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指个体识别和理解他人不同的意图、想法、愿望、感受和信念等,以此预测他人行为并指导自身做出恰当行为的能力。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一般开始于4~5岁,并与其认知、情绪和社交能力等密切相关,是其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信念任务”(False belief)是最常见的心理理论实验范式,如在儿童面前将巧克力放在铅笔盒里,询问她/他别人看到铅笔盒会以为里面装着的是什么,考察儿童能否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思考,预测他人的想法和行为。
众多研究指出,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典型发育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明显高于同龄的听障儿童,尤其是在解读他人情绪(Hidden emotions)或信念时表现更好。同时,听力障碍程度更轻的儿童相较于中度和重度的听障儿童,其心理理论能力水平也明显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听障儿童在与人沟通交流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困难,如听不清/听不到他人的口语,经常错过参与日常环境中对话的机会,使其被剥夺了许多有关于周遭世界的信息。早期沟通交流经验和质量的不足,可能会影响听障儿童对他人情绪、行为的感知、理解和推测。也有研究指出,听障儿童在心理理论实验中表现欠佳,并不一定代表其对他人情绪、行为的相关认知仍为建立,也有可能是其语言发展的延迟导致对指导语的理解不足或表达不准确。Yu, Stanzione, Wellman和Lederberg的研究发现,植入人工耳蜗或佩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相对较好,技术的发展对听障儿童的听力进行补偿,对其语言、社交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家庭成员与听障儿童谈论过程中提及情绪、心理状态相关的词汇越多,提供的心理语言刺激越强,听障儿童心理理论水平更可能得到提升。而能力的提升也使得听障儿童更愿意参与有关情绪、心理状态的讨论,家庭成员也更有信心与其进行积极的互动,形成良性的循环。如使用“思想泡泡”等图画形式呈现他人思想和情绪状态也有利于帮助听障儿童理解和共情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因此,研究者倡导通过各种线上或线下的家庭教育培训、家校共育等方式,帮助听障儿童的家长们营造有效的家庭互动模式,让听障儿童拥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早地在交流中接触心理状态相关概念,并通过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逐步提升心理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 Siriattakul1, Suttiwan1, Slaughter, Peterson C. Theory of Mind (ToM) Development in Thai Deaf Children.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21, 241–250.
2. Gracia, Rosnay, Hawes, Perez. Deafness and Theory of Mind Performance: Associations among Filipino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
3. Tahan M, Kalantari M, Tajalli P. The theory of mind among deaf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2019.
4. Yu, Stanzione, Wellman, et al.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 in Young Deaf Children With Early Hearing Provision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0:095679762096038.
编写者:梁乐琳 审阅者:苏雪云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统稿: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苏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