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教育局副局长 方颖
特殊教育的对象经历了从“缺陷”、“残疾”到“特殊教育需要”的转变,这一完全从教育视角审视儿童需要的转变,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巨大的挑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的“当一些儿童有在家庭环境中难以断定或满足的特殊需要时,学校应提供专门的帮助和指导,使这些学习有困难或身体残疾的儿童的才华能够得到发展。”问题是,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如何承担起这一重任?如何使其提供的帮助和指导服务真正具有“专门性”、“专业性”?
特殊教育的路在何方?发展方式是否也要转型?是否应该改变单纯依靠教育手段的方式?是否应该走出一条更好满足家长和社会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孩子受益、家长满意、社会放心程度的科学发展之路、创新之路?
特殊教育与医学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医学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而特殊教育又促进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医教结合”的模式,可使过去医教分离转变为相互补充、各施所长,提升有效性,能够使残障发现时间前移,使早期干预走进家庭,达到几方共赢的效果。“医教结合”反映当代特殊教育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方向,是应对挑战的一剂“良方”,它让“医学终点就是教育起点”、“教育万能”等片面认识成为过去。
《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明确提出了“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的总目标,为“医教结合”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要指出,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提出的“关心特殊教育”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的提出了“支持特殊教育”的口号,政府层面的推动必将为“医教结合”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近年来,我区依照“普特融合同步发展、医教结合同步提升、软件硬件同步加强”的策略,以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全面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根据2011年12月杨浦区教育局和杨浦区卫生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们建立了区域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三级网络工作制度。一是建立由分管副区长牵头、八部门参加的区特殊教育联席会议,调研和研究制定我区特教工作政策;二是由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和教育、卫生、残联、民政等分管领导组成的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医教结合工作进行研究和布置,确保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资源的落实。三是区教育局成立了由杨浦区人民政府督导室、教育局义务教育科、学前科、计财科、人事科、教研室、科研室、德育室、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医教结合项目研究校组成的医教结合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目前,我区已形成以扬帆学校、风帆初等职业学校、鞍山幼稚园3校为骨干单位和覆盖全区12个街道(镇)的资源教室以及脑瘫、言语与听力障碍、自闭症、行为情绪障碍4个医教结合项目研究室的“3+12+
我们认为,医教结合是一项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参与、多方面整合的“系统性教育工程”。医教结合需要包括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和技术支撑;需要包括教育、卫生、民政、社团、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例如,对脑瘫儿童来说,医教结合对全面康复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它涉及面广,需要多学科合作、各方面支持。在医院里需要内科、儿科、神经外科、矫形骨科、眼科等配合,在学校需要幼儿教师、特教教师、普通学科教师和校医配合,在社会需要民政机构、残联等民间团体以及社区的帮助,在家庭需要全体成员在情感上的关爱和经济上的帮助。另外,医教结合还需要对各方面的资源加以科学合理的配置和整合,使其发挥更大效能。我们将积极探索这一系统工程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
分析当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总体上看,医教结合背景下提供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与区域儿童特殊教育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殊教育队伍建设水平、区域内各项资源融合的力度还远不能适应医教结合大发展的需要,医生与教师的真正衔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许是医教结合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尽管有些体制、制度上的问题较长时间内可能还难以解决,但我们相信,医教结合是有生命力的,这生命力并非外部赋予,而是内在的,是与生俱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