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枫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指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我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以《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聋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为引领,不断完善师资培训的有效机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打造和谐团结的学习型教师群体。
一、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为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实施“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目标,学校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精神上的“奉献型”、专业知识上的“复合型”、专业能力上的“综合型”、专业智慧上的“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专业精神上的“奉献型”: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残疾学生,热爱特教事业。
专业知识上的“复合型”:100%教师本科学历达标;掌握自己所教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相关的特教理论和科研、心理学、医学等基础知识。
专业能力上的“综合型”:100%的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互动式电子白板技术;90%教师获上海市劳动局手语翻译职业技能初级、中、高级证书;70%教师掌握智力或听力检测、康复评估、训练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等专业能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能手。
专业智慧上的“创造型”:能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进行康复、教育、科研三者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做法
针对我校师资的现状、学校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我校采取如下策略:
(一)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支持力
1.
目标引领。学校在制订三年发展目标的同时,制订了《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及发展方向指导意见》,为每一个教师度身设计成长目标,制订措施,通过“引导—帮助—激励”的工作方略落实青年人才培养制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自我分析优势与不足后,制订了切合自身实际的“专业发展计划”,确定奋斗目标,并找到每一年的定位,增强了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2.
平台搭建。我校现有的教师展示、交流平台有:“班主任沙龙”“骨干教师沙龙”“教育教学论坛”和每年举办的教学基本功专项评比、教师风采展示活动。我们还每两年举办一次“骨干教师评选”,平时经常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数学课堂片断教学”等教学专题研究活动。现在每位教师都会参与市、区及校内各项教学展示及主题交流,每年有10多人次参加各项全国性的交流活动。
3.
制度扶持。在制度上,我们健全了《教职员工奖励条例》、《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方案》、《教师、职工考核细则、方案》等,设立教育科研、课程建设专项资金,保障教师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我们还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考证,全力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教师想为、敢为、能为和善为。
(二)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助推力
1.
实施“师德工程”,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宣传教师典型;开展师德宣誓;组织教师形象讨论;安排青年教师到安徽阜阳特教学校体验工作;编辑师德小故事《师爱,无处不在》等活动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树立文明施教、精心执教、廉洁从教的良好教师形象。
2.
实施“充电工程”,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我校要求教师不仅必须持“两证”上岗(教师资格证、特教教师资格证),还要具备手语、专业康复、现代信息技术及帮助学生今后生存需求的职业技能。学校通过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电子平台,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全员培训,联合华东师大特教系、计算机系采用集中学习、课外自学、网上互动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采集与处理、微型探究型教案设计、个人教学网站建立、电子白板的操作与课件制作等方面的系统培训;组织助听器基础知识、个别语训、蒙台梭利、“木脑袋”、感统、“IEP评估、制订与实施”等康复技能培训;组织中国手语、学生个案跟踪分析、课题开题报告撰写、叙事型教学案例撰写等讲座辅导;让教师拜工艺大师为师,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3.
实施“名师工程”,创“一聋名师”的品牌。学校不仅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规划,从“课堂教学能手、科研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校本课程研究开发骨干教师、康复专业骨干教师”六个方面培养骨干和名师,而且创造条件为培养更多的“名师”搭建平台。不仅在市公开课力推新面孔,推青年教师,而且推荐教师承担全国聋校培训内容,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各项竞赛评比及各电视台手语翻译、编写校本教学资料等。在“比奉献、比方法、比成绩、比效益”的良性竞争氛围中,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4.
实施“亲和工程”,营造“和谐一聋”的氛围。学校推行“空气养人”理论,关注、关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一方面学校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视角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结果全程化),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月末俱乐部活动,为教工订阅《读者》;安排教职工欣赏话剧、听音乐会;开展健康心理讲座、练瑜伽、户外拓展训练等活动,提高内涵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整合力
学校采取师徒结对、集体研课、教科研一条龙等机制,鼓励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学校不断完善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内有教材分析、课堂艺术、教学评价、各学科教案、课件、同步练习、个别化教学案例、优秀课堂实录、主题教育等众多资料,供教师学习、交流和共享。
学校以学科发展月为抓手,各教研组根据教师关注的教学难点及学生问题,讨论出“中心研究问题”,通过确立研究主题,制订研究计划,在教学中落实。同时通过教师博客,采用“思维碰撞”、“教学沉思”、“科研沙龙”、“成果总结展示”等栏目形式开展网上教学互动反思、教学评价,形成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校本教研模式。如今,一旦有教师上公开课或研究课,各学科教师会自愿组成“协作组”,献计献策,由“同行相轻”变成了“同行相亲”,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师资队伍的稳步提升,促进了学校内涵式、跨越式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声誉蒸蒸日上,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在信息技术、艺术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等方面已形成特色,在本市和全国聋校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学校已成为全国《中国手语》试点校,英华师资培训中心的培训基地,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实验校等。近三年来,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闸北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示范学校、闸北区文明单位、闸北区治安保卫工作先进集体、闸北区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等56项荣誉。
近三年来,教师在各项专业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特殊教育奖、上海市家庭教育优秀指导者、上海市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等64项荣誉,有10人在全国性的教育教学大赛和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有5人在上海市的教师职业技能和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学校承担了3个市级课题,10个区级课题;有10篇论文获全国各论文大赛一、二、三等奖;有32篇文章获市区级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有24篇文章分别刊登于《中国特殊教育》等书刊杂志上。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于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心理因素、能力素质、生活环境的差异,在专业化发展进度和效果上不尽相同。学校将按照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强化教师专业化建设,为学校内涵式、可持续和特色化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