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辅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布日期:2019-03-01   作者:特教研究所   

徐剑锋

2009年起,《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为一门发展性课程,其目的在于使智障学生学习简单的电脑操作、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化通讯方式,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生活质量。可见,辅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智障学生获得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跟上时代步伐、今后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需要。但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上,尚缺乏一定的理论经验的指导。那么在此现状下,辅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掌握一些适合智障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为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其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从“生活”入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作为辅读学校的发展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目前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教材,这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惑。为此,在查阅各级各类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工具书,以及充分了解智障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尝试进行校本素材的收集与自编。本着“小一点、细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原则,我在教学中选择了文字录入、表格制作、绘画设计和网络使用等实用、适合于智障孩子学习的课程内容。并致力于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体验开展信息技术的学习,既充分彰显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生活实用价值。

例如,学生在学习画图软件时,引导他们从画自己最熟悉的水果、小动物等开始,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画图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习基本的网络知识时,可以让智障学生从学会搜索自己喜欢的歌曲、视频或熟悉的信息入手。这样从学生生活需要入手,能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从“学生”着眼,因材调整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鉴于智障学生能力差异大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上《电脑的启动与关闭》这一单元前,我先引导学生围绕“能用计算机为自己做些什么事情?”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调查信息的反馈,发现有的学生能够上网浏览信息,有的只会一些游戏,而更多的学生甚至连计算机都从未接触过。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新授课之前安排了“鼠标的常用操作”和“Windows的基本知识”两个准备学时,以此为铺垫,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单元中较难的部分,我会适当降低要求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操作性强、实用性较大的部分,也会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如:在学习Word表格的基本操作时,我增加了行列插入、表格合并/拆分、单元格合并/拆分、表格的删除等知识点;讲文件复制时,增加了运用“拖拽法”实现文件复制这一知识点。这些调整,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从“差异”考虑,有效落实分层与个别

普通学生之间,尚存在着个体差异,更何况智障学生,其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障碍更是导致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能力上的千差万别。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个别教学和分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都制订适切的学习目标,使其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字”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我按照全班学生的认知及操作能力分成了A、B、C三类,教学中要求A类学生直接输入文字, 而B、C类则看教师示范、指键位、看拼音输入。 这样根据不同学生知识结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 能促进他们快速进步。

又如重度智障兼患自闭症的学生吴××,根本不具备拼音和汉字的能力,文字录入便不适合他学习。对其的训练目标更多地侧重于缺陷的补偿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为他特别设计、安排了简单易操作的学习内容,包括游戏、画图等等。虽然训练目标不高,但对提高他的手肌锻炼和手脑协调能力很有帮助。同时在练习中给予“恰当提示”及“充分练习”,同样也能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从“兴趣”着力,全面提高信息素养

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凡是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人的积极性,使个体产生一种要学习的欲望,即学习的动机。由此可见,培养智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非常重要。而爱“玩”本就是孩子们的天性,智障学生也同样如此。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正具有能“玩”的特点,用计算机在“玩”中学习、娱乐、游戏等,既可以满足智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又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

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光盘欣赏、游戏促教、交流合作、作品竞赛、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智障学生普遍喜欢色彩缤纷、有声音、有动画的多媒体,让他们自由地欣赏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在学习“鼠标的使用”中,通过“玩”电脑游戏,可强化鼠标的操作技巧;在开展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优带困,通过互帮、交流、共享,不仅降低了个别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后评价中运用展示、竞赛的形式,更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五、从“整合”做起,探求拓宽教学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其效益在实践中也越来越凸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教学信息资源,使信息技术不仅作为学习的对象,更成为学习的工具,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各学科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效果。

对于特殊学生来说,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帮助学生解答内心的疑问,完成对未知的探索。尽管信息技术的课时有限,但通过与其他科目的合作,就能拓宽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在让特殊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魅力的同时,逐步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数学学习中,某些年级段会涉及到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画笔”一课,让学生开展“画矩形”“画圆”“画三角形”的体验活动;结合语文课“日月潭”的教学,借机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信息检索课,不但能通过生动的图文充分认识、了解“日月潭”,同时也在饶有兴趣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生“网络搜索”的技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无定法,有教无类。只有把智障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探索出更多辅读学校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促进每一位智障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智障学生适应信息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嘉定区成佳学校)