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行为支持干预“小胖威利综合症”的个案
发布日期:2019-02-21   作者:特教研究所   

牟晓宇

 

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是一门应用科学,它运用教育的方法扩展个体的行为技能,采用系统改变的方法重新构建个体的生活环境以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并且让个体的问题行为最少发生。积极行为支持不仅着眼于持续、长久的生涯效果,也注重生态效度和社会效度,强调系统改变和多方成员之间的合作。在辅读学校中,除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儿童外,有时我们也会遇到患有特殊疾病的儿童,这些儿童的问题行为往往给特殊教育教师们带来困扰。已有一些研究表明,积极行为支持在改善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个案基本情况

涛涛是一名患有“小胖威利综合症”的儿童,目前就读于上海市一所辅读学校六年级。“小胖威利综合症”(Prader-Willi Syndrome综合征)又称低肌张力-低智能-性腺发育低下-肥胖综合症,病因源于第15号染色体基因缺陷,患有这种疾病的儿童在新生儿期喂养困难、生长缓慢,一般自2岁左右开始无节制饮食,因此导致体重持续增加及严重肥胖,并发糖尿病、高血脂等其它疾病。涛涛虽然只有13岁,但体重已经接近两百斤,且患有中度脂肪肝。过度的肥胖不仅影响了涛涛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他的生活自理,他每天背书包都需要别人帮忙,甚至连大便后擦屁股也不能独立完成。除很多教学任务和活动不能完成外,涛涛还经常出现上课嗜睡的情况,而且在校生活中频繁地出现严重的问题行为,极大地影响了他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问题行为及功能分析

通对涛涛在校生活的观察及分析,涛涛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且每种问题行为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1.      不顺从行为

在校的一日生活中,涛涛几乎在每堂课和每次活动中都会出现不顺从行为。这种不顺从行为表现为直接地拒绝参与,口中说着“我不要参加”,或者间接地表示拒绝,如在完成任务或参与活动之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条件、拖延完成任务的时间、提出做其他事情转移教师或家长的注意力等。在与各学科教师沟通后,对涛涛的不顺从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发现涛涛的不顺从行为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境事件中:

1)教师布置教学任务时,尤其是在语言和数学等学科教师提出书写任务时。在辅读学校语文课和数学课中,涛涛都是被认为有良好学习能力的学生。除完成口头的练习和作业外,涛涛与其他小朋友一样需完成一定的书面作业。但每当老师布置任务时,涛涛就会提出要减少作业量或因有其他事不能完成的理由。

2)参与运动、绘画、早间操“快乐走走走”、游戏等活动时。在参与这些活动前,涛涛总会提出拒绝参加,或者在游戏中要有“自己的玩法”,希望小朋友们能够遵循他的游戏规则。而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涛涛也经常会提出需要别人帮助,如果没有别人帮忙就拒绝继续完成任务。

涛涛的不顺从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涛涛的体重严重超过同龄的孩子,造成他的体力、精力和动作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由于肥胖,在运动方面他的肢体协调性极差,动作精细化水平也较低,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书写困难,上课时精力不够易打嗑睡,运动能力差和动作慢。而学校和班级的活动大多是运动或绘画方面的,大部分智力障碍孩子都能完成,但对于涛涛来说却是需要别人辅助的。其次,在与涛涛进行沟通后发现,涛涛主观上也存在想偷懒或想获得老师的关注,这些都造成了他拒绝完成任务或提条件的行为表现。

2.刻板行为

涛涛的刻板行为在每日的校园生活中经常发生,但集中在几个具体的情境。如涛涛使用铅笔时,一定要把这根铅笔的笔芯用到不能再用为止。一旦上课时不小心摔断了这根铅笔,涛涛就一定要请求别人帮助他把铅笔重新削好,否则不能继续完成书写任务,也坚决不肯更换一支新的铅笔。在平时的班级环境中,涛涛也不容许有任何人为的改变,如没有老师换位置的前提下,小朋友不可以坐在别人的位置上。

在与涛涛妈妈进行沟通后,他妈妈反映涛涛的这些刻板行为也经常在家中发生。由此可知,他的刻板行为可能有其病理方面的原因,并不是要引起他人注意或作为不完成任务的借口。但如果刻板行为没有得到理解和帮助,往往会进一步升级为发脾气行为,引发与同伴或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

3.发脾气行为

涛涛的发脾气行为平均每周在校发生两至三次,虽不是每日发生,但是每次发生时,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涛涛发脾气时的行为表现主要有:破坏学校和教室的环境,如将教室的黑板报全部撕掉,把学校草坪里的花草拔出;攻击同伴或教师的身体,如果同伴或老师躲开,会追上去攻击他人。涛涛在发脾气的过程中,往往伴有非常明显的情绪特点,一直到所有的不良情绪全部发泄至尽,他也会感觉非常疲累。

分析涛涛发脾气行为发生的前奏事件,往往是在他提出的条件或要求遭到了老师的拒绝、批评或冷处理时,还有部分发脾气的行为发生在涛涛强行要求其他小朋友满足他的条件遭到拒绝时。而在涛涛发脾气的过程中,教师总是一开始采取讲道理或忽视的态度,因此他的发脾气行为往往进一步升级,以至对学校的环境或他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后,班主任只能请家长到学校来与学校共同解决问题,经过协商后由家长带其回家。且涛涛发脾气的行为多发生在下午第一节课或第二节课时,在时间上有其规律性。

由此可见,涛涛发脾气的行为具备多种功能:1)表达的功能。涛涛的问题行为大多发生在下午第一节课或第二节课时,经过了一天的学习生活,正是涛涛的身体感觉最疲乏的时候。身体的疲乏引发了他的不良情绪,他通过发脾气来宣泄这种不良情绪,表达需要休息的需求。2)正强化的功能。涛涛是家中的“老来子”,父母平时较为宠爱,尽量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一旦不满足他,涛涛通过发脾气的手段就能让父母妥协。而在学校环境中,涛涛的发脾气行为一旦发生,教师就请家长过来,事件往往以接回家告终。教师和家长对涛涛发脾气行为的反应恰恰强化了他的发脾气行为。长此以往,涛涛认为只要发脾气就能让家长接他回家,达到回家休息的目的。(3)逃避任务的功能。涛涛提出的要求和条件往往不能被满足,通过发脾气,教师就会转移对他完成任务的注意力,而忽略对他任务的要求,涛涛就达到了逃避任务的目的。

 

三、实施干预

围绕涛涛的在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干预者制订了针对三种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案。在实行方案之前,干预者首先请家长和各学科教师对方案进行沟通与协商,在教育态度上达成一致,共同实行干预策略;同时向家长提出“医教结合”的建议,请家长带涛涛去医院或专业的机构进行咨询,寻求控制食欲、减轻体重的方法和建议。干预具体实施如下:

(一)针对不顺从行为的干预

1.在涛涛提出条件或要求时,老师先询问涛涛“你这个要求是合理的吗?”对于什么是“合理的要求”,老师和家长需要提前和涛涛达成共识,比如合理的要求是安全的,是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在校学习、生活的。若是“不合理的要求”,老师告知其不能满足;若沟通后涛涛仍要提出要求,则由老师告知其一个可替代的、可容许的解决方案,双方达成一致。

2.鉴于涛涛的身体情况,不适合他参加的活动提前通知家长可不参加;如果参加,向学校申请助教或家长辅助。

3.在每天的晨会课时,老师向全班介绍今日的一日安排及活动要求。在活动开始前,预设涛涛将会面临的困难,并告知涛涛可以怎样寻求帮助。

4.在语文、数学课中,尽量减少书写量及书写时长(控制在30分钟以内),必须完成的作业可有选择地允许其通过口头表述来完成。

5.对涛涛增加正面的关注和评价,给予他一些力所能及和擅长的任务,让涛涛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对其听从指令,完成任务的行为予以表扬。

(二)针对刻板行为的干预

1.铅笔摔断时,请授课老师、助教或同伴及时帮忙;如果课堂上情况不允许,请涛涛安静等待一段时间,在情况允许时再帮助他。

2.老师与周围同学沟通,寻求同伴的理解和包容,在班级里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引导小朋友帮助小伙伴。

(三)针对发脾气行为的干预

1.为加强涛涛的休息和运动,涛涛每周二、周四下午半天在家休息。但由妈妈督促,涛涛在家里必须坚持完成适当的锻练,如慢跑、散步,或在专门的机构进行减重治疗。

2.在涛涛发脾气时,老师和家长要保持心平气和,不用言语或动作刺激正在发脾气的涛涛。同时也要告知其他同学,不要试图帮忙或跟涛涛讲道理。

3.若老师判断涛涛的发脾气行为将会对环境和他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可由助教将涛涛带到发泄室适当发泄,待他冷静下来后再进行沟通,先让其明白有问题要说出来,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再教给涛涛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效果与反思

在实施干预三个月后,涛涛的问题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脾气的行为已不再出现,不顺从行为极少发生,即使发生,老师们也能及时处理,避免了问题行为的进一步升级。而通过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涛涛的体重也下降了将近20斤。家长更是欣喜地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变化。

积极行为支持通过分析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调围绕着儿童的整个系统的改变。在这个个案中,我们也能看到多方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而只有在有限的资源内提出恰当的策略,才能够获得更方人员的支持。这些都对今后运用积极行为支持干预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予以启发。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