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特教教师发展项目的实践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胡彩红  徐玉珍

 

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一支稳定、优秀的教师队伍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对象的障碍类型日趋增多,程度越来越重,特教教师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然而,市区层面针对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很少,区教师进修学院也很少有专门的特教教师培训,特教学校校级层面教师培训缺乏理论指导,研究深度不够。目前特教研究对象局限于盲、聋、智障三类特殊儿童,特教学校教师校际沟通交流缺乏,特教教师和普通学校教师相互沟通和交流不足。

面对区域特教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特教研究的现实问题,20119月,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立足区域特殊教育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尝试建设区域性特教教师的培养平台,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了“长宁区特教教师发展项目”,以扎根实践的项目研究促进区域特教教师发展,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立足区域特教实际问题

项目研究并不仅仅是完成一篇论文,而是结合实际,从问题出发的研修。当教育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让教育研究变得不再枯燥,不再高不可攀,不再是“苦差使”。教师发展项目坚持科研引领,支持教师基于教育教学问题和学生特点开展教育研究,引领教师在研究状态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探索研究的能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面对越来越多的多重障碍学生,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多重障碍教研组申请并确立了《多重障碍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技术支持》的项目,希望以此来获得更多其它障碍学生的教育策略、方法和相应的知识支持。为了应对学校生源、学制和课时安排的变化,长宁初职校实用数学组设计了研究项目《智障学生实用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对沿用了10年的校本教研和课程开发进行反思和总结,以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了促进普特儿童的融合发展,虹古三幼申请并立项了《融合背景下的运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通过课题研究来促使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的和谐发展。

二、聚焦多类型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

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广义的特殊教育概念被逐渐接受和重视,特殊教育对象也逐渐从狭义的盲、聋、智障等残疾儿童扩展到广义上涵盖超常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区域特殊教育实践中,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型越来越复杂;有特殊需要学生越来越多,随班就读教师应对策略缺乏;特殊学生家庭教育存在困扰。

“教师发展项目”让教师逐渐拓展研究对象,聚焦更多类型的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如第一轮的项目《辅读学校中自闭症儿童个别教学与训练的案例研究》针对学校自闭症学生数量日益增多的现象,探索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学的方式,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在第二轮的教师发展项目中又增加了初中学习困难学生和初中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研究。如《初中生社会情绪能力提升的课程教案设计研究》这一项目,针对国内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内容比较单薄、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探索了符合初中生特点、适合学校实施的情绪课程,并配有系统、专业的学生社会情绪能力评估方案,使课程在区域内能够普及。

三、延伸区域特教专业技能培养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教的对象逐步扩大,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也日益密切,特殊教育也会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将面临的现实问题。普通学校教师面临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也越来越多、类型日趋复杂。因此普通学校的教师同样需要学习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特教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然而,由于名额限制,基层教师参与市区级教科研的机会很少,而且区域特教专业培训的对象多限于特教教师。

教师发展项目不局限于特教学校的教师,还包括随班就读教师和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项目负责人可以是教师个体,也可以是一个教师群体;可以是新手教师,也可以是专家教师;可以是特教教师,也可以是普通教育教师。项目的开展旨在以科研的方式为每一位有特殊教育困惑的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平台和机会。第一轮项目研修中,普通学校教师参加的比例为23.3%;第二轮为35.5%。实践表明,教师发展项目扩大了区域特教专业技能培养对象,为每一位有特殊教育困惑的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平台和机会。

四、注重一对一的跟踪指导

教师发展项目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除了立项、中期小结和结题之外,还注重过程性的跟踪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长宁特教指导中心不只是承担课题管理功能,而且承担研究指导功能。中心聘请特教专家对每个项目进行一对一的过程性指导。项目负责老师可以通过与专家的邮件联系、面对面的交流,寻求过程中的帮助和指导,以确保研究的质量与深度。与此同时,中心委派老师参与每个教师发展项目,每周跟踪,为项目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以更好地促进项目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通过一对一的跟踪指导,“教师发展项目”促进了各项目研究者的积极思考,通过自主反思,提升了教育智慧,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不仅如此,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还能获得专家研究之外的支持与服务。《盲童学校中学戏剧教育实践研究》项目在专家的建议下,利用项目经费组织学生观看焦晃主演的话剧,引导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学习,提升理解和表演能力。经指导专家牵线,初职校职业转衔项目与上海市教科院董奇老师建立联系,学习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促进残障学生就业和社会融合的实践研究》成果,为更好开展项目研究提供了借鉴。

一对一的跟踪指导为项目的扎实推进提供了持续的支持,促进特教教师在实践反思中不断成长。虹古三幼的老师更是经历了逃避到接纳,再到荣获傅兰雅奖一等奖的艰难蜕变过程,最终“化茧成蝶”,成为了该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榜样和代表。

“教师发展项目”每年一轮,每年进行成果的总结、评审、出版。主题的确定,到中期指导,再到结题指导和成果评选出版,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2011学年度的大部分项目均高质量地顺利结题。以这些项目成果为主,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设立“区特殊教育傅兰雅成果奖”,邀请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对成果进行评选,选择荣获傅兰雅成果一、二等奖的项目成果编辑为《我们从这里起步》(即将出版),将老师们一学年的研究成果物化,使优秀成果获得推广,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我们期许以这样的方式营造出教师主动思考、积极研究的良好氛围,让教师专业获得更好的发展,逐渐迈入科研的幸福之门!让区域特殊教育的发展内涵更加丰富,成果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