋生知道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为了使评价有据可依,从探究态度和探究能力两方面设计了量表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量表或自行设计一些量表来评估聋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包括他们的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尽可能简洁明了,便于聋生理解。如在《探索科学家的成功之路》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中,对聋生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信息的加工、作品的制作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先让聋生自评、互评,再由教师进行评价,所使用的评价量表不局限于固定的量表,在对作品评价方面就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更具体的个性化量表,使聋生对自己的探究成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7.发布作品

聋生在交流评议以后,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通过修改网页,调整自己的演示文稿,重新设计电子小报来提高作品的质量。最后,聋生把探究结果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进行发布,或共享于学校网络,或共享于校园文化墙,使这些作品成为集体共享的资源,同时也激发了聋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在《探索科学家的成功之路》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中,20名聋生共制作了电子小报6份,手工简报7份,演示文稿5组,网页2个。这些作品点缀在教室内外的文化墙上,吸引了其它班级的许多聋生驻足观看,不仅使制作者很有成就感,而且激发了聋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五、课程评价

无论什么学习,其学习的效果都是需要评价的。而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引起评价方法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语文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聋生经历、感受和体验合作学习,培养聋生的问题意识,锻炼聋生实践能力,提高聋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在活动中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聋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做过的每一件事,我们都从态度和能力两方面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实行赏识教育。在操作过程中除教师评价,还让聋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项多向活动。具体做法上采取了“三评”的方式,即自评、互评、师评。自评旨在要求聋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通过自评,引导聋生自觉总结学习方法,判断学习效果,促进聋生自我发展。互评是聋生与聋生之间开展的评价活动,通过互评,使聋生深化所学知识,培养聋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师评则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聋生领悟探究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启动聋生的创新意识。“三评”的评价方式始终贯穿于活动的各个阶段。

六、实践效果

1.提升了聋生的信息素养

在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中聋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软件,获取必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

2.培养了聋生勇于质疑、解疑的学习态度

提问是开展语文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基础,没有问题的生成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鼓励聋生质疑、解疑,使聋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初步具有提出综合问题的能力。网络既拓宽了学生解疑的渠道,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提高了学习活动中的自我反馈和调节能力。

3.培养了聋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团队互助共同促进探究目标的达成,这既有利于聋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可培养聋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同时使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得到施展,普通学生得到锻炼,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

4.扩展了聋生语文学习的外延空间

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使聋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通过探究活动,不仅有效拓展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培养发散思维,让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七、反思

语文网络探究主题活动是我校新发展起来的学校课程之一。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感到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探索:

1.探究主题的生成存在着局限性,都是从语文学科内生成的,对其他学科的可行性缺乏思考与研究。

2.聋生的探究能力较普通学生弱,对聋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还要进一步关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帮助,使每个人的探究和学习都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3.在网络环境下解决问题,是一个在时间上,组织管理上相对松散的学习过程,如何切实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由于版面的关系,本文刊载时删去有关聋生探究态度和探究能力的两个评价量表。)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