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
何金娣*
本课题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一、成果背景
《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
规划课题“深化生存教育课程,促进智障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实践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之一。这是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继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中度以上弱智儿童生存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之后又一统领性课题,由何金娣校长主持。2006年至2010年期间,在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张福娟、杜晓新和刘春玲等专家的指导下,在全校50多位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历经四年多的深入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撰写了子课题研究报告8份,发表论文数篇,出版了《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专著1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课题研究主报告。除此之外,还编制了生存教育实践设计方案集1册,生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联系手册1本。
二、总体思路与主要观点
在基础教育二期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卢湾区辅读学校以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研究为切入点率先开展了特殊教育领域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随着生存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发现在学校或教育系统内部为这些特殊儿童生存教育所创设的生活情境、社会化或准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是有限的。而这些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自身障碍限制了其与外界环境系统的互动,从而导致他们在有限的环境中无法习得社会生存(适应环境变化、参与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生存教育的研究视野应该放在整个社会上,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这样,课题组提出了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这一崭新的课题。
在本课题中,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囊括辅读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领域,涵盖了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生存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教学资源(见图1)。通过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条能够最大限度促进智障儿童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社会人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及社会支持系统,提升智障儿童教育的品质和内涵,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三、学术贡献与创新价值
(一)学术贡献
1.在生存教育理论研究中,提出了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及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支持系统的概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3.本研究从大教育观出发,以学校的视角研究如何整合教育系统内外部的环境资源为学校的生存教育教学服务,这为特殊教育领域乃至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创新价值
1.本研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实用知识和生存技能的习得,致力于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2.该课题提出了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理念,并将“生存教育课程”深化落实到促进智障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之中,不仅在理念层面上具有时代特征,而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此课题研究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重点是课堂教学,还包括德育、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此研究成果提供了较全面、详尽的促进智障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与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可操作性方案,可为弱智学校和其他类似学校的改革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4.课题研究彰显了我校生存教育研究逐步深入,相互承接的特点。从最初着眼于学校生存教育教材的编写、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到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建立生存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生存教育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系列,并与学校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5.本研究以智障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为学生创设准社会化或社会化的环境支持系统,这对于特殊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06年至2007年,通过收集、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本课题及其子课题的研究思路。
(二)实施阶段
2007年至2009年,依据课题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适当调整课题研究进度。
(三)总结阶段
2009年至2010年,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对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撰写个案,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通过召开专家会议,征求专家意见,修改并完善课题研究总报告。
五、成果要点
(一)提出了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学科社会化课堂以及社会化课堂支持系统的概念
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指将培养智障儿童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整个学校乃至社会,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包括校内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资源。
学科社会化课堂,生存教育学科社会化课堂是指将智障儿童的数学、语文和生活等学科教学内容与生存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将教学活动从班级课堂延伸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既包括学科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又包括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化课堂的支持系统,是指为有利于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建设的一切资源,包括课堂辅助材料、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情景的创设、学校或社区或社会环境资源等。
(二)形成了学前特殊儿童社会化教育活动体系
学前阶段是特殊幼儿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活动形式。考虑到特殊儿童注意力难集中和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本研究依据以幼儿为本和多元合一的原则,确立了七个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集体互动活动、日常生活场景活动、区域活动、融合活动、户外活动。这些教育活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和发展,成为促进学前特殊幼儿社会化发展重要途径,为他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生存教育学科社会化课堂”支持系统和教学模式
在构建生存教育学科社会化课堂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支持系统。在构建生存教育学科社会化课堂的支持系统中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①
注重学科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② 强调实践体验和学生操作;③
系统化和序列化。依据上述三个原则,课题组构建了生存教育学科社会化课堂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①
围绕家庭基本生活,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主线。② 以家庭和学校及其周边的资源为中心,向社区和社会资源系统延伸。
最后,本研究提出了生存教育学科社会化课堂的教学模式。生存教育的学科社会化课堂教学包括以下三种教学模式:(1)从生存知识学习再到生存技能实践;(2)从生存技能实践再到生存知识学习;(3)在生存技能实践过程中学习生存知识。
(四)形成了初级职业教育阶段的专题教育内容及其教学形式
在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为学生创设社会化的课堂环境、改变初级职业教育阶段常规的学科教学形式、开展校内外专题实践活动和社会考察活动三个方面的调整,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初级职业教育阶段的专题教育教学形式。依据智障学生职业教育社会化目标板块,设计了社区生活板块、家居生活板块、专业技能板块和职业培训板块等初级职业教育专题教育内容序列。这些专题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围绕专题内容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依据学生的能力选择专题内容;二是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目标操作实践;三是专题内容采取能力评价。
(五)探索出一条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德育社会化网络模式
在德育与课外活动的社会化研究中,首先是编写了辅读学校德育社会化目标板块,包括民族精神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四个板块,然后根据学生年级段和能力发展规律两个纬度,编写出了目标序列,每个板块设有二级目标。根据德育目标序列,进行德育活动实践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通过德育与生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雏鹰争章相融合,探究德育社会化的多样化手段和途径,建设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协作的德育社会化网络模式,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格局。三者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凝聚功能,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德育社会化网络模式的建立,将学校生存教育封闭型的单一结构, 改变为开放的多元的渗透性的教育模式,真正为学生以后的生存打下基础。
(六)总结出了培养自闭症儿童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准社会化训练策略
根据自闭症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按照同质以及年龄相近的原则,我们对我校的自闭症学生进行了分组,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当和沟通能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一共分为四个小组:天才组、天使组、机灵组和梦幻组,同时也考虑学生的参与活动时的情绪和行为状况。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确定每组的重点训练内容,最终形成了自闭症学生说话需求训练策略、培养集体意识的训练策略、增强学生之间互动的训练策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策略、强化学生语言应用的训练策略。例如,针对天才组学生说话需求、集体意识和互动能力的训练策略包括协作激励法、竞赛激励法和娱乐互动法等;针对天使组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策略包括任务驱动法、行为模仿法和游戏互动法等。以上准社会训练策略对于提高自闭症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七)构建了辅读学校生存教育社会化的支持系统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按照适切性、实践性、互利性和多样性的原则,通过成立工作小组、设立联络员制度、建立实习基地、制作社会化支持性系统使用手册等操作过程,构建了包括社区生活资源、文体活动资源和社会考察资源三个模块的支持系统,在每个模块下,还设有不同的子资源。
智障学生社会化支持性系统的三个子模块在整个支持性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社区生活资源不仅为智障学生了解和认识周边的社区提供了机会,而且也为他们今后的实际生活提供了便利。文体活动资源不仅丰富了智障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在与其他人接触的过程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社会考察资源不仅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而且也为学校对这些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方面的教育提供了素材。生存教育社会化支持系统的这三个模块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开来。社会化支持系统为学校生存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支持,它是学校连接社会的一条重要纽带,为学生搭建了通往社会的桥梁。
六、实践成效
通过四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重度智障学生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践效果。
(一)智障学生的生存知识、生存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了较大提高,提高了学生的生命质量,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经过学校系统化的生存教育,辅读学校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熟练掌握了某一种或几种职业技能。很多中度以上的智障学生不仅能够走出家门,参与社区生活,而且职业班毕业的学生中有70%找到了工作,能够自食其力,获得了社区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辅读学校的学生不仅多次参观世博场馆,而且多次到世博园区为中外友人表演节目,真正实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二)辅读学校的生存教育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特殊教育界的认可,发挥了重要辐射作用
2009年,何金娣校长被聘任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兼职导师,主讲智障学生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相关内容;何校长作为“国培计划”的培训专家,已经将智障学生生存教育的理念传播到国内乃至境外特殊教育界。学校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研究成果,引起了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关注,并与我们合作完成中英社会化资源建设项目。
七、成果适用对象与呈现形式
成果主要适用于教师教学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方面的培训。成果的详细内容可参见《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参考文献(略)
*
课题组其他成员:陆莲、沙海燕、周怡、陈瑾、季敏、刘静雨、张伟、吴贵珍、陈银花、顾蕙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