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心作用助推听障学生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2019-02-21   作者:特教研究所   

江敏红

 

第四听障中心自成立以来,聚焦听障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致力于提供切合听障学生需要的各种支持性服务,使学生能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潜能,健康成长。

第四听障中心基于听障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康复需求,以模块设计的思想,构建中心的服务功能;开展跨学科团队合作,实施个性化的服务与指导,满足听障学生的需求;立足于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以综合性的专业资源储备为切入点,提升中心专业化的服务内涵。

 

一、基于听障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构建模块化的中心功能

(一)开展调研,发现教育康复需求的特点

听障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是中心支持性服务的起点。中心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面向听障学生及其家庭、任课教师开展了需求调研。调研结果发现:(1)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涉及助听辅具的选择与保养、听力评估与追踪、良好的声学环境的创建与维护、言语功能的康复训练、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科学习的辅导、人际交流与沟通、相关教育政策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2)就单个领域而言,调研对象提出的问题重合率低,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例如仅就听力评估与追踪这一项而言,不同的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助听辅具类别、生理病症等因素对学生均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学生需求呈现个性化的特点。

(二)构建模块化的中心功能,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以上调研结果表明:听障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特点,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给中心服务功能的顶层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地运作中心资源提供精准的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中心运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即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在不同的领域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的服务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整合构成不同的服务方案与项目,从而快速准确地满足不同的需求。

目前,中心的服务模块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指导家长与教师成为其成长的有力支撑,每一个服务模块又被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如针对中小学的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在听能管理这一模块就包含了听力检测、耳科检查、助听辅具的维护与保养等等。 

 

二、开展跨学科团队协作,实施个性化的服务与指导

满足听障学生的需求,需要多个学科领域专业人员的协作。因此,第四听障中心与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各区县特教指导中心、普通学校等机构合作,统筹了医学诊断与评估、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各类康复与保健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教师人力资源,组建了专家综合评估组、研究与发展组、巡回指导组三个团队,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实施个性化服务与指导。

(一)以听能管理为核心开展专业评估

听能管理是对听障学生的听觉状况、助听效果及其所处的声学环境进行动态观察和主动评估,通过有效的听力服务,使其听觉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持续、系统、科学的听能管理应当贯穿听障学生康复教育的整个过程。

在实践层面,听障中心定期开展耳科检查、听能评估,建立听能档案。中心每学年开展一次常规检查,邀请五官科医生和听力师作为主要的专业力量进行听能评估,测试项目包括纯音测听、声场测听、声导抗等。逐年累积听能评估结果,将当年的评估数据与以往数据进行对比,监控学生的听力变化,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并提出就诊意见。

在每年常规检查以外的时段,听障中心与家长、教师形成听能管理小组。家长、教师负责日常监控学生的听能情况,一旦观察到学生的听觉发生异常,则由听障中心安排听力测查、助听辅具检测等,排查缘由,根据具体情况转介至医院、辅具验配和调试中心等其他专业机构。

(二)基于评估提出针对性方案

第四听障中心从评估结果中找到听障学生的特殊需求,提出针对性的方案。这一过程在形式上分为远程服务、面对面指导两类;在内容上,分为教育、康复、保健等不同方面。

1.远程服务与面对面指导相结合

网络信息平台是远程服务的主要途径。信息平台上记录并积累了学生相关的评估结果,相关专业人员可以远程的方式讨论,提出建议并制订方案。评估、建议与方案以“一人一档”的方式储存,方便作长期的追踪讨论与研究。学生、家长或教师也可在平台上提问咨询获取专业回答。此外,微信、QQ等也是中心远程服务的途径。

中心的团队与听障学生及其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的主要途径为巡回指导与个别咨询。中心定期至听障学生就读的普通学校进行巡回指导。走访之前,听障中心由专人查阅学生的评估信息,联合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共同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学生需求组建巡回指导团队。团队中可能包括五官科医生、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指导教师、听力专技教师等等。团队通过访谈、课堂观察、作业聆听效能等等,分析学生现状、解读问题、提出针对性方案。除了通过巡回指导输出专业服务,听障中心也接受学生和家庭的个别咨询,并进行个案追踪与随访。

2.教育、康复、保健多方面整合

听障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方案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相整合的,总体而言可以分为教育教学、康复、保健三个方面。例如,对一位患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初中学生,中心组建了由医生、听力师、教师组成的团队为其量身定制方案。方案中,针对该生的生理病征,提出“禁止撞击头部,避免对抗性的剧烈运动,但个体运动(例如游泳等)无碍”的建议;针对该生“听觉补偿效果为看话,听清楚高频音困难”这一现实,以及教师反映的该生“英语发音不准”的现象,提出“课堂上多给与视觉线索,对语音清晰度不作过高要求”……

(三)多元主体实践个性化指导

第四听障中心直接提供听障学生个体所需的教育康复训练,同时也促进家长和普校教师等多个主体参与和实践个性化指导。

1.多元主体参与指导

中心通过社区康复的形式,为在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学校就读的听障学生提供教育康复服务。例如,针对学龄前听障幼儿的听觉和语言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听障学生听觉语言理解能力、第二语言学习等问题开展专项康复训练。

中心联合医生、心理健康专家、学科教师、康复教师等专业人员,为家长提供集体培训或个别指导。诸如助听辅具的使用与保养、亲子沟通艺术、减压工作坊等系列培训,对家长在听障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产生的疑惑或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心通过走进家庭,了解家庭这个微系统,促进“中心-学校-家庭”更好地合作。

中心面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听力学科普讲座等,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听觉障碍,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成为听障学生的“贴身”指导者。此外,中心还开展实验校项目,由中心康复人员与实验校教师联合教学,通过个训课与集体课的结合、集体课堂教学的调整等一系列转变,为学生适应普校的学习提供支持。

2.实践个性化指导

听障学生的个体差异大,不同年龄、不同障碍程度、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其教育康复实践操作层面必然存在差异性。例如,同样为构音能力的训练,低幼年龄的学生更多地需要辅助游戏和活动,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如通过饮食哺喂促进口部运动;学龄期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增加对构音运动的理性认识,促进自主反馈与调节机制的形成,提升构音能力;如果学生除了听觉障碍同时伴有其他方面的障碍,如身体肌无力等,还需要整合其他类型的康复训练。总之,中心在充分分析个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三、加强综合性的资源储备,提升专业化的服务内涵

中心的服务功能基于听障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需求不是固化成形、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理念科技等变化动态生成的,其涉及的领域可能将更加宽泛,每个领域要求的专业水平可能更为高端。如何预见需求,如何为需求“时刻准备着”,则必须从加强综合性的资源储备入手,从而提升听障中心的服务内涵。

(一)加强专业技术装备

专业技术装备为中心的各项服务提供了硬件支持。中心以听觉语言评估和康复训练为重点、辅以运动康复、心理健康等,建设了各类专业室,如测听室、耳模制作室、听觉言语康复室、感觉统合训练室、阳光小屋等等。引进了一系列设施设备,如听力检测系统、助听器分析仪、中耳分析仪等等。随着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生产的改进,中心需要关注前沿信息,不断更新自身的技术力量,探寻更适合听障学生需求的装备,付诸实际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是中心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中心目前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与康复教师,从事听力检测、听觉和语言教育康复、保健、心理教育等工作。依据听障学生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中心需要拓展人才的专业领域范围,需要培养在单个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人员,还需要培养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顺利沟通转介的人员,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之间架起桥梁(比如医学与教育),将各种专业力量融合贯通,让听障学生受益。

(三)加强科研课题研究

科研课题以科学研究的思路,增强对现有工作的理性思考,有助于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心以《普通教育机构中听障儿童个性化教育与康复服务的研究》为主干课题,申请并立项了《改善听障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声学环境的案例研究》《促进治疗技术对鼻音功能亢进听障儿童康复效果的案例研究》《基于普校语文教材促进低年级听障学生句子理解与表达的实践研究》等课题,其中前两项课题成果分别获得2014年黄浦区青年课题三等奖,2015年度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鉴定二等奖。各项研究成果均为中心的专业服务提供了科学保障。中心也将继续充分利用区、市各级科研课题平台上,组织骨干力量,根据听障学生的需要开展科研课题。

听障中心的建设与服务经历着持续探索的过程。中心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实践,使中心提供的服务能够适切听障学生的需求,能够化解听力障碍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支持听障学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获得最大收益。

 

 

(作者单位:上海第四听障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