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共谋划 项目引领促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浦东新区辅读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王英

在学习实践《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是落实学校教育使命的核心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适合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课程,2009年我校借助素质教育学校区级实验项目这一契机开展了以“融和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建设项目研究。

一、立足实际满足需求 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一)明确办学目标,树立“融和教育”课程理念

我校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和初职12年贯通的特殊学校,教学对象从一年级到职三年级,学生的残障程度,年龄差异,教育需求不一,学校原有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12年校本课程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我们不仅需要思考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还要思考初职三年课程目标的延伸,课程内容的扩充以及职业性课程的补足等问题。学校提出的融和教育,除了包含国际全纳教育的理念外,还包含了让每一位智障学生融入社会、和乐生活的思想内涵,倡导为每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使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有一定生活适应的能力,建构凸显区域特色的12年培养模式。

(二)依托区域特点,创建“融和教育”课程特色

我校位于浦东陆家嘴地区,优质的社区资源实施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保障,我们根据智障学生融入社会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确定了生活自理、社会生活、劳动技能、健康体能、心理素质、道德品行以及文化知识七大领域的课程内容,明确了课程目标要体现生活性、生存性、健全性和快乐性的原则,设置了为每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满足其身心特点并能促进其社会适应的课程,制定了《浦东新区辅读学校“融和教育”校本课程计划》。在市课程方案中提出的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课程实践性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为每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融和性的教育机会,培养学生生存、生活、学习、康复、道德、心理、就业等综合能力的“融和教育”课程新理念,确定了课程总目标,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性、发展性、补偿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12年贯通的校本课程体系。

同时,在仔细研读市课程纲要》并领会思想的基础上,将辅读学校六大类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如生活、品社、语文、数学、艺术、运动等向初职延伸,分别对四类课程的学习领域进行了细化:基础性课程中的6大类课程被细化为16个学习领域;发展性课程被细化为5个学习领域;补偿性课程设置被细化为9个学习领域,职业性课程被细化为4个学习领域,设置为自主性选修课程(中式烹饪、中式面点、商品经营和餐厅服务)。同时对所有的学习领域在低、中、高、初职四个年级段作了相应的课时分配。这样构成的校本课程框架,课程内容更为丰富,课程体系更为合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二、项目驱动全员参与 学校课程共同谋划

建构了上位的学校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开发该由谁承担?我们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参与,在校本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共同谋划,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以课程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投入其中,在行动中进行研究实践证明,项目驱动下的全员参与研究不失为一个可行的举措,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完善保障机制,奠定项目实施基础

为保障项目的推进,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学校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成立了由校长挂帅、教科室领衔的课程领导小组,由各职能部门负责的基础性课程校本化实施、社会适应性课程开发和职业性课程研发小组;以及由教师投标、自主招募组成的16个项目实施小组。三级管理网络的形成,为课程开发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有序、有效的组织保障。制定了《浦东新区辅读学校项目管理方案》,确定项目实行负责制管理,对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成果的推广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出台了《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浦东新区辅读学校教科研项目考核、奖励制度》等一系列的项目管理制度,并交由教研组讨论,教代会审议通过,为项目的推进保驾护航。设立了专项经费,保障教师的理论学习,为教师的文献研究购买最必要的书籍和资料;保障专业的引领,聘请专家为项目把握方向;保障项目的实施和研究,为项目推进添置设备设施。

(二)招标个性化项目,打开研究项目大门

在学校课程计划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形成了学校的课程项目指南。全校总动员,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瞄准相应项目,自发组建团队,用心设计方案。我们在经历了提交课程项目设计书,项目投标会,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审核,组织项目投标人进行培训、指导,修改项目书,项目书的再次审核之后,进行中标项目的发布,组织项目培训研讨,项目化的运作带领教师走上专业化之路。在今年3月的课程项目发布会上,学校确立了第一批发布的16个课程子项目。

(三)依托专家团队引领项目发展方向

16个子项目招募了全校90%的老师参与,对于投入子项目研究的新手,犹如刚刚学步的婴儿,需要有人搀扶,需要专业的引领。学校为此请来了华师大特教系、心理系、上海特教研究所、上海职成教研究所的十多名专家,组成庞大的专家团队,与子项目组结对指导;同时还请来了学科导师,进行蹲点式的课堂实践引领。在4月份子项目投标会的两个专场上,子项目投标人向专家阐述项目的方案,专家就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成果是什么跟每个子项目投标小组进行一一讨论、指导;6月份、10月份的子项目指导会上,子项目组长将项目的研究现状、存在的疑惑向结对专家作了汇报,专家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点拨。每一次的指导活动,研讨气氛浓郁,互动非常热烈。专家们的引领,为项目组的研究推进把握了方向。

(四)创设“1+2+1管理模式,提升项目推进实效

为了提升项目推进的实效,学校创设了“1+2+1管理模式。“1”指每月一次的子项目组活动。定人、定内容、但时间和地点灵活的活动方式解决了校区分散、成员跨组的情况,确保项目研究的正常开展;“2”指两月一次的专家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及时解决项目研究中的困惑,为项目的推进把握方向;“1”指每学期一次的项目汇报活动。在刚刚落幕的项目研讨周活动上,16个子项目组以不同的形式汇报了研究成果。9堂研讨课、3场子项目组现场专题研讨、4场学生活动展示以及各子项目组长的中期汇报和成果资料展示,多元的展示形式,丰富的研究资料,彰显着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项目研究促进发展 课程建设初显成效

近两年的项目研究,虽然艰辛,但收获也是令人欣慰的。我们初步取得了以下成果:形成了学校融和教育校本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细化了课程纲要16份,编制了校本教材和教师指导手册15册,制定了2套实践评价表,开发了3册学生操作本,撰写了14篇相关论文和案例。同时,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得到了提高。

(一)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最可喜的是发展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我们见证着孩子们一个个惊人的变化。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慢慢养成。中年级学生在 “海贝阳光之旅”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与志愿者相处,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高年级通过心理调试活动学会倾诉烦恼,释放压抑。职校学生学会了专业技能,走上社会,独立生活。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项目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理念在更新,他们转变了对“课程”的理解,深刻体会了“课程不仅只是教材”的思想,变被动选择教学内容到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教师的理论素养在提升,通过系统学习课程理论,研究方法,提高了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教师的研究能力在增强,通过课程开发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学习、实践、研究、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研究中,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推动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项目的研究,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研究。教师们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精心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显性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提高。

四、问题与思考

通过项目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校学校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了课程有效教学的进行,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许多困惑。

如何将学校各类课程进行梳理,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如何有效的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课程?如何从学生角度教师角度出发建立多元化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执行力,激发课堂活力?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课程项目研究中去探索解决。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