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策略初探
发布日期:2019-03-01   作者:特教研究所   

瞿军华

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对其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承担了主要的运动康复任务。但是,关于特教体育教学的研究不多,可参照借鉴的研究成果较少,笔者尝试在实践教学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有效的体育教学策略。除了常用的分层、个别化教学策略以外,还融入了游戏治疗(play therapy)、感觉统合训练(简称SI)和应用行为分析(简称ABA)理念,设计适合各障碍类型学生的运动康复方法。

一、借鉴游戏治疗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游戏是激发儿童兴趣的有效策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开展游戏型体育活动,能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而游戏型体育活动一定要重视游戏情境的创设。

1.游戏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立是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体育课不是为了玩游戏,而是为了通过游戏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即是“为了教学而玩”。如教学目标是“俯卧能力训练”,教师可以设计爬山洞游戏活动,通过变换或装饰山洞外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玩的兴趣。

2.游戏情境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如好动的孩子对任何活动都非常感兴趣,都要参与,但是其纪律就差,往往无视老师的指令;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不强,坐着或站着不动,对老师的指令也没反应。所以要利用每一个特殊儿童身上的特点来调动他们兴趣。在我任教的一年级中有一个学生是唐氏综合征,他特别顽皮好动,上体育课无视老师的存在,看到好玩的就自说自话地去玩,叫不回队伍。经过几次的接触我发现他自尊心很强,吃软不吃硬。为了不让他影响班级上课,也让他融合在班级里,我主动改变策略,只要他能听指令回到队伍里排队,教师就从口袋中取出一个他喜欢的物品,作为强化物奖励给他,然后老师再跟他一起玩。几次奖励后他就能听指令回班级队伍了。作为特教体育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从学生的有“舒适感”和“兴趣”的角度设计活动内容,让他们主动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的感兴趣的舞台。

3.游戏情境要注意安全性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无障碍的运动游戏场景,使各障碍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运动游戏的器材和场地。运动游戏首先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然后要让学生喜欢,才能形成最佳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对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融入感觉统合元素,开展竞技型体育活动

目前,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竞技体育不仅有助于身体强健,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忍耐力、自信心和荣誉感等心理品质。所以在特殊儿童中开展竞技型体育教学活动,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

竞技体育要想更有效地应用到体育教学中,竞技项目的选择和器材的运用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开展竞技型体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残障学生的发展需要,认真分析教材,仔细研究竞技方法,巧妙地把竞技形式引入到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运动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我发现感觉统合训练器材是比较适用于设计竞技活动,而且在趣味性、丰富性和延展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感觉统合元素的融入对各类障碍学生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等都有明显的效果。我在六年级的体育教学中着重尝试将竞技体育教学与感觉统合相结合,如在投掷课时,我先把用什么东西作为投远的器材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学生想到“可以用报纸”“可以用装满沙子的塑料瓶”等,这个小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选择或者制作投远器材,并设置游戏规则。接着我就开展竞技型的体育活动“投沙包比赛”,根据投掷的距离颁发五角星,得到五角星多的学生很开心,得到少的学生跃跃欲试,想继续参加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该方面运动能力差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我们还模仿炸药包,把报纸塞进塑料袋里做成炸药包形状,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搬的炸药包多,这期间我也用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设置障碍,如滑梯、平衡板、S形平衡台、圆筒吊缆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完成了“战斗游戏”,激发了运动潜能,发挥了主体作用,身心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可以在竞技中感知不同材质,不同重量投掷工具对投的距离的影响,以及身体平衡等对投掷的影响,这对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培养很有帮助。

三、渗透应用行为分析理念,开展实用型体育活动

特殊儿童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智力障碍学生的体育教学也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要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本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起学习、练习、游戏和比赛等,这本身就是一种简单的人际互动,在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助,也是帮助提升学生生存技能的一条路径。其次,实用型体育活动还包括很多方面,如部分学生由于运动障碍,走路会摔跤,教师要分析引起摔跤的因素,可能是动作协调性差,也可能是肌肉无力、脚抬得不够高等,一定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而要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障碍程度的实用型活动,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行为分析理论,把目标分解成小步骤,然后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第一步后再学习第二步,以此类推,直至学生完全掌握。而残障学生动作技能习得较缓慢,因此,也要合理使用强化策略,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一定的奖励,维持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另外,实用型体育活动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运用所学技能的机会,使其切身体验习得技能的价值,提高继续参与的积极性。

四、落实家庭康复理念,开展亲子体育活动

由于不少智力障碍学生的运动问题都是不良的家庭养育方式导致的,有的家庭过于溺爱、包办一切,有的家庭不关注或无力关注,都会造成学生的运动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适时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指导学生家长进行亲子体育活动,一方面增进亲子关系,使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够更接纳和乐于进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对各种障碍类型的学生来说,在校康复训练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亲子体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家长明白活动的目的、主要方法以及过程等基本内容,教师可进行规范示范、准确教授技巧等,并及时反馈。

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的重点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果体育老师能正确认识特殊儿童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学生会成为体育课的主体,增强运动能力,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特殊儿童主动参与游戏设计或改进游戏方法,让学生更有效地把学到的体育知识提升和运用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致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