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为支持在随班就读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马静静

 

对于随班就读教师来说,要有效预防及管理随班就读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有意注意时间短暂,行为拖沓等,我认为积极行为支持策略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积极性行为支持的基本涵义

积极行为支持是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来设计行为干预策略的一套技术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改变影响问题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来达到减少或消退问题行为、增加适宜行为的目的。积极行为支持的核心理论和技术基础,即功能性行为评估技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积极行为支持的最终目的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希望儿童能够成功地生活在未来的、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帮助儿童成功地适应人类生存的环境。积极行为支持主张学生大多数问题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不能使用强迫威胁学生的方式控制学生,而要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中支持他们。

二、实施积极行为支持的过程

(一)确立问题行为 

积极行为支持是一种干预问题行为的方法。因此,在实施积极行为支持之前,首先要确定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学生的行为干扰了自己或其他人的学习,或者伤害了其他成员,这些行为就是问题行为。

(二) 评估问题行为

功能性评估是一个尊重个体的过程,可以借此机会了解随班就读学生何时、何地、为何出现问题行为。功能性评估的过程是随班就读教师实施干预计划的基础,随班就读教师可以利用直接观察和访谈及多种途径进行功能性评估,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行为。评估过程中通常可以收集以下内容:

1.收集行为的ABC资料(A为前奏事件,即与问题行为发生直接相关的事件;B为学生的问题行为;C为行为后果)。

2.分析ABC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三者的关系时,要把学生问题发生的前奏事件、行为后果以及当时的情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某随班就读生在老师布置课堂作业后出现了拒绝行为。

1)分析情境事件。教师要考虑该学生是不是在所有的课堂上都出现了该行为?还是在某些课堂上拒绝完成作业?如果该生在其他课堂上都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只有上数学课时经常拒绝完成作业,那么,不同的情境(数学课或其他课)会导致学生不同的行为(完成作业或拒绝作业)。

2)分析前奏事件。教师还要进一步考虑该生是不是数学课上一直拒绝完成作业,还是某个时候不完成。如果该生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上都拒绝完成作业,只有当遇到较难的题目时才拒绝。由此可以推断,该生之所以拒绝完成作业,是因为作业对于他来讲太困难。

3)分析行为后果。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教师一般会采用训斥或者置之不理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教师的这种态度反而强化了学生的这种行为。当他觉得题目太难时,他仍然会拒绝完成作业任务。

通过分析发现,我们最终明确:该学生在数学课遇到较难的题目时,就拒绝完成作业。因此,只有把问题行为发生的情境因素、前奏事件和后果这几方面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行为。

(三)分析问题行为的类型

通过上述对ABC三者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该生问题行为的功能。该生拒绝做作业是为了逃避较难的数学题目,属于负强化功能。问题行为的功能还有另外两种类型:正强化功能(为了获得想要的东西)和感觉调整/刺激功能(为了自我刺激与调整)。

三、实施积极行为支持的策略

根据问题行为功能的不同,共有三种干预策略:针对负强化功能的干预策略,针对正强化功能的干预策略和针对感官调整/刺激功能的干预策略。

(一)针对负强化功能的教学策略

上述文中学生出现的拒绝完成作业的行为,是典型的负强化功能。这种负强化功能常常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师要改变原来的功能,即要消除原来的负强化功能,使学生由逃避作业任务转变为不再逃避。教师要通过改变题目,使学生不再厌烦做数学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改变当前进行的作业、活动、材料或同伴。如:使指导语或者使用的材料更加简单,使所选的任务和材料更加有趣或者整体降低作业的难度等。也可以让该生自主选择作业、材料、活动,同时降低对该生的要求。

2.提供另外的作业或者活动。如:在较难的题目前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或同伴要做出某种示范,必要时可以让同伴和他共同完成任务。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

(二)针对正强化功能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会为了获得想要的东西(老师或同伴的关注、喜爱的材料和活动、对情境的控制等)而表现出问题行为。如:老师在课堂上很少给予一名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或者平时经常忽视这位学生,而当这位学生表现出问题行为(课堂上随意走动或和同桌大声说话)时,教师往往会给予关注。所以这位学生课堂上随意走动或大声说话的这些行为得到了正强化。因此,教师的干预目标可以是教给学生恰当的行为来代替其的问题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教师要阻止学生利用问题行为来获得正强化物,而是通过恰当的行为表示自己的意愿。如上例,正强化物是老师的关注,若学生再表现出问题行为,教师不给予关注。而当这位学生表现出恰当行为时,老师给予积极的关注,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如果学生不知道哪些行为不正确,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正确,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2.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同伴的正确行为,使学生改掉问题行为而表现出恰当的行为。该策略借鉴了班杜拉的社会模仿理论,让学生模仿榜样的行为,从而使自己也表现出恰当的行为。如有同学在课堂上随意走动,教师可以大力表扬坐得好的同学,对坐得好的这种行为给予关注,相信课堂上随意走动的学生也能学着其他学生坐好。

    3.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警告信号。如上例的这位同学,当教师发现其与其他同学说话时,可以通过眼神、轻轻地走到其身旁并拍拍他的肩膀等动作给予一些警告信号。

(三)针对感觉刺激/调整功能的教学策略

有时候学生为了调整感官刺激,也会表现出问题行为。感觉刺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高刺激水平和低刺激水平。因此相应的也有两类教学策略:针对提高兴奋水平的策略和降低兴奋水平的策略。

1.针对提高兴奋水平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对刺激的觉醒水平较高,我们就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兴奋水平。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前引入一些活动让学生兴奋,在作业或者活动过程中增加具有刺激性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过渡,让学生减少一些等待时间;加快教学节奏,如老师的语速要加快;活动中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等;使用具有刺激性的强化物,如用掌声来鼓励其恰当的行为。

2.针对降低兴奋水平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对刺激的觉醒水平较低,我们就要降低他们的兴奋水平。如:提供一个刺激水平较低的安静区域让这些学生活动;使用刺激水平较低的强化物,如对学生的恰当行为给予微笑,或奖励一张画报;放慢教学节奏,如教师的语速尽量慢下来;对学生活动的场所提前布置好,防止学生活动时造成混乱,在刺激性活动结束的时候安排一些安静型的活动,让学生的心平静下来。

积极行为支持作为一种行为改变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随班就读学生的问题行为。由于每位随班就读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不同,教师在处理时就要针对每位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行为背后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根据功能灵活选择不同的干预策略。

四、实施积极行为支持的注意事项

(一) 明确课堂行为规范

随班就读学生某些问题行为的发生跟课堂行为规范的规定及教师的表述有关系。教师应对课堂上的有关规定给予明确的说明。如在课堂上要发言时,必须先举手,举手姿势要正确,经老师同意后才可起立发言,声音要洪亮、清楚。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课堂行为规范时要注意有关的规则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明确,学生容易理解。

(二)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

    学生通过观察成人对行为的反应来了解成人对其行为的期望。因此,教师需要在建立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用区别强化(即对恰当行为多关注,对问题行为少关注或不关注)的方式对恰当行为和问题行为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刺激—反应行为模式,鼓励其表现出恰当行为,放弃问题行为。

(三)协调课堂活动的内容

课堂活动组织不合理时,随班就读学生发生问题行为的机率会大大增加。因此,一些需要觉醒刺激水平高的活动不要密集出现,否则,学生就会异常兴奋,可能会出现打扰同伴以及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问题。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任务难度;课堂安排应该动静交替,高刺激性的活动与低刺激性活动要相互交叉,富有趣味性、创造性,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课堂教学进程要环环相扣,要避免把学生的注意力牵扯到并不需要注意的事件上。随班就读教师要设计好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尽量使教学活动节奏紧凑。

(作者单位:上海远东华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