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想象的翅膀》聋校心理辅导活动课课例
发布日期:2019-02-19   作者:特教研究所   

 

 

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对于小朋友从小就要训练他们能合作,能团结,这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呢?下面通过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例来谈谈自己课后的感受。

[案例]

聋校五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出示了一张用两个圆,一个三角形和两条直线组成的小鸡拼图,让学生试着也用两个圆,一个三角形和两条直线来组成其他图形,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来到几个接受能力较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边,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王斌画了一个图形(如图一),告诉教师说是萝卜。教师发现他在萝卜的身体上画了一些条纹(用直线表示),就及时赞扬他“想得真好!”教师又用手指着题目要求,提醒他应该按要求做。王斌用手一拍脑袋,仿佛领会了。教师摸摸他的头给予他鼓励。此时,教师在心中已做出决定,不论王斌做得怎样,到时都要请他给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他的做法,进一步给他鼓励和信心,激发他的创造火花。

在接下来交流作品时,教师首先介绍王斌的作品。教师说:“王斌同学很有想象力,我们先请他介绍一下他画的是什么。”当王斌说他画的是萝卜时,同学们都说画得真像,听了同学们的话,王斌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但马上大家又指出,王斌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画。


    王斌最终还是没有正确领会题意,但他能走出创作的第一步,已是一大进步了。于是老师在再次鼓励他的同时,请同学们帮助他想想办法。教师希望借此为学生创造互助合作的机会。结果,学生们都流露出面有难色的样子。教师以朋友的姿态对大家说:“让我来试试。”教师用圆形在王斌的作品上添了两片萝卜叶子,同学们都说像。教师问:“这件作品好不好?好在哪?”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很好,完全符合题目要求。”这时,教师接下去说:“这是王斌和老师共同合作的成果。为我们鼓掌吧!”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这时,王斌说话了:“我又想到了。”教师马上鼓励他到黑板前去画。王斌画了一个三角下面加一个圆(如图二)后,又画不下去了。教师询问他:“这是什么?”王斌说是西红柿,教师说:“像。但是还没有符合要求。”边上陈云学生说:“我来帮忙。”结果他在“西红柿”旁加了一个圆,又在圆的上面加了两条直线。这样的确是符合了题目的要求,可问他是什么,他也一时语塞,教师就请全体同学一起来想想这张图像什么。教师提示说:“像不像一种有触角的动物?”几个学生说:“像蜗牛”,马上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教师让同学们想想这幅作品是怎么完成的。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王斌和陈云一起完成的。教师说:“对,这里还有我们大家的想象力,真是团结力量大!”于是,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就这样,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了一幅作品。

[反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合作。无论是互动还是合作,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正如陈鹤琴先生说的那样:“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的确,作为教师就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能力的,他们是会思考的。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孩子的潜能,尤其不能忽视那些平时在各方面表现都不怎么优秀的孩子。像王斌这样,平时上课不认真,作业不按时完成,参加什么活动都不积极,同学们都不太愿意和他玩的孩子,他们也是有潜能的,会思考的。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出发,尊重学生,信赖学生,让学生在大胆思索中实践、体会。不要因为急于完成教学内容,或为了使学生朝着自己即定的教学计划发展,而急于“越俎代庖”,以权威地姿态来灌输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比如在这次公开课上,教师就及时发现了王斌的进步。他在今天的课上愿意参与了,他提起笔画了,尽管不符合要求,但他动脑了,他动手了。在这难能可贵的一刻,教师注意到了,于是及时鼓励他,启发他,并摸摸他的头,这给了王斌信心,有助于激发他继续创造。在给予王斌鼓励后,教师并没有继续留在王斌的身边,直等到他改正确。而是选择离开,去指导别的孩子。让王斌自己去想。这样就给了王斌一个思考的空间。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创作欲的,当他的创作欲望被激起时,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能包办代替。在学生犯错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信心,引导、启发、保护学生的创作欲,激发学生继续创造的火花。因此,在教师离开王斌后,作出一个决定:不论王斌做得怎样,到时都要请他给全班同学介绍。虽然王斌最终还是没正确领会题意,在给全班介绍时,他只是完成了半件作品。但教师还是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他“很有想象力”。保护了他的创作欲,同时有意帮他在同学中树立形象。让同学们发现他的闪光点。

那么王斌的半件作品怎么办呢?教师就有意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机会,训练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因为团队合作精神对一个集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陈鹤琴先生认为“能够合作”是“做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陈鹤琴先生还认为:“我们对于小朋友从小就要训练他们能合作,能团结,这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平时,教师就注意到同学们都不太愿意主动和王斌玩,就在课堂上有意给他们创造机会合作,使他们懂得同学间要彼此欣赏、互助,在合作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于是,在课堂上,王斌展示了自己的半件作品后,教师希望同学们能给予帮助。或许是同学们没想到,也或许是同学们不愿意帮助他。最后,王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时,教师有意向全班同学宣布:“这是王斌和老师共同合作的成果。为我们鼓掌吧!”这里其实是向学生暗示合作的重要性。

王斌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肯定后,创作欲望得到进一步激发,当他表示“又想到了”新的方法时,如按照常规,教师为了能按时完成进度,可能会请他在课后继续完成,或着请他回到座位上继续动动脑筋。但这时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用试探性地询问,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请同伴帮着出主意,再次创造生生互动机会;随机改变原定计划,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很好地给学生创造了一次成功合作的机会。可以说,最后形成的这件完全符合要求的“蜗牛”拼图,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次教学经历,教师很好地运用了陈鹤琴的教育观点,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互助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从中体会到了“学生个体的自我省视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灵感的意义。学生也品尝到了创造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收获了一份自信。

(作者系上海市第四聋校副教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