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盲童学校音乐教学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张馨

一、引言

上海市盲童学校是一所教育培养视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学校。是全国少数学制最长,盲教育门类最为齐全的盲人学校之一。学校贯彻《全日制盲校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实施音乐课程作为帮助视力残疾学生弥补缺陷、提升素质、开发音乐潜能、培养具有基本融入社会且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盲校学生的特殊生理及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以音乐的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开展课堂音乐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参与社会音乐艺术实践,同时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及家庭实际情况,切实培养具有一定音乐技术能力的人才,并积极为高等院校及社会输送音乐人才。其音乐教育教学的成果在国内同类盲教单位中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对上海市盲童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个案的调查研究,从中了解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艺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困惑等,并由此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以及当前高等音乐师范院(系)教育体系的完善、发展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盲童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分析

(一)音乐教育基本理念

在盲校“九年制义务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弥补学生视觉缺陷、克服身心障碍、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为核心,开展全面素质培养、开发音乐潜能和融入社会能力的教育,帮助学生成才,是盲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其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提高兴趣为保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加强学科联系,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重视榜样魅力、结合社会发展,完善评价机制。

(二)教室与教材情况

盲童学校在独立的音乐教室中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简单的课桌椅配以钢琴、打击乐器、音响设施等教学必需设备。教室内只有少量像普通学校音乐教室中常见的著名音乐家的图片等教育性、装饰性物品,因而白色墙面显得非常干净。教室窗户较大,采光良好,空间范围较大,便于盲童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建有专门的琴房,琴房内都有相应的乐器、常用的教学设施等,琴房的位置临近学生宿舍,便于学生走动和夜间回寝。有需要练琴的学生只需预约,便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练习,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在硬件设施的配置中,学校根据学生生理和学习特点予以安排布置,为他们提供了最为适应学习的有利环境。这样的设计安排也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提供不少辅助性的教学便利。

目前上海市盲童学校音乐课的教材选用是根据该校学生个体的视障程度而有所区别:全盲学生采用全国统一音乐教育课本;低视力学生则使用上海版全日制音乐教育课本以及辅助的音乐教学、训练教程、乐谱等。

(三)音乐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体验、直观、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教学方法,特别重视根据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调动听觉、触觉等感官作用以帮助学生获取对音乐表现的直观感受。教师根据盲童的年龄段分层进行教学设计,以知识技能的教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及康复训练等贯穿教学活动,使音乐教育成为进行情绪培养、人格感化和减少身心障碍的多层次美育教育。

对于盲校学生而言,读谱方式最为特别。全盲学生的谱例为国际统一的盲文谱(盲文谱例同样包括各种以特殊符号点位构成的音符、节奏型、拍号、调号、声乐符号、效果符号等音乐、术语符号)。学生在整个义务教育学习阶段基本能够熟读盲谱并运用于实际的器乐演奏、声乐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而对于低视力学生,教师则更鼓励他们学习放大的五线谱和简谱,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后天的努力熟练地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谱例,这也是为了让他们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更加便捷和省力,也让他们产生一种与普通正常视力学生没有特别差异的认同感,使他们的成长更为顺利。

音乐也具有康复作用。音乐康复是通过开展适合视力残疾学生特点的音乐游戏、律动(包括韵律操)、基础舞蹈(包括形体训练)、声乐、器乐训练等内容的活动,实施音乐与体态韵律、肢体运动等紧密联系的感觉统合训练,以达到矫正感知运动障碍的目的。由于盲生的视觉障碍而少与外界接触,因此产生一种孤独自卑的情绪,并且伴有上身肢体不自觉地下沉,眼球晃动,姿态歪斜等状态。因此,教师在教授相应的知识技能的同时,鉴于对学生整体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中,会不断地通过节奏律动、打击乐器、演唱、演奏姿势等来纠正盲生的不良“盲像”,帮助盲生克服因自身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各种外在的不良姿态,这对他们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将是十分有益的。盲童学校特殊的音乐教学教法,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视力残疾学生的活动兴趣,消除对运动的恐惧心理、提高感知空间能力、培养动作协调能力、矫正不良体态、促进运动机能的健康发展。

音乐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作思维潜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音响模仿、音乐节奏的创造和音乐旋律的创作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求每个同学进行音乐的实践创作,让他们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勇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帮助他们努力克服原本紧张、胆小、不敢抬头的不良习惯。同时,积极参与音乐的创作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以及同伴之间的协作能力。因此,音乐的创作活动是音乐教学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此别具特色的课堂互动给予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机会。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有规律地对节奏、旋律的再创造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探索革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教师和学生间的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从而推动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在校内开展音乐教学的同时,学校还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来校参与教学活动,开设民族器乐演奏和西洋器乐演奏指导以及相应的乐队、合唱队排练,提高学生的演奏(唱)水平。个别器乐课的指导活动每周一次,专业指导老师来校进行辅导训练,专业的音乐延伸教育为盲校学生提供技艺技能进一步提高的平台。学校的民族乐队、管弦乐队、合唱队三个音乐团体每周在固定时间进行排练,通过他们不断地训练,专业水平、集体意识、合作精神等得到了培养提高,在校内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好评。

 

三、由盲校音乐教育引发的思考与建议

目前上海市盲童学校的音乐教育无论教师、学生的教学积极性,还是教学的设施设备,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关心、关注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有了很大的发展,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活动富有特色且符合学生的特点。在我们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同时,盲校的音乐教育模式必然会引起我们许多思考,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加强盲校的音乐教材建设

盲人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盲人接受教育离不开盲文,如同健全人离不开普通文字一样。然而,盲文音乐教材稀缺,不仅让老师在准备课程时难以掌握教学规律与进度,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对于盲童而言,缺少盲文教材无异于“口传心授”式的教学,他们只能靠听觉、模仿、记忆、背诵的方式来学习音乐,在他们面前筑起了难以逾越的高墙和鸿沟。全盲学生在老师的口述中获知谱例,然后翻译成盲文谱,进行记忆。低视力学生则将谱例做一些特殊的放大处理,再进行记忆。教材的缺失给音乐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许多难题,因而制约了盲校音乐教学的发展。组织力量修订、补充、完善盲校的音乐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并且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配以相应的学习软件、可读软件,多渠道发展盲文音乐教材,使盲生的音乐教育能够更加全面、便捷,已成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音像出版业有了巨大发展,出版部门应当抓住市场机遇,大力推出专门供盲生使用的音乐教育课本(含有盲文和盲谱、音响CD等)、根据盲生特点用于乐队排练、合唱训练的盲文曲谱等。

(二)办好艺术团(队),搭建展示才能的机会平台

盲校的学生由于生理原因较少参与社会的音乐艺术活动,他们所处的环境始终都在学校的管理机制下。若能通过组建高水平的学校艺术团(队),以艺术为媒介,使得学生在学习音乐、艺术的过程中早日与社会接触,则能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办好学校的艺术团(队),提高艺术水准,为他们尽量多地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向社会展示他们的艺术风采,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对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并且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出资办学,建立专门的盲生青少年艺术表演、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学员,让那些在校生以及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盲人音乐爱好者有一个自己的“音乐之家”,同时欢迎健全青少年参加、参与其中,定期进行训练、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团体中,一方面得到了更为专业的音乐教育,圆自己的艺术之梦,更重要的是,也能对社会融合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有关方面可以牵头,尽早建立区级、市级表演、交流、竞赛的机制与交流平台,鼓励他们走入社会、融入社会,展示自我,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关心、支持、帮助这一特殊群体。

(三)高等音乐(师范)院(系)应适当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

我国目前现有两千多所高等院校,除九所专业音乐院校外,国内有七百多所综合(师范)类大学都开办了音乐院(系),占全国高校的三分之一强,培养具有音乐才能的专门人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音乐(师范)院(系)中,几乎没有开设特殊教育(包括盲文乐谱)选修课的,专业特殊教育音乐师资的培养更是寥若晨星。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或者根本不会接触、掌握特教知识、盲文知识,这对学生毕业后进入特殊教育单位(例如盲校)进行教学工作,带来困难。而对于新型、综合型的师范院(系)艺术教育专业发展趋势来说,其培养教育人才的范围应更为宽泛,理念应更加先进,对于教育人才输送地点的课程选择应更具针对性和多样性。因此,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顺应社会大环境的需要,教师、学生都不应忽视特殊教育(包括盲人音乐教育)的巨大发展潜力,应鼓励学生多去社会层面的教育单位进行实地的考察实习活动,全面了解当今社会各个不同层面所需要的真正意义的艺术教育师资的能力结构,从而涌现出拥有敏锐目光,进步思想,具备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同时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使其能在走出校园后,更好地具有服务于不同教育领域的实力。

* 本文的写作,得益于华东师范大学马晓静同学对上海市盲童学校音乐课教学情况的先期基础调研材料,特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