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数是7的加法》教学案例(一等奖)
沙燕
一、案例背景
二年级共9名学生,是一个中重度混合的班级。其中有1名脑瘫学生,1名自闭症学生。《得数是7的加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6以内的加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相对来说学生对看图说意、摆出或写出算式已有一定的基础,对加法的含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给学生分了三个层次:A组学生4人,能力较强,他们对于学习的内容基本掌握,能够理解6以内数的分与合,独立计算6以内的加法;B组2人,能够借助图片、雪花片、小棒等一些学具,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且通过学具的支持计算6以内的加法;C组3人,跟读算式有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用卢湾辅读学校《实用数学》第四册中《得数是7的加法》。共安排了10个课时,本堂课是本单元的第五课时,主要教学目标:1.根据情境进一步理解得数是7的加法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2+5=7
5+2=7)的含义(合并)。2.根据情境列出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3.通过创设符合当前学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学具操作,复习分合
师:在你们的学具盒中有7片雪花片,请你们把7片雪花片分成两份。
(学生把7片雪花片放在2个一次性盘子里,放好后,自己说一说7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几)
师:都分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1:7可以分成2和5,2和5组成7。(教师一边将学生分的两盘雪花片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一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交换位置(交换两个盘子的位置),7可以分成几和几?
生2:7可以分成5和2,5和2组成7。(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7可以分成1和6,1和6组成7
……
片段二:具体情境,感知“合并”含义
师:果园里有很多的水果,看,这里有什么?
生:2个红苹果,5个青苹果。
师:提问:一共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齐说)
师:谁来说说加法算式?
生1:2+5=7(板书)
师:得数是7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2:2和5组成7,所以2+5等于7。
师:谁还会说一说?
生3:2和5组成7,所以2+5等于7。
师:一起说一说。
生:2和5组成7,所以2+5等于7。
师: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
生1:2表示2个红苹果,5表示5个青苹果,7表示一共有7个苹果。
师:我们请小宇(自闭症学生)当当小老师,下面小朋友跟着小宇的手势一起说说题意。
(生齐说)
师:2+5=7表示把2个红苹果和5个青苹果合起来一共有7个苹果。这张图还可以用哪道算式表示?
生1:5+2=7(板书)
师: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
生2:5表示5个青苹果,2表示2个红苹果, 7表示一共有7个苹果。
(再请个别学生说一说,A组学生带着B组学生说一说,分组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都把题意说清楚了,而且声音都很响亮,真棒!5+2=7表示把5个青苹果和2个红苹果合起来一共有7个苹果
片段三:比较情境,体验具体到抽象
师:(指着板书提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有2、5、7
师:你真聪明,发现两张图中都有这三个数字,你们可以再观察一下它们的算式。
生2:都有算式2+5=7和5+2=7
师:观察得真仔细。两张图都可以用加法算式2+5=7或5+2=7表示。那么也就是说明这两张图都表示几和几合起来是几呢?
生3:2和 5合起来是7。
生4:5和2合起来是7。
师:真棒,两张图都表示2和 5合起来是7或5和2合起来是7,都可以用加法算式2+5=7或5+2=7表示。
片段四:生活情境,践行抽象到应用
师:刚才,我们在智慧果园学习了2+5=7和5+2=7这两道算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让我们带着学到的新本领,到校园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师:这是在哪里啊?照片上有谁?
生1:在教室里。
生2:有2个小朋友在写字,5个小朋友在看书。
师:谁会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3: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师: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呢?
生4:加法。
师:你来列出算式。
生4:2+5=7
师:还可以用哪道算式表示?
生5:5+2=7
师:这里的2、5、7表示什么?
(全班一起回答)
师:看,中午,老师和小朋友在食堂吃饭;下午,舞蹈团的小朋友在认真的训练;这是小朋友玩的皮球,这些照片中,你能发现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两人合看一张照片,先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老师要看看哪组合作的最好,等会请你们到前面来交流。
(AB组:两人一张照片,先说说照片的含义,然后每人写一道算式。C组:教师指导下说说第一张照片的含义,提示下写出算式,跟读算式2+5=7 5+2=7)
三、案例反思
《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数学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实用数学课程关注学生基本数学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学习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在操作中重现。操作能够丰富智障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理性认识,还为学生长时记忆的保持提供了练习的场所。片段一是在新授之前的一个复习环节,通过让每个学生分雪花片,教师组织交流,并根据交流,有次序的板书7的分与合,强化了学生对于7的分与合的这一旧知的认识,为理解加法含义(合并)和正确计算做好了铺垫。
2.在直观中感知。在教学中,运用了直观的情境图,通过情境图的观察学习,使学生对于加法的含义(合并)形成清晰的表象,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奠定基础。在情境图的选择上,也采用了不同形式,如片段二中采用的是同类项不同颜色的合并,片段三中比较的另一幅情境图是同类项不同大小的合并,而巩固练习时则采用的生活中的情境图,通过不同类型的图片,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3.在比较中体会。智障学生由于思维发展迟滞,知识的迁移能力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是一个难点。在片段三中,教师尝试采用两张情境图的比较,逐步让学生感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两张情境图的共同点,虽然比较粗浅,但也是一个思维过程的经历。
4.在生活中实践。实用数学强调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在巩固环节,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借助学生生活中的照片,引导他们提出并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然而在一张照片中,其实存在了很多的数学问题,本课时只要求解决一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班中学生的个别差异,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对于A、B组学生可以提多个数学问题,其中有的数学问题可以涉及到以前学习的知识,既巩固了新知、复习了旧知,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真正实现数学课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作者单位:嘉定区成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