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幼生
时光易逝,倏忽之间,上海特教研究所挂牌成立、《上海特教》(季刊)创办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作为《上海特教》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不管是在特教学校工作期间,还是在退休以后,我一直关注着它。编辑部寄给我的刊物,我每期都认真阅读。回顾《上海特教》8年来所走过的路,我觉得自己也可以说是它发展和成长的一个见证人。在我看来,迄今已编辑出版的30期刊物就好像30个脚印,每一步都迈得那么清晰和坚实;30期刊物又犹如30朵鲜花,每一朵都绽放得那么妍丽和灿烂。如果要用两句话来概括,我要说的是:8年辛苦非寻常,8年努力结硕果。
至今犹记,8年前收到《上海特教》(试刊)时的激动和喜悦的心情。长期以来,上海特教工作者为了使缺萼的花朵也能盛开怒放,在这块说不上是肥沃土地的处女地上精心劳作,辛勤耕耘。说它是“处女地”,是因为较之普通教育,我国的特殊教育起点不高,起步较晚,基础还较薄弱。在这个领域里还有许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还有许多空白需要我们去填补。拿我自己来说,虽然也是一名老教师,但在1995年才调到特教学校工作,作为一名“新兵”和门外汉,相对于有经验的老特教来说,我希望有一个可供大家学习、展示、交流的公共平台的心情可能更加迫切。可是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不相匹配的是,当时偌大的上海竟然没有一份特殊教育的专业刊物。这对信息本来就比较闭塞的特教工作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正因为如此,当《上海特教》在大家的殷切期盼和千呼万唤中应运而生时,尽管试刊只有薄薄的19页,严格地说,它更像一份活页而非正规的杂志,但是我们还是为上海特教界有了自己一份刊物而高举双手,并且不吝赞美之词,要为它的诞生而大声叫好了。
有句话说“文如其人”,借用到办刊物,也可以说“刊如其人”。《上海特教》(试刊)面世不久,编者为了广泛听取意见,召开了好几个座谈会。我曾在会上不揣冒昧,对刊物的定位、内容、栏目及通联工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陋见。我提出“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刊物能从现在的19页增加到48页”。这些意见虽是有感而发,却也是即兴的信口开河。令我想不到的是这“一段时间”何其短也。也就在三个月之后,《上海特教》就增容到48页了。以后又扩量到64页。从这一细微小事上,我体察到编者对读者的意见并不是虚与委蛇、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对待、从善如流的。从19页到48页,不要认为这只是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其间她们所投入的时间、心血和精力可以用废寝忘食、孜孜矻矻来形容。可以想象,不如此,她们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为读者奉上一份这么精美的“饕餮大餐”的。
《上海特教》之所以会得到广大特教工作者的肯定和欢迎,我认为和编者在办刊时始终坚持专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是有关的。首先是专业性。教育教学工作涉及到医学、心理、社会等诸多学科,而且许多方面并无现成模式、经验可循。因此对特教园丁来说,要做到育残成才、科学育才,一定要有先进理念的引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否则凭想当然,靠苦干和蛮干,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不啻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这就要求刊物做到专业性,也就是要体现它的指导性和学术价值。《上海特教》作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刊载了不少文质兼美的佳作,既有高校和教研机构专家学者潜心治学的研究成果,又有基层学校特教老师积以经年在教改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验之谈,还有来自于港澳台同行和国外特殊教育界的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介绍……这些文章对身处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来说,无疑能起到开阔眼界、丰富信息、启发思考、指导实践的作用。其次是实践性。《上海特教》面向的读者群主要是基层的特教工作者,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深深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之中、让人读后有得、能够切其所用的介绍新理念、新经验、新问题、新方法的好文章。综观《上海特教》所刊载的文章,不管是学校管理、德育工作,还是课程改革、教学研究,都不乏观点鲜明、材料翔实、分析透彻,文字流畅之作。读这些文章,给人以有挚友促膝谈心之亲切而无严师耳提面命之紧张的感觉。现在负责《上海特教》编务的几位同志,有的原来就是特教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有的是经过高校特教专业深造的硕士研究生。这样一个有理论、有实践、懂管理、懂教学的最佳组合对保证刊物所发的文章既能体现专业性,又能注重实践性,应该是大有裨益的。第三是群众性。我觉得《上海特教》除了在刊发的文章上努力做到适合读者的口味,让读者感到有益、有用、有料、有启发、有收获,能给人启迪、学以致用外,作者队伍也体现了广泛的群众性。他们中既有殚精竭虑、为促进区域特教发展的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和特教专干,又有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的教研人员、专家学者,更有一大批在教学第一线中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长于总结的干部和教师,甚至还包括在校的残疾学生和家长。所以,在版面上看似曲高和寡但实际上富有学术价值和前瞻性的“阳春白雪”和文字虽然通俗浅显,但在记叙议论中却能让人举一反三的“下里巴人”兼容并包、相得益彰。我想这大概也是《上海特教》的一个办刊特色吧。
如果说8年前的试刊犹如雏鸟的初试啼声,那么今天它已然羽翼丰满,准备在明天进一步展翅高翔;如果说初创时的《上海特教》就像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那么现在它就像是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接天莲叶碧,荷花映日红的美景绮色。
《上海特教》,越办越好。我想,这既是由衷的祝愿,更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系上海聋青技校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