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音”的个别化诊断与矫治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沈晔

    一、个案情况

在我个别化言语康复的孩子中,有这样一个说话带着颤颤绵羊音的听障孩子,我们亲切地叫她小曾。该生今年7岁零5个月,左右耳听力损失为103db95db,属于极重度聋。左耳经人工耳蜗重建听力,效果为最适,右耳未佩戴助听器。入校时的听觉评估显示该生已具备初级听觉识别和听觉理解能力,客观上排除该生由于听不清楚而影响发音的可能;言语评估表明该生言语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声紧张,音调偏高,语音颤抖,属于典型的“绵羊音”。

针对这个孩子言语中的紧张和颤音问题,如何改善她的发声和言语现状,我制定了为期一个月的个别化康复计划,根据评估、诊断结果,展开了针对性的言语矫治。


   
二、训练过程

(一)评估诊断,发现问题

问题一:通过实时言语测量仪测得该生的最长声时为10.805秒,最大数数能力为4.903秒,低于常模,显示有呼吸发声不协调的问题。

问题二:采用嗓音疾病评估仪进行声学和电声门图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生的平均基频为334.96赫兹,对比常模,较同龄女童偏高。/i/的共振峰(F1=341.58,F2=2569.31),/i/F2值小于参考标准的下限,提示该生有后位聚焦。

问题三:通过对构音器官的主客观评估,发现构音器官结构正常,舌肌力弱,稳定性差。

(二)制定方案,开展矫治

现阶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其呼吸发声不协调问题,加强呼吸支持,促进发声时呼吸的流畅转换;针对发声器官的紧张情况,对发声器官进行放松和稳定性训练;针对舌肌力弱和稳定性差问题进行舌部训练。从呼吸、发声和构音三方面着手,改善儿童的发音情况,提高其语音的稳定性,最终促使其能够自然流畅地说话。具体做法如下:

1.呼吸系统训练

1)强化正确的腹式呼吸方法:按仰位、侧位、坐位、站位顺序感受腹式呼吸,通过口腹同感、胸腹同感帮助巩固腹式呼吸,形成协调的呼气和吸气方式,为过渡到言语中的正确呼吸打下基础。

2)开展呼吸放松训练:在跑步、上下楼梯后,让学生感受肺部的紧张感,这时通过深呼吸放松,同时用做操的方式放松肩部,促进激发呼吸肌群。

3)进行缓慢平缓呼气训练:通过吹蜡烛、吹肥皂泡、吹乒乓球、吹哨子等训练,要求学生缓慢均匀地吹气,保持充足稳定的气流,用来提高对呼吸的控制。

4)使用唱音训练:要求学生充分吸气后持续发元音。该生训练初始时发元音时的最长声时较长,但基频不稳。每天进行唱音训练3-5分钟,训练时教师用划线及手指指导学生跟随基频,帮助控制声音的频率波动,逐步让学生学会自主控制。

5)使用逐字增加句长法:该生发音颤抖的问题在单个字中不存在,由两个字开始出现,至句子中此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对该生的训练从单个字开始,比如以“鱼”为例,训练顺序为:

         “小鱼”

         “小金鱼”

         “小红金鱼”

         “看小红金鱼”

         “我看小红金鱼”

每次增加一个字,逐步增加到一口气说56个字,通过渐进的方式,给学生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不断改善儿童呼吸、发声系统的协调能力。

2.发声系统训练

1)加强颈部放松训练:让孩子和我一起跟随音乐做颈部向左侧、右侧、后位、前位、环转动作,在各方向能灵活转动后,让学生在每个方向保持5-10秒伸展动作,通过这样的动作有助于放松喉外侧肌群,放松发声器官,为发音异常的矫治提供基础。

2)学习声带放松训练:声带放松训练可以最直接、有效地缓解儿童的发声紧张。但训练开始时该儿童完全不会做声带放松。训练时通过让其听摩托车的声音,模仿发“嘟”音,告诉她要双唇紧闭,由肺部发气带动双唇及声带振动,然后和儿童一起做开摩托车的游戏,边开边发声音,一开始摩托车只能开很短的距离,因为孩子的气息短,控制能力弱,很难发出较长时间的“嘟”声音。训练两周后,孩子已经能兴趣高涨地随着“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左右转弯、速度快慢进行向不同方向、不同速率的“打嘟”放松。

3)使用发声诱导仪进行音调控制训练:通过言语矫治设备,用动画来完成控制声调的练习,逐步达到自主控制的程度,降低声音的基频。

4)手指按压法:我和学生相向而坐,学生持续发元音/ɑ//i/,我用将右手食指放于学生甲状软骨切迹 上,拇指和中指分别固定于两侧的甲状软骨板,食指用力,将甲状软骨向后向下推,以降低该生高音调。学生逐步熟悉发声后,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控制,最后不需要按压软骨,也能稳定发音。

5)哈欠叹息法:先让学生回忆模仿打哈欠的动作和声音,伴随伸懒腰动作发/h/音,体会发/h/音时的松弛感,接着选择以h开头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训练。在词语的选择上,先使用/h/+元音,再选择/h/+二音节拟声词,在能发清晰的基础上,再发含有/h/较多的句子,如“很好”“好喝”“很好喝”等。这种气息式的发音训练可以改善学生的声带紧张情况,减少高尖音调,声音逐步自然松弛。

3.构音系统训练

1)使用舌部刺激法:通过每天用软刷和压舌板以按压、拍打、刮、刷、推等反复适当刺激舌部,提高学生对自身舌的感受和控制。

2)强化舌内肌训练:通过舌体上抬、舌尖上抬、舌尖侧推、舌体与脸颊相碰等练习各种舌内肌的运动,增加舌内肌的感受,是舌内肌的敏感性趋于正常。

3)稳定舌运动训练:每天进行5分钟舌部吮吸、伸展、舌尖、打扫和向后五个运动,其中加强舌的伸展练习。通过较为复杂的舌的运动训练,增加舌的运动模式,阻止舌的不稳定性运动模式。舌的伸展由3秒开始逐步增加至6秒,提高舌稳定性。

4)伸舌法/i/:由于发现该生有后位聚焦,为控制其舌的后缩,我用食指抵住她的下颌,让她微微展开嘴,伸出舌头,必要时带手套辅助,让她伸出舌头的同时发高音调的高元音/i/。这个训练针对咽腔和喉部过于紧张,以及舌位靠后的主要发音问题。

4.对比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呼吸训练,最长声时在最近一次评估中的数值为13.285秒,最大数数能力增加到10.504秒,表明强化呼吸训练后,在言语状态下呼吸发声的协调性提高了;/i/的共振峰(F1=252.48,F2=2836.63)F2较初次评估数值增大,表明舌后缩现象改善;测得言语平均基频为249.66Hz,控制在正常范围,音调异常(基频偏高)问题也随之改善,同时该生的绵羊音出现的概率也大大减少。

    三.分析与讨论

在对该生进行了一个月的训练之后,我欣喜地看到了该学生显而易见且快速的进步,体会到了康复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走“医教结合”的道路,通过专业的评估、科学的诊断、量化的指标监控、系统的康复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对聋校语言教学和学生语言康复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可以对学生非器质性的发声问题进行科学、有效地矫治。同时也明白了聋校教师自身所要肩负的责任,她不仅仅是一位教育者,更是一名康复师;聋校教师不光要掌握教育理论,更要熟悉医学基础,掌握康复原理,熟练运用各种促进治疗的方法,帮助听障学生得到更好地康复治疗。


(作者单位:闵行区启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