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生活 康复语言 培养技能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在Johannes-Vatter-Schule学校见闻与收获

金育萍

 

今年出访德国,来到了弗里德贝格,着重深入Johannes-Vatter-Schule学校参观学习,并与校长、教育部门主管、学校各个部门的主管、教师、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探讨听觉语言教育,分享康复快乐,收获颇多。

一、明确的融合目标,见证于教育实践之中

来到Johannes-Vatter-Schule学校第一天,Wisnet校长介绍学校办学宗旨,他明确告知我们:“学校是以融合教育为目标,首先帮助听障孩子融入家庭,其次融入生活。”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连续几天的参观学习中,我们都能察觉到“融合教育”无处不在。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课堂;无论是幼年的亲子活动,还是青少年的职业教育,都能看到融合教育的每个细节,将听障孩子的发展落实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为此,学校每一项举措都围绕学生主体考虑。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例如:在早期教育中,该校在实施医学康复与听觉言语康复措施之外,还开展了以健全家庭为主,或以聋人家庭为主的亲子活动,专项帮助健全家庭如何正确接纳聋孩子,聋人家长如何与聋孩子或者健全的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分类辅导。每次一周,一年辅导6次;又如在职业教育中,他们实施2-4分段,即在学习基础职业技能2年之后,帮助学生应聘工作单位,每周3天在所聘单位实习、2天在学校进行职业再教育,以此帮助学生通过再学习适应社会职业。在课堂里,在走廊里,我们到处可见具有家的特色布置,温馨、亲切。这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布置的,也是他们教与学的共同内容。虽然都是以“秋季”为主题,但不同年龄阶段蕴涵的语言教育目标是不同的;在寄宿制学校里,学校实施分类管理,但每一类孩子的住宿都在两位管理教师指导下,自己都煮饭,煮菜,象一个大家庭融合生活。让各类听障孩子潜移默化学会与人相处。

二、医学康复与教育技术结合,科学地评估与安置,体现了尊重。

该校聋童的康复是以医学康复为基础,在Johannes-Vatter-Schule学校内每个孩子都通过佩带助听器与人工电子耳蜗等方法实施听力补偿或重建,并与机构联合,进行定期评定。学校形成听力检测、助听器分析与验配、补偿与重建后的评定、听觉语言能力评定一条龙的服务支持体系。为家长选择安置方式、为确定学生教学方式、为确定各类课程提供依据。

Johannes-Vatter-Schule学校注重听觉言语的康复,语言的发展。他们对学校及社区的学生实施听觉、言语、语言的科学管理,为孩子建立档案、细致分类安置学生、并实施个别化指导。在安置中,学生进行评估,优秀的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就近读书,其他按听说程度分类安置在聋校中,他们被划分成各种类型,进入不同的班级,接受不同方法的教学。Johannes-Vatter-Schule学校内至少分成能听会说、能听不会说(或伴随情绪问题)、听不清说不清三种类型的班级。学校致力于围绕语言发展,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听会说的班级,配有FM系统,以听说为主,开展语言教育。能听不会说的班级,同样配有FM系统,学会听懂话,学会用手语回应。对于听不清说不清的班级,学生们同样配有助听器,以口语为主,手势语、手指语为辅助。在有效的教学中,让每个孩子获得最大的进步,最快乐的成长。因此,无论是能听会说的学生,还是只会听不会说的学生,无论是单一残疾,还是多重残疾,他们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交流,体现开朗、活泼、自信。在那里的教师看来,他们每个学生在自身发展中都是获得了颇多进步。

三、综合学科教学,学用结合,让学习的过程显得主动有趣

Johannes-Vatter-Schule学校各个阶段的学习、课程内容的设置都围绕融入生活的教育目标,积极开展语言教育。在学校里,我们观看十二节课。从中能深深体会到教师们精心设计、调动学生听的乐趣,说的兴致。在幼儿班里,我们看见一位教师,两位保育员和一位志愿者带领9位幼儿一起手拉手唱起歌,他们用音乐启迪发音、认识姓名,分辨数量,做做讲讲。虽然幼儿语言发展情况不一,但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幼儿玩的过程中进行,一切都是自然流露,乐意表达、欢快玩耍。走进二年级教室,教师把我们来之中国的客人共同纳入教学之中,她结合班级学生来至不同的国家,让学生先从地球仪上找到自己的国家、拿出国旗,听同伴“你好”的招呼声,模仿学说各国的“你好”。一堂课综合了地理、礼仪、语言等知识。学生们细细听着不同的招呼声音,模仿着,那稚嫩的声音柔和清晰,我们不禁赞叹他们有着良好的听的习惯与说的习惯。又如在高年级教室里,学生和我们探讨中国文化,学写中国文字,让学生知晓了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文字具有自身的特征。整个过程兴趣盎然。在学校里,没有明显的分科教学,所有的活动都是在综合各类学科的知识,班级教师除体育、绘画、舞蹈之外,每个班级都有一个教师负责,完全根据学生教育发展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活学活用。在我观看十二节课中,课堂教学活动充满平等、和谐、赏识。

四、校园充满着soft voice,康复成效显著,值得国内借鉴。

走进这所学校,我们听到聋孩子说话的声音是那样柔和,其音色听起来让人感觉悦耳。特别是那场音乐会演出,四十几位学生,虽然他们有的不仅耳聋,还伴有脑瘫,手脚不便,但是他们的语言能力、音乐能力,表现得十分充分,我们为此惊叹。这不仅表现的是一种自信,更是聋孩子自身具备了语言、音乐的实力,真正显现了日常康复教育的功底。从听觉言语发声专业来看,让每个聋孩子都能掌握柔和的发声技巧实属不宜。让我们看到学生听觉补偿或重建的效果非常理想,特别是安装人工电子耳蜗的孩子,改变以往不能接受辅音的现象,改善了听的条件,因此发音说话质量明显提升。那里的每个教师本身说话非常亲和,他们视聋孩子为正常孩子,非常亲切说话,用音乐启迪发音,变化音色,潜移默化,使得聋孩子也学会用轻柔的声音说话,看不出聋像。

本次出访,我还聆听《人工耳蜗术后的康复训练》以及《改善教室听的环境》专题报告,让我进一步体验到听觉语言康复研究必须追求科学性、专业性、细致性。更加启发我们,一是注重它各个环节,落实人性化;二是教育的投入既经济、又实用,真正考虑了聋孩子的学习需求。与此相比较,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软环境的康复教育服务,都让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语言康复质量内涵存在着距离,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达成这一水平。这需要我们从事这项康复工作的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用平和的心态、用专业的技能来提高听觉语言康复的质量。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四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