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的改革报告
夏峰
为了贯彻“上海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落实副市长沈晓明提出的:“上海要成为国内特殊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的特殊教育要最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最好的学校应该是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要成为上海教育的一张名片”的指示,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率先尝试,对区域特殊教育格局进行重新布点,于2011年2月,成立了独立法人性质的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中心”16个编制,旨在整合区域特殊教育资源,发挥管理与服务、研究与指导、评估与训练三大功能。至此,长宁区在特教机构整体构架上,形成比较完善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中心成立一年多来,积极落实2010—2020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整体推进区域特殊教育发展,形成了一些具体做法。
一、建立法人性质的指导中心,整体推进区域特殊教育工作
1.提供转衔服务,构建特教终身教育体系
转衔和融合是当今特殊教育的热点话题,也是一种国际趋势,为了帮助各类特殊学生解决各学段的转衔困难,促进特殊需要学生生涯发展,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在“融合-终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会同各特教学校和学前特教点,开展了区域特殊教育终身化的调研,整理了13个案例,形成了万字调研报告,《现代特殊教育》在2012年第四期用12页版面报道了长宁区特殊教育的终身教育实践。中心通过《区域智障学生转衔服务的实证研究》,采取本土生长、点上突破、纵向为主的推进策略,启动建设包括从婴幼儿早期干预到学前教育、从学前到学龄各阶段的教育安置、以及从学校到成人生活的转衔服务机制,完善各学段直至就业的残障学生个别化转衔服务。
2.聚焦医教结合,变革特教学校办学模式
近年来,长宁区特教学校均面临生源障碍类型多样化、障碍程度严重化等挑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办学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势必要变革,转向“医教结合”办学之路。目前,全国尚无成熟做法,而区域内三所特教学校的教育对象和医教结合实践层次又存在极大差异性,为了推进区域特教学校医教结合办学模式变革进程,中心在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特教学校实现医教结合多元化发展的实证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特教学校构建深度合作的医教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的引领下,聘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的章依
3.开发合作项目,促进区域特殊教育发展
为了解决区域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突出难题,中心于2011年与华师大自闭症研究中心签署了“自闭症儿童评估与训练合作项目”,借助专业力量,引进专业评估工具,定期指导学校开展自闭症儿童的评估和训练工作;与上海市民间自闭症训练机构,如星雨、青聪泉等建立合作,利用资源平台,为学校老师提供实践学习机会。随着全纳教育的推进,区域特教学校特殊儿童青少年的障碍程度日趋严重,情绪行为问题层出不穷,亟需医学力量的介入,为此,中心与区精神卫生中心签署了“特教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导航合作项目”,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组织相关专家走进学校,开展了8次医教结合的咨询活动;重点推进辅读学校和长宁初职的家长沙龙与应急机制的建立,请资深的医生对部分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专业评估,同时对家长开展健康咨询、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为了进一步推动长宁区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心与上海交大计算机系合作,成功申报了全国信息技术重点课题。
二、整合区域特殊教育的资源,优化区域特教学校办学条件
1.响应文件精神,调研特教学校软硬设备配置
中心围绕沪府办【2012】20号文件的落实,从2012年2月27日开始,一周的时间里,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对长宁区域内的3所特教学校、1个学前特教点进行深入的调研,几易其稿,形成了8000字的调研报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为教育局决策提供建议,促进区域特殊教育师资与经费的投入。同时,为落实医务室建设和校医配备要求,区卫生局、教育局、卫监所、特教指导中心联合开展了相关调研,就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医务室,如何解决校医配备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别为盲校、辅读学校、初职校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与资源。此外,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还配合教育局撰写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的自评报告,编辑出版了图文书《行走在梦想边缘——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新进展(2009-2011)》。
2.凝聚公益力量,增加艺术治疗项目资金投入
为了改变社会公众对特殊人群的某些偏见,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区域内的特殊青少年搭设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长宁区倡导“每个孩子都是金子”的教育哲学思想,给特殊儿童以“高期望”,积极提供支持,促进学生优势发展,努力“圆孩子一个梦想”。
中心目前正在开展全国家庭教育重点课题,开展家校合作的艺术治疗,以提高特殊儿童自尊自信,提升特殊儿童家庭生活品质。中心采取社会化运作的思路,在2011年国际残疾人日举办了“心灵如花盛开”八位特殊青少年摄影联展,八位盲童、智障青少年获得2011年度上海教育年度人物提名奖,项目获得2011年长宁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以长宁区特殊教育100年为契机,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凝聚公益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在上海音乐厅成功举办了“梦想点亮心灯”特殊青少年达人秀活动,历时数月,有600多名特殊青少年参与其中,涵盖了视障、智障、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多重残疾等各种障碍类型,年龄跨度为9到35岁,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参加了残疾学生艺术指导与活动。
三、拓宽特教教师培训的途径,整体提高区域特殊教育师资
1.开展教师发展项目,推进分层分类培训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特殊教育发展,中心成立了教育理论专家组、实践改革专家组、高端医学专家组。2011年9月,中心启动了区域特殊教育“教师发展项目”,所有特教学校与学前特教点的34个教研组确立教研主题,中心聘请了方俊明、杨广学、刘春玲、顾爱玉等12位特教专家,经专家评审确立了9个重点项目、25个一般项目,匹配相应研究经费,每位专家负责二到三个项目,对每个项目的立项、中期、结题工作进行全程跟踪辅导。为了因校制宜,分层分类推进,贴近不同专业水平的教研组与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发展项目”分为课题研究类、资源开发类、课堂教学类,每年进行成果的总结、评审、出版,探索“申报-辅导-中期-结题-评审-出版”的区域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发展机制。同时,中心还加强了区域随班就读教研中心组,为随班就读教师和随班就读学校分管领导提供专业培训;推进了区特殊教育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制,促进区域特教学校专业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此外,特教指导中心还组织评选了2011年长宁区特殊教育十大年度人物,为教师搭设了成长的激励平台。
2.进行医学需求调研,启动教师医学培训
沈市长在“上海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上海发展特殊教育的理念是“医教结合”,即做到教育队伍与医学队伍结合、教育教学与康复医学结合、医院康复与学校康复结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医生、教师、家长共同评估机制,做到科学选择教育方式、科学制定教学与康复方案、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和生涯规划,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此,特教中心自编了《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对区域内161名特教教师进行了专门调查,结果显示,老师们最棘手的学生对象是自闭症,多达83.8%的老师急需作业治疗培训,79.1%的老师需要物理康复培训,64.2%的老师需要言语康复训练。基于此,中心和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合作组建了医学专家组,通过市、区两级的医学资源平台的搭建,定期组织开展区域医学培训。2012年3月,中心邀请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主任医生,就教师在自闭症教育和言语康复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组织了第一次培训。同时,为引导特教学校关注医教结合实践与研究,向各校(园)中层以上干部赠送了普及医学知识的一报两刊。
3.探索国际交流路径,拓展教师国际视野
依托课题《区域特殊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的研究》,经过1年多摸索,初步总结了三种国际化发展路径,即区域主办、搭载、参与。2011年5月,联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智力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国际智障教育发展趋势培训”,邀请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协会前任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